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
2015-03-01龙翠芳聂建平
龙翠芳,聂建平
(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遵义师范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美术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
龙翠芳1,2a,聂建平2b
(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遵义师范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美术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以问卷调查数据和个案访谈资料为基础,描述“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的现状,并运用社会学理论深入剖析红色文化作用机制,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红色文化在“90后”新生代中形成广泛社会认同的一些思考和建议。研究表明,“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不容乐观,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高“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的社会认同,需要政府主导,对红色文化教育进行周密的制度设计,建立学习和践行红色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实践环境。
“90后”新生代;红色文化;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认同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途径探讨、红色文化旅游等,但研究领域窄,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和历史学学科,研究方法多为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定性研究。因此,融入个案研究与定量分析,从多学科、多维视角分析红色文化的功能及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与适用性,将是红色文化研究的未来趋势。本研究尝试采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从社会学的学科角度,立足社会运行机制理论,阐述红色文化对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功能和作用,分析“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的自我认同到实现最终的社会认同,以丰富学术界关于红色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1.概念界定与提出问题
红色文化是指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性、大众性、开放性的特点,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类型[1]。“认同”一词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本研究对“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三个概念的界定是结合“红色文化”概念进行分析的。自我认同是强调个体对自己一定独特性的意识,对自我身分的定位[2],结合红色文化,即认为自己对红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红色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3]。社会认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红色文化、自我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概念,即认识到引领群体成员主导价值观的红色文化带给他(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4]。
青少年是学习红色文化、践行红色精神的主体。“90”后新生代是青少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的现状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国青少年精神面貌和心理认知,青少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社会认同具有趋同性。
本研究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三个层次: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从个体认同到社会群体认同,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红色文化在“90后”新生代中的社会群体认同。尝试通过构建社会运行机制理论分析红色文化对于促进社会运行目标实现的机理,并提出红色文化在“90”后新生代中形成广泛社会认同的思考与建议。
2.调查对象与内容
立足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以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医学院、遵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90后”新生代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回收率94.33%。在深入了解调查对象并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调研内容主要包括“90后”新生代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心理特点,主流文化、亚文化自我认同,群体社会认同,“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历史渊源、发展演变情况,红色文化的社会作用,红色文化的当代教育功能、红色文化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展开调查。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研究方法采取综合交叉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按性别、汉族与少数民族、城市与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东中西部区域等特征分层,在各个层次中按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采取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当面访问法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90后”新生代人口社会学特征和心理特点,以便对“90后”新生代心理认知整体把握为量化把握。采用参与观察、专题小组讨论及对10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从其生活的社会横向环境和纵向发展入手,分析“90后”新生代对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心理认知,对红色文化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力图从中得到启示,整合、挖掘学校、社会力量在促进“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的积极效应。通过构建理论解释模型,探讨红色文化对社会运行的作用机制,为提高“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提供理论依据。
4.问卷整理与统计(见表1)
有效问卷统一整理和编号,应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使用的统计功能有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变量相关分析。单题错答或未答者,则单题不进行分析。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单位:人,%)
二、“90 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的现状
“90后”新生代生活在社会急剧变迁,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里,他们正在或即将要投身中国新一轮的改革浪潮。社会变迁与市场经济赋予这些新生代无限向上的朝气,但无形中增加他们复杂的心理和功利的欲望。对于在遵义接受高等教育的“90后”新生代大学生,他们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1.“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的获取渠道和内涵理解极为欠缺
在问题“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红色文化?”73.85%(209/283)的受访者通过影视和参观了解红色文化,15.19%(43/283)的受访者通过图书和杂志了解,仅10.95%(31/283)的受访者表示学校老师讲过,可见,“90后”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渠道很窄,红色文化学校教育极为欠缺。64.31%(182/28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红色文化历史记忆淡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总体较低,没有全面系统地了解“什么叫红色文化”,即没有形成深刻的文化认同;但有71.73%(203/28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多了解红色文化,尤其是希望学校开设红色文化的课堂教学,希望自身具备革命战争年代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可见,“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的自我认同强,但自我认同未必真实反映社会认同,“90后”新生代普遍存在红色文化社会认同危机,以如此的文化认知和精神状态,不利于“90后”新生代的成长成才和人生事业的开创。调查表明:在10名深入访谈的受访者中,6人表示成才和发展的压力很大,4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正是因为不少“90”后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才会如此没有底气。多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历练红色精神,增强红色文化底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智。
