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经验谈

2015-02-28王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4年24期
关键词:术语景物题型

王辉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一、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所以,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内容是做诗歌鉴赏的基础。

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诗歌鉴赏从题目、注释到内容都需要认真对待。有的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内容,如,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赏析题是王昌龄的《送魏二》。有的诗歌附有注释,或是对写作背景的说明,或是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如,2010年全国卷中的《咏素蝶》,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里就是背景及作者的为人的介绍,对答题很有帮助,读题时就不能走马观花。

其次,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接触过许多诗歌,他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诗人的身世遭遇、诗歌风格、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这些已有的基础知识对鉴赏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样的景物,因诗人所处的时代、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如,在赏析曾巩的《咏柳》时,作者是借对柳树形象的刻画来讽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学生竟认为是在赞美柳树。问及原因,才知是受学过的贺知章的《咏柳》影响,显然,在这里学生过去的经验产生了消极作用。同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远,鉴赏时要就诗歌本身来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识。由于诗歌是用文言写就的,篇幅短小,讲究格律或是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等原因,就常常打破在生活中或其他文体里所使用的常规语言的束缚,出现倒装、省略或改变词性等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以便准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将“寺”和“桥”提到句首,以突出强调作者的怜爱之情。

二、掌握相关术语

正如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诗歌的鉴赏离不开相关术语。考试说明上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如,修辞方法类的比喻、借代、拟人、象征等,

抒情方式类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描写方式类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结构技巧类的过渡、铺垫、伏笔等,表现手法类的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思想感情类的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掌握术语,在答题时才有针对性。

三、讲究答题技巧

仔细审查历年高考的考查题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中的规律,应适时总结,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如,诗歌鉴赏中的景物类题型,在学生作答时,就有必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首先,要定位于景物描写的相关理论知识上;其次,再落实在具体的诗歌解读中。这样的思考类似于数学教学中的公式法解题,这种定位思考有助于学生的解题。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而由于古人的含蓄,情感往往是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的。以鉴赏景物类诗为例,一是诗歌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晓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点,当然,这里的再现不等于翻译;二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这类题目,就需要学生先对情景进行简述,然后再回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当然,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方法,如,比较法、联想与想象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术语景物题型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例说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型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