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就在我们身边——兼及《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研究》的选题取向

2015-02-28尹全海

关键词:双向交流海峡两岸中原

尹全海

( 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笔者因做博士学位论文《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以历史上我国各朝对台湾地区管理研究为切入点进入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领域,后相继参与“中原( 固始) 根亲文化节”“中原( 固始) 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以及“东亚儒学论坛及研习营”“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活动的规划、筹备与组织工作,深感海峡两岸关系连接过去与现在、学术与现实、学界与民间,是一个有待发掘的学术富矿,也是最生动、最鲜活的研究领域。但如何将自己的学术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海峡两岸关系的研究视野,思之良久,仍无主见。近读刘党英、孙炜著《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研究》,以亲历亲见为研究对象,从身边发现学术问题,“从当前出发,向过去提问”的研究方法,读之大受启发。现结合笔者近期参与的涉台学术活动,就《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研究》的选题、研究价值与意义,发表自己的感想,且作为读书受益,当然也希望对两岸关系研究有所借鉴。

一、近身之学与亲见之学

学术研究层累递进,后学者固然需承接前贤已知成就,发展之、创新之,走先因后创之路;但治学如江河之流,奔流不息,滔滔不绝,总需有先进者积累“已知”成果,后进者方能因袭与创获。质言之,唯有不断发现新课题、积累新成果,才能推动学术事业代代相传,新知变旧知,或旧知创新知; 而新课题或新知的发现往往从身边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然后众人参与其中,或由一家之学成为百家之学,或由地方学术上升为国家学术,甚或一代之学,如敦煌学、徽学之成长最具典型意义。初学者多不知其中意,一味执着于“大学问”或“大课题”,结果是舍近求远,事倍功半。岂不知学问( 学术) 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是否能够发现。刘党英、孙炜以亲历及亲见两岸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为研究对象,完成的《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研究》[1],从身边发现学术问题,以亲历与亲见为研究对象,研究近身之学或亲见之学,似符合学术发展与学术创新的基本理路,读之不胜钦佩。

《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研究》之作者刘党英、孙炜均为“东亚青年儒学论坛暨研习营”( 2011—2014年) 、“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2012 年) 、“首届台湾大学生河南冬令营”( 2013 年) 的亲历者,以及河南大学生赴台访问团(2011 年) 的亲见者。因此本书所使用的材料多为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书中附录研习营活动之专家讲座讲义、学员研习心得( 日记) 、研习活动掠影,生动形象,真实而鲜活,本人作为亲历者之一,读之倍感亲切,如同“研习营”之回放,历历在目。每次活动之描述,诸如活动背景、组织概况、活动过程、活动成效,以及学员反馈信息,均有真实呈现;更有研习营活动手册、学员课堂求教、文化考察、实景体验,以及彼此交流探讨之场景,图文并茂,原汁原味[1]177-190。当然,海峡两岸共同认知的自然景观、文化遗址、历史传说( 故事) ,如台湾的日月潭、阿里山、101 大楼、野柳地质公园、彰化孔庙,中原大地之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嵩山天地之中建筑群、开封清明上河园、登封禅宗音乐大典、新郑黄帝故里、固始闽台祖地、开漳圣王信仰、闽王信仰,等等,亦伴随两岸大学生之研习脚步一一进入研习营的活动范围,对于目前尚无机会参加交流活动的两地其他大学生,借助本书亦能获得如此信息。

二、两岸青年携手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意尝试

2014 年底至2015 年初发生在台湾的“反服贸”运动和香港的“占中”运动,由于运动主体为两地青年学生,引发有识之士对港台青年疏离中华文化的忧虑。青年大学生确是台湾“反服贸”运动和香港“占中”运动的主力,但不意味着他们有意疏离中华文化,因为中华文化作为华人世界的文化基因与生俱来,难以抹去,且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绝大多数对中华文化报以崇敬和向往的热情,即使在部分青年学生中间存在隔离或疏离倾向,大多因不恰当的说教或传播方式失当所致。而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活动在两岸青年携手传承中华文化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值得思考和借鉴。

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活动,自2011 年举办已连续四届,在研习主题设计的独特性、内容规划的实景性、研习形式的多样性方面,符合青年人的认知方式,为两岸大学生喜闻乐见。研习主题设计方面,无论是“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台湾大学生河南冬令营”,还是“台湾大学生河洛文化研习营”,其主题设计均系中原特色文化,台湾大学生走进中原,通过考察新郑黄帝故里、淮阳羲皇故都、固始“闽台祖地”,以及五千年之仰韶文化、三千年之殷墟文化,这些在教科书上才能看到的寂静文化,一下子变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研习形式规划方面,双向交流活动,着重实景体验、寓教于乐,以学术讲座、文化考察和主题讨论,三者相辅相成,渐次延伸,达到知行合一之目的。2012 年由信阳师范学院与台湾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期间,同学们每到一处实景体验当地文化,在开封通过游览清明上河园体验北宋东京汴梁之文化繁荣及民俗风情,在洛阳通过考察龙门石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之历史文化价值,在登封通过考察嵩阳书院、中岳庙及少林寺,体悟儒道释三教合一之精髓,等等,在行进、感知与体悟中认识中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当然,河南大学生走进台湾也有很多收获,如台湾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中华礼仪之传承,以及中华文化符号如繁体字、孔庙( 文庙) 、祭孔敬师仪式、彬彬有礼之言谈等,同学们觉得新鲜有趣,甚至有所接受、模仿。