2.“90”后新生代人生目标与价值导向偏离主流轨道
调查显示:23.30%(65/279)的受访者认为大学里谈恋受比学习重要;45.88%(128/279)的受访者认为大学里谈恋爱和学习一样重要;30.82%(86/279)的受访者认为大学里学习是第一任务。可见,新生代大学生普遍赞成谈恋爱,看重享受和娱乐,现实功利性强,51.59%(146/283)的受访者表示努力学习是为了拿奖学金,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90后”新生代生活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随着宗教、民族、语言、文化的逐渐大融合,价值取向渐趋多元,价值选择矛盾心态严重,价值追求注重实用,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定位。“90”后新生代面临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各种复杂的变迁,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容易发生各种社会失范行为。当前,青少年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缺位、错位,都会导致青少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侵蚀,走上歧途。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与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仁爱”、“自然”、“和谐”的思想观念一样,其文化价值观在丰富性、深刻性所达到的高度都是空前的,必将世代相传,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5]。“90”后新生代人生观与价值观偏离主流轨道,这对于如何将红色文化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今青少年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构成极大的挑战,也不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90后”新生代对网络文化、时尚文化较能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而红色文化被边缘化
67.49 %(191/283)的受访者获取知识的渠道是网络,网络是“90后”交流学习的主要渠道,但能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科学健康学习的学生少,46.64%(132/283)的受访者表示不同程度的沉溺于网络,网络中聊天交友网站、时尚娱乐报道、影视剧、网购和游戏是最吸引他们的,而表示主动关注红色文化的受访者寥寥无几。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发生深刻变革,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亚文化在冲击着主流文化。社会越变革,价值观念越多样,就越需要正确的区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需要以居于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引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青少年迷恋网络文化,对红色文化的社会认同淡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心理认知错位,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迷恋的另一种亚文化是时尚文化,“90后”多数是中国的第二代独生子女,调查表明:受访者是独生子女的占37.46%(106/283),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在当地居中上水平,较为殷实的家庭条件,为他们追逐时尚文化提供了经济来源,从他们的衣着服饰就可以看出这一群体的“时尚癖”。
4.“90后”新生代对遵义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不太了解,被动接受知识较普遍
遵义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支撑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不仅有会议会址、革命遗址、纪念碑、历史文物等,还有在乌江渡口、娄山关、土城渡口、赤水河等地进行多次著名的行军作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材料,涌现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彰显了中国革命的长征精神。在问题“你了解遵义哪些红色文化资源?”回答“遵义会址”、“红军山”、“娄山关”的受访者占 86.22%(244/283),仅有14.49%(41/283)的人表示能说出这些纪念地的历史。身在遵义的大学生却不知道这座红色文化名城的历史,甚为遗憾,这也反映了遵义高校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是遵义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而这项工作三所院校都没有形成常规化的思政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只有个别的班主任把鼓励学生观看红色影视剧和参观革命纪念地作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途径;在四门思政课的教学中,也只有极少数老师联系遵义红色文化搞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可见,高校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实践红色文化的平台是欠缺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有效发挥,学生普遍存在被动学习红色文化的现象。
综上所述,遵义三所高等院校“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他们自身具有不同于父辈的新的时代特质,尤其是在当下流行的金钱文化、炫耀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加上他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6],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他们的父辈有显著差异,甚至会产生否定、错位或冲突,这必然会对他们介入社会建设的思想、模式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学理论解释红色文化作用机制
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总的来说,主要具有人文精神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以下立足社会学的学科角度,运用社会运行机制理论,通过构建理论解释框架加以阐述。框架的中间是我们要分析的变量――红色文化,左边是红色文化的作用机制,右边是践行红色文化的操作路径。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红色文化教育和发展,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对社会效率起激励作用,对社会稳定起保障作用,对社会秩序起控制作用,对社会团结起整合作用。红色文化对社会运行五个方面机制作用(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控制机制、整合机制)的有效发挥可促进社会运行目标的实现——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即为“90后”新生代践行红色文化的最终目的。“90后”新生代是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红色文化在“90后”新生代中要形成广泛社会认同:首先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实现,其次是文化内涵的认知和内化,最后才能形成群体的社会认同。在这个路径里,有一个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实践操作过程。即是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着手努力培养“90后”新生代学习红色文化,践行红色精神,推动红色文化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从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图1 社会运行机制理论解释模型
四、思考与建议
