APP下载

浅析抗战不同时期《大公报》的报道效果

2015-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中央日报大公报汉奸

陈 菲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 400010)

浅析抗战不同时期《大公报》的报道效果

陈 菲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 400010)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文选取在抗战时期颇具影响力的《大公报》作为研究对象,透过《大公报》对当时重大事件做出的系列报道,展现出《大公报》作为在国统区公开发行报纸的独特视角,以及其报道所起到的威慑投降派,鼓舞中国军民抗日斗志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舆论先锋应有的贡献。

锄奸行动;青年从军运动;舆论引导;作用

《大公报》初创之时,就以“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为理念,秉承报道事实,坚持言论公正为标准,自创办以来就受到各界人士及民众的关注。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不但是国共两党领导人的必读报纸,并成为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意民情的重要依据。在整个抗战期间,《大公报》坚持着文章报国的中心思想,“倾一腔爱国热情,写千篇抗战文章”,在日寇的不断侵略、干扰之下,始终坚持抗战舆论导向,伴随着中国抗战最终走到胜利的结局。

一、抗战初期对“锄奸运动”的宣传报道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沦陷区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伪“华北临时政府”和伪“南京维新政府”也相继建立,汉奸组织也越发猖狂。为震慑敌人和汉奸,坚持抗战,国民政府和爱国民众发起锄奸行动。

(一)重庆版《大公报》的相关报道

随着武汉的沦陷,《大公报》决定迁往当时的陪都重庆,并且于1938年12月1日,在重庆恢复出刊。在随后的整整12个月中,《大公报》对“锄奸运动”的报道没有间断过。进入1939年之后,抗战锄奸斗争的形势变得越发严峻恶劣。1938年底,汪精卫走上了卖国求荣的道路,并越走越远,最终滑向深渊。而此时的投降派和沦陷区的汉奸伪组织又出现了同流合污的趋势,抗战锄奸斗争到达了白热化阶段。据之后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39年底,重庆版《大公报》共报道锄奸消息50多条,其中大部分的汉奸都是被特工或爱国志士刺杀,在被刺杀的汉奸中,还包括了一些与伪政权合作的律师和商人。而就在锄奸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时,1939年,汪精卫伪投降势力成立傀儡政府,《大公报》也同样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宣传了政府与社会民众坚决惩治汉奸的立场,给国民以抗战和锄奸运动的信心。

(二)《大公报》锄奸报道的社会影响

《大公报》的锄奸报道,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在报道了王克敏遇刺之后,《大公报》汉口版发表撰文:“平津汉奸因王逆之事,感极恐慌,正哀求地方予以保护,自敌军在平市大举搜索,北方民众得王逆被刺杀亡,莫不痛快,皆为无名英雄祷祝平安”。不仅如此,在报道了一系列锄奸运动之后,也给租界造成了紧张的形势,巡捕房每天都增加巡查,没有间断过。而另一方面,市民看了锄奸的报道之后,都感到十分痛快。这在震慑敌人的同时,也让当时的民众看到了希望,一扫家园失守,国土沦丧的消极情绪。

从1937年到1939年,面对外敌的不断侵略,汉奸组织的日益嚣张,锄奸运动的开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大公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最开始的天津迁到汉口再迁到重庆,颠沛流离,物资困乏,人员流失,但《大公报》作为民国时期舆论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他们始终坚持着报道,支持政府,讨伐汉奸。当时的情形在1939年2月21日发表的社评“除奸”里得到体现:“抗战一年半多,已普遍燃着四亿伍仟万同胞卫国保种的真情烈火,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民族枯骨。在这样的民族大战中,我们要英勇抗敌,同时也要加紧除奸。任何强敌不能亡我们中国。”面对这样一篇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文字,不仅坚定了我们抗战到底的勇气与坚定,也牢牢地把国家存亡与人民,民族拴在了一起。

二、《大公报》与青年从军运动

在抗战的末期,国民政府发起了一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但是由于它兴起于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这一大历史背景下,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在此时也变得日益激烈。军队的召集在政治上又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所以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人民群众对这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与评价。作为当时在国统区相对进步的报纸,《大公报》还是对其进行积极的宣传报道,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了其中几个重要的背景。

(一)兵源的压力

当时民间素有“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说法,国民党政府征兵并不顺利,而抗日战争仍在继续,战场明显面临兵源压力。

(二)兵源素质的低下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军事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次战争。在当时,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设施和作战,都对当时的军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中国在兵源方面的素质确实出乎意料的低下,这也给抗日战争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三)军队士气低迷,民众满怀怨气

