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文化优势

2015-03-01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梦

经 理

(南开大学 哲学院, 天津 300071)

“中国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文化优势

经理

(南开大学 哲学院, 天津300071)

摘要:中等收入陷阱仅以经济增长指标和可持续性归纳了后发国家经济动力不足的事实,忽略了研究客体的具体国情、社会心理和文化优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以“中国梦”引领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形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合力。这种做法既塑造了国民心理,也使人们坚定了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因此,我们要以“中国梦”为契机,依靠政府、校园、社区和家庭四个层级的文化建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坚定走中国道路的自信。

关键词:“中国梦”;中等收入陷阱;文化优势;中国道路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全面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并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两个百年”。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已步入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然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世界银行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看法,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 000美元之后,其经济增长会因长期无法突破10 000美元而步入中等收入陷阱[1]。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制度和社会公平等角度对跨越“陷阱”进行了阐述,但是很少从文化角度进行解读。鉴于此,本文在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探讨以追求“中国梦”为目标重塑国民心理和文化氛围,其不仅是规避“陷阱”的客观要求,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文化依据

探讨中等收入陷阱仅从经济统计角度说明经济表现和时间的关系是明显不足的,这些数据忽视了支撑经济表现的人们生产消费活动。其中,人们对于经济增长预期和自身经济地位的阶段性评估构成了未来时段的经济活力。因此,应对民众参与经济建设的意愿有所认识。事实上,由于遭遇陷阱的国家长期不能理顺经济发展成果与社会再分配之间的关系,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着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失业问题严重,物价增幅较快等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后,政府政策执行不当和经济增长后发优势不足诚然是导致“陷阱”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国民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和丧失推动经济发展的意愿则是这些国家陷入街头政治和政策执行非连续性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拉美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享有经济发展成果,这种现状使人们从最初对改革抱有期望到不抱有积极的正面展望,直至丧失坚定改革的信心,不再支持政府政策。这充分表明只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兼顾所有人的共同利益,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够促成。

一般来看,构成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其一,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克服当前困难的信心;其二,各类组织文化融入到社会氛围和个人意愿之中;其三,整个社会层面的文化态势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促成人们追求民族的共同理想。基于这种判断,以拉美国家为例,重新审视走入“陷阱”的后发国家,我们不难发现如下特点。

首先,缺少规制个人消费行为的文化支撑和缺乏良好的社会条件,在客观上束缚了每个人梦想的实现。据有关资料显示,拉美国家在达到人均中等收入之后,社会与经济发展长期不协调,基尼系数多年保持在0.5之上,已经分化的社会阶层呈现固化态势,人们在各阶层之间自由流动愈发困难[2]36-44。消费文化的盛行降低了人们应对经济困难的能力。随着经济状况恶化,人们失去了赢取机遇和改变不利境遇的信心,政府制定的政策因此得不到人民的响应和支持,从而接连发生政府更迭现象。

其次,政治动荡、投资环境恶化降低了经济团体吸纳适龄劳动力就业的意愿,客观上加剧了经济团体与个人之间的对立。经济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政局不稳势必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和影响。从历史事实来看,进入“陷阱”的拉美国家普遍以大量引入跨国公司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增长引擎[3]9-18。这些社会组织由于其在文化结构和价值理念上与当地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它们不能基于当地民众的社会心理和国民身份认同,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个人梦想之间充当联结两者的桥梁。

最后,社会发展目标不明确,全体国民就无法形成共同追求的理想。共同理想的建设是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经济发展合力的文化战略。步入“陷阱”的拉美国家,一方面,受制于英美等国输出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钳制,无法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塑造国民心理;另一方面,受制于本国传统宗教文化影响无法赋予本国国民以世俗的文化主体身份,为共同理想而奋斗[4]3-18。

丧失个人梦想、失去团结发展的社会纽带和共同理想的缺失是拉美地区经济发展陷于低谷的文化劣势。相较之下,我国在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初,便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到实际困难,要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运用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营造良好的经济建设氛围。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十分注重个人信念的培育与树立远大共同理想。

邓小平认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5]152,“只有据实讲解国家形势和各种政策,人民才能树立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6]144-145,将共同理想的实现转化为一个过程,在阶段性目标中提振人民信心,又在长远目标中促使人们保持冷静,从而以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发展之路树立通往远大理想的信心。