从“90”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的现状来看,“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社会认同不容乐观,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变迁环境的影响,直接原因是红色文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或不足。结合红色文化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论解释,有效激发红色文化对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需要政府起主导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传承红色文化是我国政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对于政府层面来讲,关键在于国家顶层制度的设计。红色文化建设要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方针指导下由政府驱动来实现,有效发挥政府的组织和管理作用是实现红色文化发展的可靠保障。红色文化要在“90后”新生代中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首先要让“90后”新生代有机会接触红色文化,有平台践行红色文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扩展“90后”新生代接触红色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强化“90后”新生代对红色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形成广泛社会认同的前提。无论是红色文化学校教育制度设计,还是建立发展和践行红色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实践环境,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强和实施有效的红色文化学校教育,需要国家在教育体制上进行一系列的周密设计。把红色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制,建立健全多元化、常态化的红色文化学校教育制度,如红色文化教学制度、红色文化教育评价制度等。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不断探索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标准,形成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红色文化内化为“90后”新生代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思想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
在高等教育中,考虑到红色文化的特定内涵和历史发展脉络,往往把思想政治专业、哲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的老师凝聚成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力量。洞察现代变迁社会的特点,多元文化形式不断涌现,学生思想价值取向渐趋复杂和多元,没有深刻把握当前社会的机理和变动规律,以及民族文化的社会结构和国民文化认同,不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和文化诉求,是不可能承担好红色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因此,改变固有观念,尝试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力量向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倾斜,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红色文化教育死板和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高校红色文化教学制度设计而言,建构以“90后”新生代为主体的具有科学性、适用性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思政课课堂设置,增加红色文化的内容,并把红色文化列为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主题之一,专门开设红色文化课程的选修课,并朝精品课程打造是可行的,这点对于拥有红色文化名城定位的遵义高校来讲至关重要。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可在周末放映红色文化题材的影片,或定期召开红色文化专家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碑及历史文化展览;学校团委主办,学生会组织开展班级或校级红色文化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艺术专业学生还可以红色文化题材进行作品创作或文艺汇演。这些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强化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社会环境中存在影响宣传与学习红色文化的不利因素。一方面,网络传媒文化片面追求市场效应和商业利润,偏离主流文化应有的功能,网络传媒的各种节目存在娱乐至上的问题,对红色文化教育缺少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缺少根据“90后”新生代自身条件积极践行红色精神的实践环境[1]。针对网络媒体的问题,可建立红色文化的精品网站,以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引领网络媒体宣传,不断探索红色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新内涵;同时,政府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引导网络媒体舆论导向,为社会营造一个尊重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践行红色文化的舆论氛围。对于实践环境问题,要根据“90后”个性特征,搭建“90后”新生代践行红色文化的平台。可依托社区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建立学校实践教学与社区文化建设联动机制,以红色文化为题材,学校提供人才,社区提供平台,开展说、唱、演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宣传红色文化的实践环境。
红色文化要在“90后”新生代中形成共识,这是个人和群体文化认知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关键措施还是学校教育,需要加强国家顶层教育制度设计,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辐射“90后”新生代的学校教育体制机制;同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社会有效资源,促进红色文化融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建立学习和践行红色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1]孙和平.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40-141.
[2]乔瑞红.我国“80后”新生代社会认同的研究维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1,(9):52-56.
[3]白亮,金露.近十年来我国社会认同研究评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4(1):25-29.
[4]Dora Capozza,Rupert Brown.Social identity processes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J].SAGE Publications,2000:15-32.
[5]管仕廷.论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与特征[J].传承,2012,(13): 74-75,96.
[6]张首先.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3):77-79.
(责任编辑:娄刚)
An Empirical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of“post-90" Generation towards Red Culture
LONG Cui-fang1,2a,NIE Jian-ping2b
(1.Department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2.Department of Marx and Lenin, Department of Ar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Basedonthe data fromquestionnaireandinformationoutofinterviews,thepaperdescribeshowthe“post-90”generationshow their social identity towards red culture,and then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by means of sociological theory,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ropounds some thoughts or suggestions of how to make the new generation hold social identity towards red culture.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the new generation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red culture,which is not good for constructing socialism core values.It needs government’s guide and the perfect system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and certain circumstance for learning red culture if we want to improve the new generation’s attitude towards red culture.
“post-90”generation;red culture;social functional mechanism;social identity
C915
A
1009-3583(2015)-0076-05
2015-05-18
龙翠芳,女(侗族),贵州锦屏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地区社会政策研究和人口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