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被边缘”学生重树自信

2015-03-01浙江省永嘉县桥下镇第一中学陈爱琴

学苑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边缘化自卑边缘

浙江省永嘉县桥下镇第一中学 陈爱琴

八年级上学期,我们班从福州转来一位女生,第一次见面,她不敢走进教室,更未作自我介绍。她很胖,躲在眼镜后的眼神告诉我们,她是个很自卑的女孩。经过接触,发现她最常用的话是“我不行的”“我不和别人一起”“我不想去参加的”,每次都说得特别肯定,而且要求坐最后排。过分的自卑使她早被同学边缘化了,她朋友很少,总是独来独往。长得胖、成绩差及家长的过多指责造成这位女生非常自卑。失去自信是一个孩子成长中最大的损失。

自信心是成功的动力,学生成长过程中,精神的核心是自信,有了自信,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边缘学生由于屡次遭失败的挫折,耳边尽是家长、教师的批评声、责备声,往往自卑感极强,与老师同学不太亲近。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更渴望与人亲近,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尊重边缘生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心态,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寻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根据班主任教育经验,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帮助“被边缘”的学生重树自信:

一、用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灵

爱心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成为对善和美无动于衷的人。”教师无私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温暖阳光。边缘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成绩差,冷嘲热讽是常遇之事,特别是山区学校的留守孩子,他们平时很少体会到家的温暖,容易产生消极无助的心理状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学生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用爱温暖学生的心灵;用爱规范学生的行为;用爱点燃学生自尊的火花;用爱去融化学生心灵的坚冰;用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这位女生开始主动与我沟通,愿意找我帮忙,开始有了难得的笑容。教师的爱像一缕阳光,打开他们心灵之窗,让他们去感受自信、自尊、自爱的力量。教师的爱如一潭清泉,源源不断地给他们输送成长的思想、知识、方法。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我坚信教育的巨大力量。”但是教师、父母往往无形中给孩子贴上“内向”“懒惰”“愚蠢”等标签,而消磨掉他们的自信。换句话说:孩子是被大人骂笨的,特别是被边缘化的学生。老师不能单纯地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不揭学生的“短处”,避免其出丑;尊重、信任学生,不轻易作出负面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应看到学生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我们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老师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边缘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与肯定,缺少的是别人帮他找到长处,让他的自信心有落脚的地方。我了解到这位女生热爱漫画、喜欢看书,语文成绩不错,在语文老师的配合下,她的作文在班级里展示,她还参加了征文比赛和绘画比赛,艺术节的绘画比赛还获得县一等奖!她受到同学的刮目相看和老师的表扬,在参与和被肯定中脸上的笑容更多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自信正慢慢地在她身上重现。

三、善用表扬激发学生自信

大多数学困生虽然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潜意识里有着很强的进步愿望,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表扬对学困生有着神奇的功效,但只有适当的表扬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发现边缘学生的行为,哪怕是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位女生的社会与思品作业常出错,又不及时订正,经常要我去催。有一回没等我催,她自己拿来让我批改,我就马上表扬道:“你今天自觉订正完作业并能主动来给老师批改,很高兴你能这样做!”从此以后,她都能及时订正完作业,主动找我批改。教师要挖掘边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并以此为切入点,帮助他们树立向上的信心,一点点改正缺点。表扬的方式也要恰当,如果总是对他们用同样的方式表扬,这表扬就会失去效果。一个鼓励的微笑和眼神,竖起大拇指,写有表扬的话,幽默的话语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而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扬,更能激发他们的自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被边缘化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教师多关爱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不放弃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负责,我愿与这些默默无闻的边缘学生分享成长的快乐,感受青春的烂漫,收获一季的秋色。

猜你喜欢

边缘化自卑边缘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自卑的地方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