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教育责任失衡:现象、归因与对策
2015-02-28刘炜
刘 炜
(1.河南大学 法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2.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457000)
在“权—责”生态关系中,教育责任对教育权状况的完善是至关紧要的。教育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教育政治责任; 其二,教育经济责任;其三,教育管理责任。同时,教育共同体的基本关系是由“学校—个人”关系构成的,处于这种关系中的个人就是“教育人”,教育共同体作为承担责任的共同体,其教育责任具体表现为“教育人”的道德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本质主要通过教师的德行展现出来。
教育责任失衡是指家庭和社会把本应由各自承担的相应教育责任转移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导致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责任“此消彼长”的不合理分配现象。教育责任失衡现象在农村地区尤其突出,且呈日趋上升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责任的转移,学校教育责任负担过重以及社会教育责任的弱化、淡化。这不仅妨碍教育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危及农村地区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有利于农村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地区教育责任失衡的现象分析
1.家庭教育责任转移
人们通常把家庭比作社会的细胞,这除了强调家庭是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外,更重要的是家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从孩子降生到这个家庭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扮演了家长的角色,有了法定的家长职位,也就有了法定的养育孩子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培养教育孩子的权利与义务的总和,就是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所应尽的家庭教育责任。从内容上看,家庭教育责任既包括思想品德的养成、智力水平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培养,又包括情感教育和审美能力、生活技能等方面的提高,其核心与实质是教孩子如何做人。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一些农村父母不得已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权,忽视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从而导致了家庭教育被迫转移。据2014 年中国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 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1]。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现象的严重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是家庭教育责任转移最集中的体现。
家庭教育的转移分为两个层次。首先,随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市,那种稳定的由父母陪伴子女度过童年时光的传统局面被打破,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监护、教养问题无条件地落到了老年人或相关亲人的身上,家庭教育的责任发生了实质性的转移[2]。其次,农村地区的父母常年外出,平时的家庭教育主要依靠与孩子的电话联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严重缺失,本应由父母承担的家庭教育责任日益明显地转移到了学校和教师的身上,迫使教师担起了家庭教育的部分责任。
2.学校教育责任负担过重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孩子的教书育人来实现的,教师负担过重是学校教育不堪重负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上。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是指由其他社会角色承担的责任向教师转移,以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的社会职能需要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自然地被教师承担下来的情况[3]。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具体表现为家长和学校对教师寄予厚望,希望教师能够独立承担将孩子培养成人的重任,于是不断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师不只承担教学及辅导任务,甚至接手儿童的监护和教养的责任,大大超出了教师的社会职责。
3.社会教育责任弱化、淡化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教育责任不仅包括为教育提供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且包括作为教育主体,参与承担部分的教育责任,如对未成年人的关爱教育、道德教育、基本的劳动教育和经济活动教育等。另外,社会还需要自觉承担教育自己的责任,一个缺乏自我教育精神或自我教育能力的社会,将是一个危险的、支离破碎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承担不起育人责任的。
农村地区社会教育责任的弱化、淡化的状况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认为“学校教育才是真正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被看作是在学校围墙内勤奋读书,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获得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社会教育被忽视,其教育责任日渐淡化甚至退化,社会教育在农村儿童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较小。其次,社会组织与学校之间缺乏联系,现有的社会教育资源不能够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功能难以发挥,对儿童的教育所起的促进作用也就微乎其微。
二、农村地区教育责任失衡归因剖析
1.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淡薄,教育能力不足
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淡薄,对儿童教育中本应承担的责任认知不清以及教育能力严重不足是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根本原因。较之城市,农村地区家长更依赖学校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教育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完全承担对孩子的全部教育责任。在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品德的优良、身心的健康等方面,都要求教师负起主要责任甚至全责,否则就认为是学校失职,教师不负责。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暂、文化水平较低以及社会经验缺乏等原因,使得家庭教育能力严重不足。所以,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思想认识不够,对子女教育的态度不端正,家庭教育的实施存在困难,致使农村儿童的教育不得不向学校教育转移,使家庭教育本应承担的责任无形中转移给学校。
2.学校教育被依赖现象严重,教师所承受的社会压力重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万能论”和“教育即学校教育”的认识[4],使教育功能过分放大,尤其是“教育即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责任失衡的症结,它使得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过于依赖,赋予学校过高的期望,漠视或推卸了家庭和社会本应承担的责任,把本应属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责任完全转嫁给学校,从而造成学校教育负担过重。
