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需要传递正能量
——以一篇通讯作品获奖为例
2015-03-01赵杰昌
赵杰昌
(沙坪坝区新闻中心 《沙坪坝报》,重庆 400030)
社会发展需要传递正能量
——以一篇通讯作品获奖为例
赵杰昌
(沙坪坝区新闻中心 《沙坪坝报》,重庆 400030)
本文从一篇通讯稿件获奖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文章采写过程的体会和感受,分析了党报记者在传递社会正能量中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积极引领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递社会正能量;核心价值观;媒体责任
笔者是《沙坪坝报》社区记者,也是多家报纸杂志的通讯员,今年是笔者接触新闻写作的第18个年头。2013年,笔者在参加重庆市第三届区县报好新闻评选中,选送的通讯作品《石磨豆浆 磨出爱心与诚信》有幸获得一等奖,这是笔者职业生涯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作为多年来主要跑民生和社会新闻的社区记者,此文能获奖,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多挖掘独家内容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很快。尤其是在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党报,如何坚守主流价值观、引领主流舆论、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某地发生新闻后,也许我们传统纸质媒体记者还在苦心写稿的时候,网络媒体记者已经将新闻抢先发布出来。但纸质媒体记者无论怎样拼抢,报道的新闻也只能在新闻发生后的第二天才能与读者见面。
时间上失去优势后,我们就只能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要巧选新闻角度,在同题材新闻中挖掘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表明新的观点和见解,尤其是要告诉读者已知新闻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事件成因、道理和走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以更多的独家信息占据读者。
事实上,笔者在采写巫大永卖豆浆这条新闻之前,华龙网、大渝网等网络媒体已发布了这条消息。在采访的路上,笔者就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深入采访,挖掘更多以前媒体没有报道过的内容。
记得采访巫大永时是2012年12月2日早上8点多,此时正是上班的高峰期。在沙坪坝汉渝路公交车站旁,系着围腰的巫大永正在专心致志磨豆浆、煮豆浆。笔者到现场后,没有直接和巫大永打招呼,蹲点观察了大约半个小时,亲眼目睹了他埋头磨豆浆、煮豆浆,以及顾客购买豆浆自觉投币的全过程。
有了直观印象后,笔者再上前表明身份,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采访了多名顾客。在获得了大量新闻素材后,笔者挖掘到了巫大永经营半个多月来没有少收钱、想开餐饮公司吸纳残疾人就业等新闻素材,这些独家内容写入稿件后,不但增加了新闻的深度,也让文章更为充实丰满。
二、注重细节能更胜一筹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写新闻?写什么样的新闻?需要给读者传递哪些信息?我们知道,由于新闻体裁的特殊性,它永远姓“新”,“喜新厌旧”是它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新闻的嗅觉敏锐性,在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要不断创新,适应读者的需要。从巫大永的经营情况来看,他卖豆浆不亲自收钱以及顾客主动投币等情况,其做法本身就很有新意,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值得我们去深入关注,探究新闻背后的感人故事。
当然,有了好的新闻题材后,还要注重新闻细节。写作巫大永卖豆浆时,笔者认真思考,通过自己的现场所见所闻,把巫大永在磨豆浆、煮豆浆时的专注、艰辛和全然不管顾客投币多少的细微举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对他的摊位布置场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介绍。比如:摊位上的石磨、保温桶,簸箕上写着的“钱往里面甩”、“勤和诚”、“八十岁以上老人免费”等细节,这些内容不但充分说明了巫大永是在诚信经营,更体现了他是一名勤劳善良、富有爱心的“80后”小伙。当然,正因为有了巫大永的诚信举动,也才会出现顾客主动足额投币的情况,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相得益彰。
三、要传递温暖和正能量
笔者以为,巫大永卖豆浆一文之所以能获奖,还在于题材的导向性和价值取向。当今社会,我们处于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特别是社会转型发展期,社会矛盾交织。由于思想道德的滑坡,一些人社会价值主流取向偏离,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信任度缺失也随之产生。于是,就出现了市民做好事搀扶老人反成被告、不法企业和商家生产销售问题食品、假药等不良现象。
