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纯净”的幼儿读物
2015-02-28彭知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彭知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呼唤“纯净”的幼儿读物
彭知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摘要】儿童进入幼儿阶段,已具备阅读的基本条件和需求。幼儿早期阅读应尊重幼儿的生理、心理、思维等发育特征,让幼儿真正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当前,一些幼儿读物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如教化味道太浓厚,幼儿审美趣味的缺失,内容平庸等。“纯净”的幼儿读物应剔除成人化“杂质”,回归于真、善、美。
【关键词】早期阅读;幼儿读物;“成人化”倾向
幼儿阶段,本文特指幼儿3~6岁这一年龄阶段,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或称学龄前阶段。儿童进入幼儿阶段,从生理、心理、思维、语言各方面发展来说,都具备了阅读的基本条件和需求。这一时期,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阅读兴趣,因而进入了早期阅读阶段。幼儿早期阅读不但对幼儿这一阶段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塑造了他们今后的品格、能力、情感等。然而,幼儿读物本身不是由幼儿创作,而是由成人作家来完成的,由于视角的偏差、心理的差异、观念的区别,很容易导致成人编撰的幼儿读物带有成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意识,而出现“成人化”倾向,从而偏离幼儿的阅读需要。因此,贴近幼儿心灵,编写出真正以幼儿为本位的、“纯净”的幼儿读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幼儿早期阅读的特征
幼儿阶段与学龄阶段相比,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学龄阶段采用规范化的、社会化的学校教育方式,以成人文化作为标准,目的在于使儿童逐步融入成人社会;而幼儿早期教育应该以幼儿为本位,符合幼儿的内在天性,满足幼儿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需求。幼儿早期阅读是早期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指幼儿在家长、幼儿园老师或其他成人的引导下,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兴趣入手,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一项学习活动。幼儿早期阅读应尊重幼儿的生理、心理、思维等发育特征,为幼儿的情感、能力、需要和兴趣等提供适宜的、有利的发展环境。幼儿读物应避免“成人化”倾向,让幼儿真正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科学家研究表明,从人的生理特征及人类生物进化角度分析,人是一种幼态持续的动物。所谓幼态持续,是指人类个体发育中较长时间保持幼年的发育势头,它一直持续到性成熟期,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幼态持续是实现大脑进化的有效机制。人类脑的发育完善需要6年,即使是在6~23岁之间大脑仍保持发育势头,学习能力不断改善,在性成熟期以后10余年大脑发育仍在进行。①幼态持续状态使人类个体在出生后较长时期内不断从父母、家庭和社会文化中获得使大脑成长和成熟的信息。这样,使得人类学习、获取新知识能力的时期甚至可以持续终生。它使得儿童期的某些行为,如游戏、好奇、创造性、探索精神、全身心地爱、欢笑、乐观、幽默等,延伸到整个人生周期中,保障了社会文化自我再生和自我发展的更为优越的条件,也保障了个人从出生直到衰老在感情上、智力上和创造性上发展的更为优越的条件。②童心、童性和童真,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寄托。童年的心灵、爱好和梦想,是在一个纯真的年龄阶段形成的,往往可能有形或无形地影响他们成年后的选择。因此,幼儿早期教育不应该站在成人的视角来破坏、扼杀这种幼态持续特征,以拔苗助长的方式使幼儿过早置身成人社会;而应该真正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呵护这种幼态持续特征,使幼儿的天性得到充分地张扬。③幼儿读物是幼儿这种幼态持续特征培育、发展的土壤和温床。因此,它应尽量排斥成人文化的影响,以幼儿为本位,使之成为真正具有儿童趣味的作品。
