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2015-02-28陈国民
○陈国民
课堂教学要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陈国民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手段,也是课程指标的重要方面,但是因考试无法测试等因素影响,目前教学实际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课堂朗读也常常是不讲效率的盲目朗读。笔者觉得应认清朗读的能力指标并科学地设计于教学程序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 提高 朗读 有效性
朗读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而且朗读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如语音、节奏和语感等综合语言能力。不过,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朗读有盲目现象,为朗读而朗读,其收效甚微,有时因过度朗读而令学生生厌,教学效果可能只是“负增长”。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一、目前存在一些盲目朗读的现象
纵观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朗读现象,我们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朗读没有具体要求
朗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把朗读仅仅作为调节教学气氛或者改变教学方式而采用的教学手段,甚至出现教学时间宽裕就一遍一遍地重复朗读,而教学时间紧张时就放弃朗读。这两种极端行为都是不足取的。
如何使朗读更加有效?笔者觉得每次让学生朗读就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会依照要求去朗读课文,自然会检查出是否达到了要求,教学的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如提出要求为有表情的朗读,那么学生就会注意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倾听中也会明显感觉出学生朗读中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朗读就不是盲目的了。
(二)整个过程无先后梯度
朗读其实也是教学的目标,而且可以析出许多子项,如字音、重音、节奏、停顿、表情、轻音等等。因此,朗读的要求也是很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各项要求的难度和次序心中有数,然后安排好次序,有计划地安排在教学过程的合适节点,指导学生按要求朗读,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朗读和教学效果。有些教学活动中,教师既不知各朗读要求的难度,更没有计划好全过程,朗读成为随意性的教学活动,这就很难达到朗读应该起到的教学效果。我们觉得,一篇课文教学前,教师就要自觉地将各项朗读指标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合适时机,使朗读既起到改变教学方式的作用,又能调节教学气氛,尤为重要的是达到朗读自身的指标,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训练任务。
(三)有时甚至不注意准确读音、语调、语气等
教学中,一些字音和语调、语气等基本的朗读要求是掌握课文理解文本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因为现在考试主要是笔试,学生能否读准字音很难在卷面上反映出来,所以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干脆忽略这个教学目标,朗读中也不管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至于考试就让学生死记拼音,能够默写出来答对试题就行了。这种教学或许能够让学生考出较高分数,然而误人子弟的结果是很严重的。明明有朗读时间,为什么不利用起来,让学生把字音读准确?训练学生语气、语调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语音,只要学生真正读准确了,无论日常使用还是考试都可以一次性解决问题。笔者曾经看到过有的学生能够全文默写准确无误,然而却不会朗读的奇怪现象。这种只会默写不会朗读的现象,只能是从不朗读或者朗读时根本没有朗读要求的盲目朗读所致。对于朗读中频繁出现的字音、语气、语调和重音、表情等错误现象,一些老师觉得不易解决就完全不管,他们认为只要卷面上做对题目就行。这类只顾考试不顾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教学现象,遗害无穷。
当然,盲目朗读还有朗读方式单一等问题,不再赘述。
二、朗读的有效性标尺及操作方法
根据中学语文的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朗读要达到的指标,有机地安排在进程的合适位置,穿插于其他教学方式之中。具体可以如此操作:
(一)字音准确
字的读音准确是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能够写对拼音,或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读音本身是有声的,不能变成哑巴拼音。学生掌握口头的准确读音不仅是教学必须达到的指标,也是有助于学生今后交流以及书面答题所必须的。中学阶段,可以将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新词和多音字)作为预习要求,让学生在课前朗读掌握,课堂上通过学生范读或集体通读来检查纠正。这应该安排在正式分析课文,深入阅读之前进行,即作为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的前端进行,使学生重视,并且一开始就掌握了,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进程中得到巩固。当然,在任何时候发现学生有读错字音之类的现象,要立即纠正,以免错误延续以致终生难改。
(二)重音正确
阅读的重音是体现对文本重要内涵理解的指标,一般教学中可以置于分析段落前,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便阅读分析时根据学生理解的问题有的放矢;也可以放在分析之后,检验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即检查阅读分析的教学效果。
重音的阅读准确性,其实对于检验学生理解文本状况很有效,也是很重要的标尺,我们不能因为这在现在的卷面难以测量而忽视这个能力指标的培养和训练。这种能力最初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准确朗读,反过来,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个能力会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文本,或者对熟悉的文本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朗读时,要求读准重音,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朗读来理解文本的良好习惯。
(三)语气、语调正确
语气和语调等指标,也是理解文本后的朗读指标。不过,这类指标比一般的字音、重音等朗读难度更大一些,对文本的理解要求也更深入一些。语气、语调等朗读指标,需要在基本完成阅读的文本理解之后才可能实现,所以一般应该安排在阅读分析之后,作为对理解程度的检查来进行,若不能准确达标,只能说明理解有距离,需要进一步理解文本。这种朗读当然也可以出现于未阅读分析之前,作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状况,那也是比较合适的。在分析课文结束后,再引导学生朗读,比较前后两次朗读可以看到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程度在朗读中的表现。在发现学生即使基本理解了课文仍然不能很好地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时,可以放预先准备好的录音,即朗诵家的优美录音,既可以让学生欣赏美,更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模仿和练习。
这个指标的达到应该说会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教师要明白其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对文本理解的意义,不惜花大量时间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当然,在课堂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家自己训练和欣赏自己美的朗读,也可以在班级和学校开展若干次朗读(朗诵)比赛,这种活动的效果肯定超过死板的默写等僵化教学方式。
(四)频率合度
朗读自然要求流畅。不过从理解作品角度看,流畅不是一般平直,而是要求根据文本内容速度有徐有疾,停顿有长有短,声音高低有度,语气、语调因情因境而有,即朗读的频率要根据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快慢合度。这个能力指标的培养和养成,更是需要老师持久地坚持,才能奏效。对这个能力指标的判断,还需要老师有坚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素养,即老师也需要长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让班级中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示范和表现是促进的方法之一;经常让学生听有关音响资料也是可取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互相帮助提高,可以成为课外一对一的学习对子,取长补短。只要能够长期坚持,必然见效,而这种提高实际素质的教学,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其实也是有助于考试的,而且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一定乐意为之。
自然,朗读能力还有一些其他指标,我们主要意在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能力指标,我们不能因为无法在考卷上体现而忽略这种能力的训练,更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朗读作为教学时间多余时的配角,或者可有可无的节目。
(陈国民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