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词教学策略浅谈

2015-03-01赵兰

学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宋词词人意象

□赵兰

宋词教学策略浅谈

□赵兰

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有其特殊性,切实提高宋词教学效果,有必要采取“读一读,感受美韵”“说一说,知人论世”“理一理,抓住关键”“赏一赏,以点带面”“比一比,以词学词”等教学策略。

语文;宋词;教学策略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园林中的一束奇葩,宋词有其独特的韵味。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解读宋词,笔者通过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觉得“读一读,感受美韵”“说一说,知人论世”“理一理,抓住关键”“赏一赏,以点带面”“比一比,以词学词”等不失为可取之策。

一、读一读,感受美韵

词是具有特殊音乐属性的文体,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声律美。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词的音乐美的熏陶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因此,在宋词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读”字,于反复诵读中体味词的韵味。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及句子,然后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尝试解决,初步感受词的内涵和韵味。其次,教师做好示范性朗读或播放名家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把握朗读节奏和情感,与自己的阅读进行比照。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第三,教师通过抽读检查,在展现学生朗读水平、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对大多数学生的迷茫处及未发现的问题进行思维点拨。第四,让学生共读课文,要求读得整齐、字正腔圆、节奏富于变化,读出情感和韵味,营造出诗词学习的氛围。在进行个别句子的分析时,也应通过读来感知和深化。当然,读时应将“读中品”与“听中悟”“说中想”“写中赏”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说一说,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词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词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其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只有通过知人论世,达到“以意逆志”,才能对文本所蕴涵的意思做出合理的诠释。例如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以结合辛弃疾一生所追求的伐金复国的理想来感悟词作。当作者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破灭时,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便会从他的词中体现出来。理解李清照的《声声慢》,就要了解她南渡后的处境,了解这位失去丈夫、失去国家的女词人心中无比的哀伤、孤寂、凄凉。这样,便很容易理解“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愁”的内涵。通过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我们在理解词的意义和情感时就可以左右逢源。

知人论世,是我们触摸一个特定时代脉搏的一个起点,也是走进词人内心深处的桥梁,合理运用,可使学生在赏析文本前获得初步感知和审美期待,为深入理解和把握全词做好铺垫。

三、理一理,抓住关键

对词的理解,归根结底是对其中的词语、语句的理解。因此,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握“词眼”。“词眼”是词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凝结处,是作者情感升华的集中点,也是词的审美价值所在。它既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因此,我们在宋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关键字句的把握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词的意境。

教学李清照《醉花阴》时,我们可以就全词的高潮“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进行详细讲解。“人比黄花瘦”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衬托出“莫道不销魂”的深意,而一个“瘦”字画龙点睛,把上阕中的“愁”推向高潮。该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同命相怜,物我交融。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垠,给读者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教学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要重点把握词中的“献愁供恨”“栏杆拍遍”“登临意”等词句的含义,通过对这些关键语句的理解,把握作者的内心感情。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到的远山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愁恨,又因何而至呢?北望前线硝烟,效力无由,中原失地,收复无期;南望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微弱。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抱负。而“栏杆拍遍”则将词人胸中那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将之发泄出来。由“登临意”可见,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给他慰藉呢?

四、赏一赏,以点带面

1、理解意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思想情感和各种景物的融合。欣赏宋词要注意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承载着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任务。教学中可以从理解词中的意象入手,以揣摩词人的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下片中“雁”的意象,在传达怀乡之意的同时,也能抒发怀人之情,更能寄寓时光易逝的无奈感伤。

2、营造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宋词往往语轻意重,词浅情深,词家们旨在营造朦胧、含蓄而深远的意境美。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境界不仅是景与情的结合,而且应是从亲身所见所闻中得到的真切感受。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词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词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如柳永《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采用融情入景的写法,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赋予特殊意义,“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一般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词人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营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拨动读者的心弦。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同时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3、把握用典。使用典故可以丰富词的内涵,理解宋词时要注意把握典故的特征,以此体味词人的思想。辛弃疾是善于用典的词人,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树犹如此”“孙仲谋”“寄奴”“元嘉”“廉颇老矣”等的用意,通过所用典故体现出词人的思想。

4、把握章法。所谓章法,是指文学作品的结构。读词时,要抓住词的开头,理解词意,通观全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就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从前面的歌颂英雄转到讽刺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书写词人的忧愤做了铺垫。有的利用结尾总括全词,如苏轼《定风波》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用最后一句概括了词人宠辱皆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五、比一比,以词学词

宋词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文本就词论词。我们可以适当拓展阅读视角,对同一时期不同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如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常能把自己羁旅的生活经历和仕途坎坷的情感体验融入词中;李清照的“闺怨词”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这比那些假借女人之口的“代言体”作品要真率得多;苏轼的词是高度个性化的,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题材范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辛弃疾的“壮词”中始终洋溢着爱国激情,蕴涵着对投降派和世俗小人的鄙视和痛恨。教学中也可以将同一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期,前期生活美满幸福,后期生活颠沛流离、孤独愁苦。反映到作品中,她的前期词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醉花阴》《一剪梅》等;后期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武陵春》等。宋词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以词学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他们的视野,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建颍乡中心学校)

[责编陈新平]

猜你喜欢

宋词词人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词人的职业
意象、形神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宋词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