区别于成人功利性、目的性的审美心理,幼儿具有最纯粹的审美特征。幼儿审美心理的独特性在幼儿读物中的反映,便是作品应充满浓郁的幼儿趣味,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稚拙美。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却喜欢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来解释世界;幼儿身体很小,却认为无所不能。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幼儿想法和行为,充满了幼儿趣味。稚拙美是幼儿读物独有的美,它所展示的是一种质朴的、原始的、有悖于常情常理,却异常透彻、明净而又令人惊奇、赞叹的美。④二是荒诞美。幼儿读物常采用幻想的形式,对情节、形物、环境等进行大幅度的夸张和变形,违拗常理,荒唐可笑,形成一种新奇、热闹、滑稽、怪诞的审美特征。它实际上契合了幼儿的审美意识,满足了幼儿自由幻想、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以及追求新鲜、变化、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⑤三是游戏美。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本能需要,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读物始终与游戏特有的快乐、自由的愉悦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就是一种特殊的幼儿游戏。从内容、语言、体式到内在精神,幼儿读物都应体现一种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性。⑥幼儿读物应通过那些曲折新奇、惊险刺激、魔幻变形、幽默谐趣的内容,使幼儿获得精神的释放与陶冶,寻得愉悦与满足;通过展示自由自在的游戏精神,使之契合幼儿向往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心理;通过一些趣味无穷的变形、魔幻、极度夸张、时空错位等情节描写,满足幼儿喜欢幻想、趣味,追求新鲜、变化、刺激,向往好奇、探险的审美期待。⑦编写幼儿读物,一定要符合与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趣味。
在思维方式上,幼儿思维与成人思维具有显明的区别,即存在逻辑融合的特征。从逻辑方法上说,幼儿的逻辑是科学逻辑与魔法逻辑的自然融合,既表达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因果关系,也表达非真实但逻辑上可能存在的推断世界;从逻辑导向上说,幼儿的逻辑是情感逻辑与共生逻辑的自然融合,即以情感为逻辑导向,认为万物都可以交流与会话;从逻辑形式上说,幼儿的逻辑是行为逻辑与形象逻辑的自然融合,即幼儿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鲜活具体的语言,以及具体的感知运动来理解与思考。⑧编写幼儿读物,应遵循幼儿的思维逻辑特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向善的价值追求,倡导体验式的感知方式。
二、当前幼儿读物中的“成人化”倾向分析
通常,在幼儿读物的创作活动中,成人占据主导地位。编撰者有时是基于成人的标准,根据成人的视角、观念、意识、文化等来编写幼儿读物的;而不是以幼儿为本位,创作出真正符合幼儿接受程度和接受趣味的作品。伴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童年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儿童是与成人具有同等地位的积极社会主体。他们像成人一样,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应将儿童视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和他们自己生活的“专家”。⑨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仍“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⑩忽视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如果从幼儿主体性角度来审视我国当前的幼儿读物,就会发现,大量幼儿读物带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影响轻则使幼儿读物不为幼儿接受、喜爱,重则可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是教化味道太浓厚。早在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就曾对幼儿读物中存在的道德教化倾向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这类读物将幼儿“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在诗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里提倡爱国”。(11)“一首歌谣也还不让好好的唱,一定要撒上什么应爱国保种的胡椒末”。(12)他极力“反对把一时的政治意见注入到幼稚的头脑里去”,称这类读物为“卫道的‘儿童杀戮’”;傅斯年更指斥为“乘小孩们脑力柔弱没有主意的时候,用各种手段牢笼他们,使变成他的喽啰,这实在是诈欺与诱拐,与老鸨之教练幼妓何异”。(13)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幼儿读物仍充斥这种道德教化,总希望“片词只字里都含有一种作用、智识与教训”。