同时,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大家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问题。弘扬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媒体宣传报道的重点。因此,在这种大的舆论环境下,我们记者就要主动作为,积极关注社会热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宣传报道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巫大永诚信经营卖豆浆正好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然,一篇好文章不但题材要好,写作方法也很讲究。需要我们对写好后的新闻稿件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精雕细琢。巫大永卖豆浆一稿初稿写成后,笔者前前后后又对文章进行了5次修改打磨,报社总编和责任编辑也在文章的标题制作、语言表述、新闻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精心修改。由于此文题材新颖,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受到读者广泛关注。除在《沙坪坝报》发表外,还被《光明日报》、《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重庆日报》农村版、《今日重庆》等多家中央和市级主流媒体采用。巫大永本人也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殊荣。
附原文如下:
巫大永卖豆浆与别人不一样:八十岁以上免费 交钱全凭自觉
石磨豆浆 磨出爱心与诚信
“我的经营之道是勤劳和诚信。”12月2日,在汉渝路车站附近,开流动豆浆早餐摊的80后小伙巫大永对记者真诚地说。
顾客自己投钱买豆浆
当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早餐摊由一辆三轮摩托改装而成,装饰得颇具农家特色。车顶以斗笠为棚,车身上挂着蓑衣、扁担、箩筐等农具。车里面则是各种磨豆浆、煮豆浆的工具:石磨、蒸笼、保温桶和各种簸箕。摊位上卖的是现场用石磨磨的豆浆。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摊位上的字牌,其中一个圆形簸箕正面写着“石磨豆浆,三元一杯,老人和小孩两元,八十岁以上免费”,下面写着不起眼的“勤和诚”字。另一个小竹筐上,则写着“钱往里面甩”几个字。
摊主巫大永是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他系着围腰,一直低头忙着磨豆浆、煮豆浆。有顾客来买豆浆,都会直接把钱放进写着“钱往里面甩”字样的竹筐,然后把豆浆端走。这期间,他头也不抬,也不管顾客有没有放钱、放了多少钱。
在记者观察的半个多小时内,有10多位顾客到这里购买了鲜豆浆,他们都放了足额的钱到竹筐内,其中有几位顾客还跟他打了招呼,有的直接放了钱,拿到豆浆后就走了。
经营半月没少收钱
“这样会不会担心有人没给钱,或者没给够钱?”记者疑惑地问道。巫大永笑着说,“最初也担心过,不过后来算算,基本上没少收钱。”
记者与巫大永攀谈得知,今年28岁的他老家在璧山县大兴镇,2007年,从消防部队转业回来之后,他先后从事过冷饮、食品批发、驾驶员等工作。今年11月初,他发现一些地方卖小吃的摊点生意不错,于是开起了流动早餐豆浆摊。
巫大永租住在陈家湾菜市场,每天早上4点半,他就早早地起床,开始磨第一锅豆浆。早上6点半左右,就开着三轮车到不远处的南开中学门口附近出摊。卖到7点半左右,再从这里转移到404、汉渝路车站等地,卖到11点,上午的第一批豆浆就卖完了。下午4、5点钟,巫大永又从家中出来,到磁器口车站附近出摊,卖到晚上7点左右回家,草草吃完晚饭后,又开始忙着泡黄豆,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刚开始我还主动收钱,但是我一个人还要负责制作豆浆,实在忙不过来。”巫大永说,经营几天后,他发现自己的朋友经营画店时,在门口设置了一个洗手盆,无人收费,顾客参与娱乐和购买东西后都是自觉交费。“受到这个启发,我就在摊位上放了个竹篓,让顾客自己交钱和找零,没想到效果很不错,连续经营半个月后,每天的营业额都在240元左右,一般不会差钱,偶尔少个十几元,可能是有顾客忘了”。巫大永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绝大部分顾客的素质。
方便快捷顾客信任
巫大永卖豆浆的独特创意,让不少市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一位湖南到重庆旅游的黄小姐,对巫大永的无人收钱早餐摊很感兴趣,不仅拍了照片,还现场买了一杯豆浆,并把钱放进竹筐内。黄小姐称,这种受信任的感觉让她觉得很温馨。
“我们现场看到了整个加工过程,喝的也是原汁原味的豆浆,很放心。”在渝中区开餐馆多年的张素明告诉记者,巫大永靠诚信和良心做生意,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最让我感动的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这个小伙子确实不错。”家住汉渝路的居民刘享富表示,从巫大永的经营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80后”,相关部门应大力扶持其创业。
开公司吸纳残疾人就业
“现在开三轮车卖豆浆很不稳定,我本来是想租个店面创业,但租金很高,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巫大永告诉记者,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如今,在大都市,石磨子已几乎失传,而蓑衣、斗笠等农具也难得一见。他现场用石磨加工豆浆,一方面是想让市民能喝上爽口的石磨豆浆,同时也为了传承传统文化。下一步,他将租一个门面,专门加工石磨豆浆,在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为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兼职挣钱机会。(原载于《沙坪坝报》2012年12月4日社会民生版)
G214.2
A
1674-8883(2015)18-0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