由于家庭、社会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以及对学校教育存在过高的期望,一旦儿童教育出现问题时,家庭、社会就会将原因和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并对学校教育进行抨击。从近年来的社会报道可看出,学校教育面临较大压力,给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造成很大压力。在学校未能完全实现社会赋予的期望时,学校和教师常常遭到来自社会的指责,无形间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率[5]。
3.社会教育没有得到重视,社会教育功能退化
社会教育不被重视,甚至忽视,导致社会教育资源缺乏。社会教育功能的弱化是导致教育责任失衡的客观原因。人们缺乏社会教育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生活与教育无关,教育离社会生活甚远,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社会生活就是社会生活。这种教育非生活化及生活无教育性的观点,将教育与社会放在一个对立面,忽视社会的独特教育功能和教育责任。这种错误认知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不足,社会教育机构缺乏,加剧社会教育功能的退化,同时,也造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缺失。
三、农村地区教育责任失衡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状况,我国农村教育应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肩负的教育责任,促进三者间的平衡,以期有效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1.树立协调一致的教育认知和努力方向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正确认知是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责任失衡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有了良好、正确的认知,政策才可能会被积极有效地落实。因此树立良好的推进教育发展的共赢认知,对于解决学校、家庭、社会在农村地区教育责任上的失衡状况,合力发展农村地区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平衡具有共赢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者都面临着同样的教育对象,即学生,学生需要教师的培养,父母的呵护,社会的熏陶。其次,三者教育努力方向一致。就教育目的而言,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希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提高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和教育能力
基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责任失衡的现状,在农村地区提高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及教育能力显得尤为迫切。提高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需要转变农村地区父母的思想认识,激起家长对孩子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孩子独立于社会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跟父母在一起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孩子,家庭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责任主体,父母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充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并与其达成合作共赢的正确认知,使孩子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
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需要家长的不断努力。这就要求家长树立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外出务工的同时也要通过电话等通信设施加强与孩子及学校交流、沟通,认真汲取学校、教师提供的意见。同时,有能力、有条件的家长也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做有知识、有能力、有义务感、有威信的好父母。
3.利用社会教育的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
农村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淳朴民俗的环境感染力。社会是儿童在家庭与学校之外活动的重要认知和实践场所,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提高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协助学校教育工作,在推动儿童社会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社会教育的资源构成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教育实践场所的物质教育资源,二是作为人文气息潜移默化的淳朴乡村精神文化资源。地方政府有义务为儿童成长提供一个净化后的、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氛围,使儿童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与美的教育。因此,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要加强儿童对社会的认识,如对“法”的认识,引导儿童远离不良文化,远离不健康娱乐场所,以降低儿童犯罪率,培养儿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农村地区儿童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4.加强责任方的相互联系和积极配合
学校教育在农村地区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独特个性和特殊能力的功能,能够加速个体的发展。学校教育要发挥其特长,在学校教育中,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建良好班集体,培育良好班风,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知、情、意、行施加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切实做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提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能力,需要学校的努力。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形式,使家长明确其在儿童教育上的责任与义务。为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学校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为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提供指导。
对于社会教育,学校要不断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联系社会组织,积极开展适合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提高教师的社会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开发能力,不断挖掘当地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当地公安局及村民自治机构——村民委员会等社会组织机构的联系,在农村地区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以及普及法制知识,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
[1] 李海涛.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逾6 100 万8 部门要求迎“六一”特别关注这些孩子[N].农民日报,2014-05-17(04) .
[2] 刘春花.未成年学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0) :31-33.
[3] 项贤明. 中国西部农村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J].教育研究,2004,12(10) :9-14.
[4] 李 明.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J].教学与管理,2012,(1) :21-22.
[5] 王 鹏.论教育的有限性[J]. 现代教育管理,2010,3(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