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个性化阅读指导例谈

2015-03-01刘志军

学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奶牛个性化小说

□刘志军

小说个性化阅读指导例谈

□刘志军

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应立足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从人物赏析、难点突破、主题探究、拓展延伸等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小说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小说;个性化阅读;指导

教材是个性化阅读最主要的材料,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离不开以教材为范例的阅读指导。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短篇小说《安恩和奶牛》。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作品。作品文字较为浅显,意蕴却很深厚,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同时,它又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领略异域风情、感受不同的人文思想。可以说,这是一篇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兼顾学生的个人阅读体悟,并向课外读写作了适度延伸。

一、立足文本赏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基础

安恩是小说的主人公,阅读这篇小说,自然绕不开“安恩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初读文本之后都能形成自己的认识。在第一个阶段,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这一个环节,复述完故事后就提出“安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学生说得最多的是勤劳、善良、爱护动物等。鉴于此,提醒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不能光凭印象来贴标签,而是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反推”人物的性格。阅读文本和作者构建文本是一组相逆的关系,作者是把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融入对人物的描写之中,解读文本正好是一个相反的求知过程。在小说阅读中,尤其要注意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才能形成较为全面的印象。

作品开头部分对安恩的肖像和衣着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俭朴的人、勤劳的人,除此之外,我们很难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当分析到安恩和几位买牛人的对话时,安恩三句简短的但句式不同的应答(“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这头奶牛是不卖的。”),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安恩老太太的执着。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紧扣文本,联系语境,反复对这三句进行比较、揣摩、品读、感悟。安恩拒绝第一个生意人时,回答得谦恭又恳切,因为她看得出那个人喜欢这头牛;而对那个浑身血迹的屠夫则是冷漠和不屑,因为她担心那血腥味吓坏了奶牛;当有人死乞白赖地纠缠时,安恩显得很不耐烦,因为奶牛是她生命的一部分。这样采用剥笋的方式,层层深入,可以直抵人物的精神世界,最终使主人公安恩真诚而善良的人物形象清晰、丰满地站在学生面前。

二、呈现阅读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潜能

关于这篇小说,王栋生老师和徐江老师发表的文章对其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存在分歧,而这也正是这篇小说阅读中的难点。王栋生老师文中“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安恩的形象,饱含作者的敬重之情”的观点较为传统,和个性化阅读的要求似乎还有一些差距,所以笔者就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安恩的家境如何”“安恩‘安闲’的神态与‘凝神倾听’‘不时抬头’的举动是否相矛盾”“是安恩孤独还是奶牛孤独”。虽然这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刚进入初中的新生,但这些问题令学生倍感兴趣,他们跃跃欲试,迅速回归到文本中,去探究细节中蕴藏的奥秘。老师在这时充当的是配角和倾听者,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如有疑问便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用他们的思维去说服同龄人,比教师作权威解说更有意义。

观点越辩越明,原本众说纷纭到后来渐渐达成共识:安恩是一个贫穷的人,但她有她的自尊;安恩来到市场并不安闲,她希望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奶牛并不一定孤独(它在市场的反应并不快乐),而孤独的是安恩……这些观点教参上并没有涉及,虽然未必完全合情合理,但学生们通过对“疑”的辨析解答了“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个性化的过程,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深度甚至超过了老师课前的预期。

三、适时介入背景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悟力

在充分探究上述疑点之后,笔者领着学生慢慢接近作者约翰尼斯·延森所要表达的主题。对初一学生而言,这样的分析显然是有难度的,几位学生得出了安恩“爱护动物、平等地对待动物”这样的结论。解读到这里似乎遭遇了瓶颈,我们如何突破它,进入更深的层次呢?笔者问学生:“安恩到市场上来的出发点是什么?她的愿望满足了吗?”学生再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一读,学生感觉到其中还包含了比“人与动物平等相处”更为深刻的内容。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若有所悟,但还是很难把握要领,于是继续让学生思考:小说中的几个买牛人分别有什么特点?你如何评价他们的言行?前一个问题并不难,因为在此前的分析中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但在第二个问题上却产生了分歧,因为学生习惯于用“好”和“坏”来评价人物。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人物的身份和言行的合理性,通过这个层面的分析,学生产生了一些困惑——既然大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是对的,那么作者写这些人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他们的出现和小说想要表现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这时给学生补充了作者约翰尼斯·延森的生平和写作特点。延森从小接受希默兰的教育,使他关注人类历史和命运并与大自然深深结缘,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哲理的韵味。《安恩和奶牛》是延森的代表作,自然能充分地体现延森的写作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读这篇小说,透过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情来了解安恩这个人物,更要进入一种深邃的人生思考——这也许更合乎延森创作的本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渐地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不能去误解他人”“善良的举动未必有理想的结果”“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相互理解”……学生们的回答丰富多彩。在这个环节上,笔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简要表达个人的理解,毕竟学生的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提供他们一种思路比提供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有意义。

四、课外阅读和写作,是个性化阅读的归宿

言有尽而意无穷,好的作品总是有很多让人遐想的空间,因为有了想象,我们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更合理,才会形成对读者自身审美、情感上的有力冲击。基于这样的认识,设计了两项课后拓展延伸练习:一是让学生阅读延森的其他作品,进一步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二是让学生进行一次想象创作——如果你是安恩的奶牛,在回家的路上,你会对安恩说些什么?或者,从奶牛的角度来复述一下这篇小说。这种“读写结合”,既不是阅读理解式的结合,也不是读后感式的结合,而是建立在对文本个性化阅读基础之上的对小说的再创作。由于有课堂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研讨这一基础,学生们写作的兴致较高,虽然文笔比较稚嫩,但还是有一些很独到的见解。

个性化阅读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能过分拔高,也不能过分追求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更全面、更人文、更丰富的思想,摒弃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正如“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要把教师的观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励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阅读,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涵泳文字材料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常熟中学)

[责编陈新平]

猜你喜欢

奶牛个性化小说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奶牛吃草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奶牛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