江泽民认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7]281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和人民的梦想保持一致才具有生命力,人民只有在共同的创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凝聚到中华民族的事业中去。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梦想,成为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7]279-281。

胡锦涛认为:“在任何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8]317。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形成人民有目共睹的社会事实,在发展过程中坚定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理想信念[9]576-579。习近平认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10]。通过厘清经济发展、制度革新和文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营造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保证各项改革事业顺利进行[11]。

从社会层面来看,我国世俗文化也与拉美地区有着根本不同。

首先,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是坚定人们意志和迎难而上的不竭动力。人们一直把“生存”本身视为改善生活质量的先决条件。尽管突如其来的灾难性后果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但人们认为只要自己依然活着,生活就会充满希望。并且,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张人们要在驯服自身欲望的基础上,以“节制”和“勤劳”作为通往幸福之路的美德。“节制”使每个人对物质反应而产生的无限体验虚化为“空无”,将对物质的现实欲求转化为探求获取物的路径,“勤劳”则鼓励人们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需求物。这些特质借助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不同时代人的演绎依然为人们所传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坊间流行的“实干兴邦”思想不仅申明了上述两者的重要意义,也使我国的社会团体具备了在民族奋斗目标与个人梦想之间充当纽带的作用。

其次,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包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因条件差异而极不平衡。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民族之间的贫富差距极易成为民族分裂事件的导火索,使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毁于一旦。然而,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各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很强。人们对于未来有着共同憧憬,认同需要以改革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愿意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事业而奋斗。

最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激发人们要为实现国富民强而努力奋斗。自中国步入近代史,西方列强对中国入侵的事实不仅使中国人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和“蛮夷番邦”的民族心理,正视了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使中国人看到了民族团结在对外关系上发挥的战略意义。文化观念的改变不仅促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也可以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共同目标而奋斗。

二、全面认识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文化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应当看到,外部需求萎缩和内部需求不足要求我国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占领国际供应链的高端位置。拉美国家的建设经验有利于我国从其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中总结不足,提升顶层设计能力和执行新经济战略的实效;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优化经济发展的文化生态和树立道路选择的自信要求我国要在审视自身传统文化优势、当代社会文化内涵和塑造国民社会心理方面应大有作为,特别是要注意消极文化取向对于我国文化安全的冲击。

(一)我国当前社会文化态势的优势

1.中国传统文化优势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由儒、释、道三者奠基而成,其中“修身”、“游世”和“善行”等三个文化要素对国民心理影响较大。从个人层面来看,首先,“修身”就是要追求内心和谐,不为物质欲望所迫;其次,“修身”就是要增长自己的才干,做到知行合一,刚健有为;最后,“修身”就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社会层面来看,“游世”融合了“入世”与“顺世”两种观点,主张个人要有所作为和利于他人,强调要在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从民族的层面来看,“善行”在承认“因果循环”的背景下要求人们摒弃自己的恶念,要与人为善,善于和他人相处,实现人际间团结。因此,从规避陷阱的角度来看,在逆境中不气馁、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和人际间的互相帮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

2.马克思主义文化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普及和推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使广大受教育者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看待实际问题,培育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经过多年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已经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无神论和“民本”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它们的优势体现在:其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和各种唯心主义的宿命论、机械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等消极思想作斗争,使人们在看到现实对象消极方面的同时,审视其积极方面,从消极等待矛盾自行解决转变为积极地寻求克服矛盾的方法;其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帮助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时代的价值和文化内容,强调要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依靠物质性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意愿,从而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为梦想开辟道路;其三,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能够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增强自己对于社会进步的信心。

3.中华民族的内生凝聚力优势

中华民族的内生凝聚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从民族内部来看,各民族始终把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视为自己的家园,把中国的领土、领空和领海视为提高自己生存质量的前提,因此普遍具有爱国主义情操,也特别乐于将这种情节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方位推动社会发展。其次,从民族之间的关系来看,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内容虽有差异,但是对民族间平等、互帮互助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共同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相待。党和国家的历届领导人始终注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与建设,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和睦与团结。最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因地缘差异产生了经济差距,然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支持使经济差异并未成为区域动荡的导火索,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不过,随着同国外的文化交往日益加深,我国的传统文化优势也在经受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当它们和中国自身文化系统中的消极内容结合之后而产生的影响更值得警惕,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使我国坠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我国当前社会文化态势的劣势

