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角

2015-02-28唐开鹏陆晶晶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校园文化价值观

唐开鹏,陆晶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角

唐开鹏1,陆晶晶2

(1.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2;2. 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社会有机体是以人类的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实践为理论根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高校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根深叶茂地发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思维范式。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社会有机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瑰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分析社会发展的方法,也为研究人类文化现象、文化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理论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引领高校和社会思潮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应占领高校这个战略制高点。高校更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其校园文化的育人的功能。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关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

“有机体”原本是一个生物学领域的术语,泛指可以进行自我繁衍与调节的生命个体。近代以来,以黑格尔、孔德、斯宾塞等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将这一概念运用到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马克思首次提及自己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是在1842年,他在评奥格斯堡《总汇报》的文章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形而上学思想机械运动论的批判:“在有机生命体中,各种元素作为元素本身的任何痕迹全都消失。……这些职能的差别本身不是现成地发生在该生命之前,而是相反,不断地从生命本身发生,同样不断地在生命中消失和失去作用。”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再次强调: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逻辑公式,根本不可能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彼此依存的“社会机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社会不是“结晶体”,而是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其自身也是一个产生、发展、更替的历史过程,这一结论是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的思想凝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成熟的标志。

2. 关于“文化”、“校园文化”、“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内涵和驱动力量。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而进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解读。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有过非常经典的论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它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美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在其总结归纳的一百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大致可以归纳为历史性、规范性、描述性、结构性、遗传性定义等几种。而追述中国文化史,“文化”最早见于《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有以下几种:“校园文化是除了第一课堂之外的与师生有关的其他一切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校园文化是指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在内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意识和精神力量”等。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要把符合自身阶级利益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统领社会思潮,即“核心价值观”。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个字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该秉承和践行的价值观进行了高度的凝练和概况,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对于高校而言,校园文化是其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最具灵动性的活的灵魂。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马克思有机体理论理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意见》为我国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引领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广大青年“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怡人的校园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铸造人、陶冶人、激励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大学思潮的主阵地,统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1. 高度重视校园环境等物质因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熏陶功能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作为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在诸多的组成要素中,人口和自然环境是其最基础的构成要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无疑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不是单向的,而是存在着双向的平等互动。一方面,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类通过自身能动的实践也不断地改造着自然,使身边的自然环境不断地向着人类需要的方向“人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内一切客观存在的物质总和,从外观来说,可以展示为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方面,它是师生赖以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外在标志,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当然校园环境并非单纯的物质实体,还包含寓于其中的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一味追求校园环境的美化与现代化,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少数高校不惜巨资修建的楼馆校舍反而破坏了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当前,高校应该在校园物质文化的继承性、独创性等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个字融入到校园建筑外观、标语墙、黑板报、校报等物质文化载体中,循环往复地向学生传递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时,积极创造能彰显本校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的校园环境,营造优雅、厚重、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2. 全面提升高校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建设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即“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与意识形态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意识形态和社会上层建筑对于整个社会有机体发挥着“方向舵”作用,左右着它的运行和发展。

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全体师生和员工长期以来思维活动积累沉淀的产物,是校园文化精髓的凝结。当前,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不再是一个远离世俗影响的“象牙塔”。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既呈现出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生、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长期并存的“百花齐放”盛势,也不可否认地存在着片面的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抬头的隐患。面对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高校应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大学校园的思想主阵地。例如,在南开大学盛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要学习,上‘觉悟’。”南开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觉悟网已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成为集思想教育、学校党建、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构筑了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典范。

制度是高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一切相关工作的“游戏规则”。由制度而产生的制度文化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民主制度下的高校制度文化必然是自由而包容的,而强权政治下的高校制度文化则必然是死板而禁锢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线,只有通过建立并完善制度文化体系,才能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保障高校正常有序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的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宣传制度都具有极富针对性的指导作用,高校应积极探寻符合本校实际的契合点。

3. 深入强化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始终秉承的考察人类社会的基本视角,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盛赞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又是一切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根源。

在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的意见和需求,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要以此为目标进行软、硬件环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每个环节都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积极营造勇于争先、奋发向上的校园行为文化环境。最后,要坚持教育的延续性。从入学教育、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学生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入手,把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进行无缝对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

[1][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英]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王邦虎. 校园文化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姚仲仁)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TANG Kai-peng1,LU Jing-jing2

(1.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China;2.Yangzhou Hospitality Institute,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China)

Social organism is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the human material production practice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with all-round free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The university should take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promot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development. Marx's social organism theory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mode of thinking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with the core socialism values as the core.

Marx;the social organism theory; core socialist values; campus culture

G641

A

1008—6129(2015)01—0035—03

2014—12—0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5年度高校学生工作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唐开鹏(1984—),江苏盐城人,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马克思校园文化价值观
马克思像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