由于国民政府在坚持抗战的几年里,正面战场与日军作战交锋基本上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军队节节败退,士兵士气低迷。当时的知识青年们对国民党军的败退和国土损失感到十分的怨愤。

在此背景下,《大公报》以当时中国国内社会矛盾为出发点,进行大篇幅的宣传和报道,积极鼓励学生们踊跃参军。《大公报》的观点认为:为了能早日赢得战争胜利,知识青年们不应该坐以待毙,应该积极投身到革命战争中去。

从1943年9月8日起,《大公报》基本上都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宣传弘扬知识学生们从军的好处以及当时的国民政府对这一运动的关心和支持。但是,出于某些原因,《大公报》当时并未对国民政府为什么会发起这一运动的原因做出深究,后面也并未具体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客观上讲,它基于“民族兴亡,国家至上”的角度来剖析青年从军这项运动,侧重宣传学生参军保家卫国的重要性以及当时中国面临的危难场面,对抗战仍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三、《大公报》与抗战时期其它报纸的对比

正如前文所提到,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民族危亡的面前,中国各种政治势力暂时放弃了门户党派之争,共同携手抵御外来入侵。不管是国民党的党报《中央日报》还是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以及中间派《大公报》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一)《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的宣传特点

与《大公报》相比,《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在形式上、报道上都相差不远,只是在各自的内容上有所侧重。在三家报纸当中,《中央日报》的通讯数量是最多的。不仅如此,其形式也是非常丰富,有描写战士在战场上面的英勇杀敌不畏牺牲;也有报道敌后战场人民的生活以及支援前线作战的情形。而《新华日报》则侧重宣传边区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建设和人民抗战的情况,总体上是以战地的新闻为主。不过,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时,《中央日报》一改之前的高新闻性,开始大篇幅地进行国民党政治宣传,其报纸的新闻性开始减弱。

(二)《大公报》的独特立场和视角

《大公报》有其独特的民主属性,它不属于任何党派,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中间派报纸,所以它的言论相对自由独立。在抗战期间,其就以“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而著称,这也是《大公报》脱颖而出的原因。

其实,从内容形式上,《大公报》与《中央日报》相似,都是在积极正面地宣传全国军民上下齐心,共同抵抗侵略的事迹。但是除此之外,《大公报》相较于《中央日报》更具有实效性,其游记体的通讯是《大公报》报道的一大特色。记者,文人,特派员游走在祖国抗战的各地,甚至周游列国,以亲身经历,真实的笔触来书写世间百态,以最直接,最深刻的角度去报道前线的情况。这不仅仅让《大公报》增加了可读性,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宣传了抗日救国的思想。

与此同时,《大公报》也特别注重发表社论,当中以“星期论文”最为有名,因为这一天的社论,都是专门聘请当时的政坛领袖或者文学大家来写作。例如,卢沟桥事件之后,《大公报》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卢沟桥事件》的社论。在文章中,不仅澄清了事件的始末,还指出日本想要侵略中国的野心。从7月9日起,《大公报》就连续一个月发表了有关日本侵略的昭然野心的社论,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于战争局势的认识以及调动人民积极抗战情绪方面,《大公报》比《中央日报》更为突出,做得更好。不仅如此,《大公报》的通讯报道大部分都是系列性的,连续性的。针对某一方面进行深度,全面而又细致地挖掘,这也开创了我国新闻深度报道的先河。

四、总结

《大公报》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份民间有爱国积极性的报纸,在中国的新闻历史上也有着异常深远的影响。自从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在报纸上就有很多名人,甚至将领都在上面发表了文章,像张其昀的《两战场之形势》,陈衡哲的《国难所奠定的复兴基石》等,这些人物在当时都是炙手可热的,所以他们发表关于抗战方面的言论,在中国军队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强的影响力。由此不难看出,《大公报》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言论上都以“抗战”为主题,以宣传抗日为目的。更让人敬佩的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从没有发生过任何的偏离,每篇文章都在深深诉说着其爱国主义精神。

[1] 曹炎.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D].

[2]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日宣传[D].

[3] 蒂佩尔斯基尔(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

[4] 孙韬.抗战前期《大公报》的锄奸报道与宣传[J].

[5] 韩辛茹.新华日报史[M].

[6] 杨伟娣.《大公报》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D].

[7] 李桂生.大公报与抗日战争的舆论准备[J].

[8] 刘继南.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M].

G216.1

A

1674-8883(2015)18-0009-01

猜你喜欢

中央日报大公报汉奸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中央日报》对战后南京审判的报道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大年初一闹汉奸
《资本论》广告登上《中央日报》
浅析民国时期《申报》与《大公报》的言论特色
韩国《中央日报》:韩商如何在中国创业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肃奸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