1.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冲击

据我国社会学者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80后的知识精英中,有49.4的在校生和51.8的毕业生认可美国的社会制度体现了民主与人权,在政治理念上表现一定程度的西化[12]372-375。这和西方新自由主义文化的传播密不可分。西方新自由主义倡导个人选择的首要性,注重个人生存意义的体验,质疑集体主义的存在形式和内容的合法性。尽管多数人声称理想的新自由主义是在尊重理智主义传统的前提下,为个人权利寻找合法的生存边界,强烈反对他人未经授权或非法的干涉,然而,它依然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西方新自由主义者继承了西方文化中“形而上学”的衣钵,主张从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理念出发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史,有助于了解我国的文化主体性。其次,西方新自由主义者企图用个人选择的价值的“真”取代事实的“真”,并着力消解后者的合法性。再次,西方新自由主义者强调权利不相容性,反对他人干预。这种观点一方面消解了维护中国传统道德的评判力量,另一方面也肢解了中国人的传统生命观,从而使代际人之间应当坚持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退化为每代人应当主张的权利。最后,西方新自由主义者从自己的历史出发否认多民族国家存在的合法性,要求民族独立与自决。如果不对上述情况保持警惕,中国很有可能进入“陷阱”。

2.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历史是国民获得文化身份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追溯了一个民族过去的实践内容,也回答了其现在的实践要求,更指明了其未来的追求目标。它对于培育国民自信,塑造社会文化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一国的居民把他国的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选择,并认同由此产生的文化身份,后果将不堪设想,极有可能导致民族的消亡。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持续泛滥已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威胁: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了民族主体的历史性,将民族视为一种文化策略的产物,其目的在于“驯服”或“支配”。如果任由这种观点泛滥,它将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毁灭性影响。其次,它否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视历史为统治者玩弄的文字游戏。最后,历史虚无主义助长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泛滥,消解了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合法性,为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扫清了障碍。这种结果不仅会使国民思想产生混乱,也会对政府的合法性构成威胁,并直接冲击我国的制度安全。

3.极端民族主义文化的抬头

近年来,我国边疆地区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日渐抬头,极端民族主义文化在个别地区呈现扩散态势。除了前面述及的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于上述地区的影响之外。西方民族主义的传播和盛行也在其中充当重要作用。从历史观点来看,我国的民族史不同于西方,各民族之间虽历经战乱,但都渴望和平与共同生活。他们之间并非西方民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相互奴役的过程,而是彼此通婚,互有往来的社会交往。从价值理念来看,中国的主体文化不存在和其他文化的价值冲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然而,极端民族主义文化却无视上述文化事实,大肆宣扬本民族的主体性,强调本民族利益优先于其他民族利益,消解了中华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如果任由其泛滥,那么,我国边疆地区局势的动荡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进而影响国家的整个战略布局。

综上所述,我国既有充分利用当前战略机遇期的文化优势,也有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文化劣势。因此,就规避“陷阱”而言,只有强化文化安全,增强文化优势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

三、以“中国梦”的文化建设提升社会发展合力

为了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准确把握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我国政府明确了依靠深化改革,提升经济创新动力,坚持改革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文化领域,习近平提出要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人生出彩。他认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3]“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它不仅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也为我国文化发展提出了革新范式的要求。因此,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文化建设应在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层面同时推进,遵循“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宏观引导与微观调整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政府引导公共舆论,校园自组织“中国梦”文化社团,嵌入式基层文化共建与牵引式家风重塑的方针,形成推动“中国梦”主题文化建设的合力。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政府层面,坚持政府依托公共媒体引导社会舆论,采用依法治理文化生态与舆论“共振”相结合的方式,夯实“中国梦”的文化地基

当前,我国社会文化正呈现“碎片化”态势,其表现为各种话语体系争相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消解不相容的话语体系,枯竭其他话语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资源,扩大自己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鉴于此,为了构建有益于“中国梦”文化拓展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应首先明确自己的话语主张和解释范式,确立自己的话语地位,防止被其他信息边缘化;其次,要依托“线上”和“线下”的公共媒体,采用具体案例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方式,以有影响力的媒体为“中国梦”文化传播的旗舰平台,借助次要媒体的共振效应营造广泛的舆论氛围;最后,要大力加强文化法治建设,依法管理信息传播媒介,消除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影响的各种威胁,同时,还要加大对不良有害思想的干预力度,采用说理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构筑“中国梦”文化防火墙。