据不完全统计,自《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由海峡两岸协同主办、两岸青年学生共同参与、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研习营活动计有50 多种。其中,海峡两岸中华历史文化研习营,如“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研习营”“两岸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徽州”与“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晋城”等; 海峡两岸中华区域文化研习营,如“海峡两岸荆楚文化研习营”“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海峡两岸中原文化研习营”“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巴蜀文化”等; 海峡两岸中华特色文化研习营,如“两岸大学生妈祖文化研习营”“海峡两岸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海峡两岸客家文化研习营”“两岸青年学生中华音乐文化研习营”等。形式多样、几乎遍及全国的两岸青年中华文化研习营,因其新鲜活泼、符合青年人的认识方式,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最受两岸青年喜欢的两岸交流载体[2]。

两岸青年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及其积极效果,不仅有益于舒缓因台湾“反服贸”和香港“占中”事件引起的有识之士对港台青年疏离中华文化的忧虑,而且或将成为两岸青年携手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独特契机。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传承最为久远的文化之一,在于其同时兼具自我更新与吸纳异质文化的双重能力。佛教传入、西学东渐,不仅未能削弱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反而使中华文化吐故纳新、衰而复盛。海峡两岸虽同为中华文化,但在最近一甲子的发展轨迹与路径选择方面,出现明显差异。大陆更多借鉴苏、德文化因素,而台湾吸纳英、美文化及日本文化资源更为突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实质上是融合世界文明于一炉,最终完成16 世纪“西学东渐”以来中华文化融合世界文化的历史进程[3],实现中华文化再度复兴。

三、两岸关系的生动诠释

就《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研究》的研究思路及学术价值言之,作者在亲历与亲见中发现学术问题,研究近身之学与亲见之学,但其研究内容并未因此而停留在纪实性研究。一方面运用递推和追溯研究方法,从当代景观出发,将研究视野回溯到“永嘉之乱八姓入闽”“陈元光父子开漳建漳”“王审知兄弟王闽治闽”,以及台北知府陈星聚、凤山知县曹瑾治理台湾的千年历史长河,努力发现当下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活动所隐含的历史意蕴。另一方面运用解释学的诠释方法,依据鲜活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 豫台两地大学生双向交流活动) ,生动诠释两岸关系是两岸同胞共同参与( 双向建构) 的两岸关系; 在两岸关系研究思路上,让台湾同胞参与建构、“自己说话”,比从文献到文献、“让史料说话”,更具说服力。

历史与现实并非截然两分,就时间意义而言,“历史是稳定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流动变化中的历史”[4]6-7;就历史的意义论之,历史是过去与现实的对话,它可以穿越时空以一种特异的形式融入现实,而且,“历史学家应当乐于关注周围的现实,不应当成为痴迷于过去的古董收藏家”[5]56。《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研究》作者认为,当下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活动,其实就是中原与台湾历史渊源关系的现实复活。其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与宝岛台湾,相隔千里,互不为邻的文化区域,由于中原移民入闽迁台的历史,中原与台湾之间形成相当密切的文化渊源关系,甚至可以认为在中国不同区域文化模块中,中原文化与闽台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之密切,是其他各个区域文化所不能比拟的。于是有“台湾同胞之祖根地,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河南”之历史叙述;台湾族谱记载之“中原血统”、闽南话( 客家话) 遗存之中原古音,以及台湾同胞中传承至今的中原习俗,无不诉说着台湾同胞的中原记忆。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活动,与台湾同胞中原祖地寻根、两岸共祭“黄帝故里”“光州固始”等交流活动一样,可谓中原与台湾历史渊源关系、台湾同胞中原祖根记忆的当代复活。换言之,没有中原与台湾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活动,便失去文化底蕴和认同基础。当然,历史学研究不仅把过去,而且应把当代社会作为研究对象。

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及各种形式的两岸青年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刚刚起步,但给两岸关系带来的影响确是深远而持久的。历史上的两岸关系往往是以大陆或中央政府为主导,岛内特别是岛内民众的参与及其影响相对薄弱。两岸青年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主( 承) 办方、参与主体均为两岸高校或两岸社会团体,研习主题之设计、内容之规划均由两岸双方商定,研习活动之形式同样采取双向交流,既有大陆同学赴台,亦有台湾同学到大陆各地,两岸共同建构属于两岸同胞的两岸关系,两岸同胞都是两岸历史的主体。

[1] 刘党英,孙 炜. 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研究[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2] 交流交往[EB/OL]. ( 2010-09-27) [2015-04-28]. http: //www.gwytb.gov.cn/lajlwl/.

[3] 尹全海.两岸青年中华文化研习营研究[J].中原文化研究,2015,(3) :76-77.

[4] 王学典.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法]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双向交流海峡两岸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电化教学为师生搭建双向交流的平台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海峡两岸
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海峡两岸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分析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