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材料,点亮开头
2015-02-28胡江霞陈艳
胡江霞 陈艳
近些年,新材料作文成为各地语文高考的“宠儿”。新材料作文的开头重在由材料引出文章主旨,但许多考生不懂引用材料的技巧。有的学生习惯性地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有的学生故弄玄虚,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那么怎样合理的利用材料,为文章开头增添亮色呢?下面,结合一道作文题目来谈几种常用的开头方法:
【材料】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说:“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我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拿到这段材料,经过审题,一般常见的有以下两个立意角度:(1)挫折和磨炼可以促进成功;(2)培养人才,需要正确的方式。针对这两个角度,怎样来结合材料写好开头呢?
一、方法一:引用材料+评论材料+观点
在“引材”之后,要有对材料的精练点评,作为过渡到自己所提出的中心观点上的桥梁。这样才会使观点的得出不会很突兀,让读者感到由材料到中心观点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结合材料,举例如下:
1.角度1:经历磨炼,才能成功。
同样是在沙漠里种树,老人种的树,狂风吹不到,而年轻人种的树,却几乎都被连根拔起,这是为什么呢?(引用材料。) 因为老人等树苗成活后任其自由生长,很少管理,树经过磨炼,形成了稳固扎根于深地的本领,而年轻人种的树却恰好相反。(分析材料。)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因此,我们只有经历更多的磨炼,才能取得成功,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提出观点。)
2.角度2:培养人才需用正确方式。
同样是在沙漠里种树,沙尘暴后,年轻人种的树几乎全被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却屹立不倒。(引用材料。)在同样的地点种植同样的树,为何抵抗风沙的能力差别这么大?显然是因为两人种树的方法不同,年轻人过多关心树木,小心呵护,面面俱到;而老人则放任树苗自己生长,逼迫树木自己寻找活路,因此树木的根扎得很深。可见过多的关心反而是一种祸害,科学的培育方式才能让树木茁壮成长。(分析材料。)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育人亦如种树:培养人才需用正确方式。(提出观点。)
二、方法二:边引用边议论+观点
一边引用材料,一边结合自己的立意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中心论点。
1.角度1:经历挫折和磨炼,才能成功。
同样在沙漠栽种胡杨树,年轻人对树木过于细心呵护,反而使树木失去了抵御风沙的能力;而老人疏于管理,让树木自己在逆境中经受磨砺,从而获得了顽强生存的能力。(边引边议。)掩卷沉思,树木尚且如此,人不是也应该这样吗?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磨难,经历挫折,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促使自己走向成功。(提出观点。)
2.角度2:培养人才,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同样栽种的胡杨,年轻人的细心呵护却使它失去了扎根深处的动力,老人看似不闻不问的举动却是真正给与了胡杨树抵御风暴的力量。老人的睿智在于他懂得:过分的保护是有害的,科学地对待才是明智的抉择。(边引边议。) 种树如此,育人亦然。可见,培养人才,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出观点。)
三、方法三:联系实际(普遍现象)+引用(分析)材料+观点
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立意角度,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情况,来引用分析材料,得出启示,从而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
1.角度1:正确培养人才。
在如今全球化的趋势下,人才,不可否认,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第一竞争力,那么怎样科学地培养人才呢?(联系实际。)材料中的故事可以说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同样栽种的胡杨,年轻人的细心呵护却使它失去了扎根深处的动力,老人看似不闻不问的举动却是真正给与了胡杨树抵御风暴的力量。(分析材料。)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要学习老人的睿智,要懂得:过分的保护是有害的,科学地对待才是明智的抉择。(提出观点。)
2.角度2:挫折铸造成功。
在这个全球化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挫折,(联系实际。)但是我们要像沙漠中不被浇水施肥的胡杨树,勇于克服挫折,屹立于沙尘暴中。(分析材料。)可见,挫折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挫折能铸造我们的成功。(提出观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