(二)社会层面,鼓励和帮扶民众自建文化社团,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内容将“中国梦”主题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大众话语结构具有通俗性、诙谐性和效果性的特点。因此,要采用点线面的信息传播路径,借助相声、动画、图片等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营造适合“中国梦”文化传播的信息渠道。具体来讲,传播“中国梦”的信息点就是指基层组织给予文化资源支持的居民自建文化社团。这类社团由于其成员主动认同“中国梦”的文化价值判断,能够和政府舆论形成有效的协同性;在信息点确立之后,要通过多点连接形成文化传播的信息线。一方面,要鼓励社团之间举办定期的交流,相互借鉴传播经验;另一方面,要鼓励社团成员依托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主动向外延伸,拓展传播路径,形成团内学习、团外传播的良好局面。当传播路径完善之后,则要圈定传播范围,即信息“面”,采用宣传点定期举办主题文化活动的方式,营造传播“中国梦”文化的信息场域,并依托有效的案例分析范式,将“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嵌入到人们的日常实践中,使人们在理解社会生活的同时,依托“中国梦”的文化范式诠释自己的见解。

(三)学校层面,引导“中国梦”文化建设走出课堂,走入学生社团,帮助学生组织搞好“中国梦”主题社团文化建设

我国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各个校园又具备较为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中国梦”文化,离不开认识世界的哲学工具,离不开对本民族的历史反思和坚定信念的文学活动。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解释世界,才能反对各种唯心主义人生观;只有坚持对前人的建设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才能汲取经验教训;只有借助“中国梦”主题的文学创作,扎根于基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励人们为了追求幸福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自己的“中国梦”。不过,也应看到,单纯依靠教师、学生干部,利用课堂进行教育的方式已经不能应对来自其他传播媒介的信息干扰。因此,要让“中国梦”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深入到学生们自己组织的学生社团中。让学生们见证自己的成长历程,认识到人生的崇高理想和艰苦奋斗是人生前进的不竭动力。通过定期骨干培训、教育宣讲会和国情国力分析,让学生们在准确把握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寻找改进的余地和兴趣点,在准确把握人生定位的前提下,完善个人规划。

(四)家庭层面,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文化认知和语言表达的基本特点,着力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梦”文化“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当代人审时度势,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也需要借助“家风”的传播完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再生产。从传承“家风”的主体来看,我国的家庭结构一般为三代同堂,不同时代的人使用不同的话语结构理解日常生活。因此,在“中国梦”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时代人话语使用特点,借助特定年龄层次的独特话语,使其更容易被掌握和理解。此外,由于我国“家风”的传播特点多为“后塑”与“共塑”,即父母对于子女的言传身教和子女在接触社会生活之后对于父母价值观的扬弃。因此,青少年的“中国梦”教育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其父母能否在上一代优秀价值观传递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青年人在其人生道路上能否让自己的人生出彩。这需要青年人能够把自己的梦想和社会现状紧密地结合起来,正确看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定现实可行的计划,认同“中国梦”的价值表述和文化判断。

参考文献

[1]邹东涛.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813/c367808-22547472.html.2013-08-13.

[2]郭存海. 拉美的过度不平等及其对中产阶级的影响[J].拉丁美洲研究,2012(4).

[3]吴国平.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J].拉丁美洲研究,2003(6).

[4]袁东振.天主教会政治—社会立场的转变与政治发展进程:拉美实例[J].拉丁美洲研究,2011(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9]胡锦涛.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2.html.2014-05-05.

[1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_2.html.2013-12-31.

[12]李春玲,施芸卿.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的青年社会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_3.html.2014-03-28.

(责任编辑:王晓红)

收稿日期:2014-11-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社会认同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研究”(12&ZD006)

作者简介:经理(1982-),男,天津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政治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5)02-0093-06

Chinese Dream: Cultural Advantages for Avoiding Middle-Income Trap

JINGL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middle-income trap sums up the facts reflecting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y’s economy with sustainability and rate of growth,which ignors the national condition,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Since the end of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hinese dream proposed by President XiJinping has been become on important cultural advantage which help us join forces to develop economy. As a common ideal, this belief can shape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also strengthen the ide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ectation of happiness for private life of future. Hence, it should capture the opportunity of Chinese dream for avoiding middle-income trap and strengthening the belief of Chinese way in the four level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at is, government, campus, social commune and family.

Keywords:Chines dream;middle-income trap; cultural advantages; Chinese way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梦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