(12)文学的教育作用是文学的一种普遍性功能,幼儿读物也具备一定的教育作用。但不能过于强调幼儿读物的教育功能,更不能将幼儿读物视为教育的辅助手段,因为那样会使幼儿读物脱离幼儿阅读的乐趣。(14)从心理接受的角度而言,如果幼儿读物教育味太浓,总是使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可能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15)而且,幼儿读物是通过对幼儿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与心灵碰撞来实现教育作用的,而非直接灌输。即便有所寓意,“须得如做果汁冰酪一样,要把果子味混透在酪里,决不可只把一块果子皮放在上面就算了事”。(16)一些幼儿读物试图借助阅读,告诫小孩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塑造出成人社会所需要的“理想”的人来。殊不知,人的观念意识应从社会中观察、思考、实践中习得,而不能在幼儿心智不健全的时候,将这些观念全盘灌输进去。这样一则难以获得实际效果,二则使他们即便成年也失去自主的判断。显然,这类带有道德教化色彩的读物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但难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而且简直是荼毒幼儿,流弊无穷。
二是幼儿审美趣味的缺失。幼儿读物的创作主体是成人,而接受主体是幼儿,因而它的创作活动是“成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是“成人的与儿童的两种审美意识的融合与协调。”(17)作为创作主体的成人与作为接受主体的幼儿,孰重孰轻?当然应该以后者为本位。成人应该充分尊重、了解幼儿的审美感觉,创作出真正符合幼儿的审美需要,最为幼儿喜爱的作品。然而,由于成人与幼儿之间存在着由情感、性格等心理发展水平及阅历的差异所造成的审美意识落差,两者实际上很难做到融合与协调。(18)成人往往习惯于或受限于自己的审美心理,即便他们“故意做出小孩子似的痴呆的态度”来说话,“小孩子却是直觉地不接受了”,(19)所创作出来的仍是“成人化”的幼儿读物。由于缺乏对幼儿审美趣味的理解,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平淡、乏味,缺乏起码的童趣。它们只是简单地将书主中主角设计成幼儿,或置换为卡通化形象,然而其情节、对话、思维等,仍是一种成人的视角。好的幼儿读物应该是根据幼儿的审美趣味来编写的,其创作者应该是一个“永久的孩子”,“和儿童的心思相亲近”,(20)始终童心未泯,保持赤子之心,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亲近幼儿,受幼儿喜爱。
三是内容平庸,见解庸俗。幼儿读物不需要高明、深刻的思想,但它必须趣味性很浓,可以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育其纯洁的心灵。照常理而言,成人的眼界肯定高于幼儿。然而,受教育、环境等习染,幼儿读物可能会将成人一些庸俗甚至错误的观点传播给幼儿。例如,《黑猫警长》是一部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长期以来深受儿童的喜爱,然而书中存在诸多思想、观念方面的错误:一是充斥血惺、暴力、恐怖的场景,如食猴鹰捕掠小动物、吃猫鼠吸食白猫班长、雌螳螂吞食雄螳螂等。二是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意识,如“一只耳”与黑猫警长正邪不两立,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黑猫警长高大完美、无所不能,带有个人崇拜倾向;此外,“一只耳”以绰号命名,角色标签化,也会误导幼儿。再如,当前许多幼儿读物中充斥一些《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教育内容,不但佶屈聱牙、枯燥乏味,不符合幼儿的活动特点,而且在内容上也没有加以过滤、筛选、加工与再创造,将诸如“亲有疾,药先尝”、“不关己,莫闲管”、“父母责,须顺承”等陈腐落后的观念向没有鉴别力的幼儿传授,岂不是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三、“纯净”的幼儿读物的基本特征
幼儿处于人生纯洁的起点,他们是在生命力的自由活动中获得单纯的情感愉悦的。优秀的幼儿读物,应符合幼儿的真切感知方式,超越成人可能隐藏谬误的“常理”,展示幼儿的纯净眼光和心灵诗化了的世界。(21)它应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22)创作者应该通过幼儿读物,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能使幼儿“感到趣味,感到自由,感到如鱼得水般地身心愉悦的世界”。幼儿读物要营造这样一个世界,就必须以幼儿为基础、为前提,而不能用成人社会的原则无情地剥夺幼儿的乐趣,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念摧毁幼儿懵懂却纯净的心灵。(15)只有剔除成人化“杂质”,才能进而追求“纯净”的幼儿读物。简而言之,“纯净”的幼儿读物应该是完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以及心理、思维、认知特征,回归于真、善、美的作品。
所谓“真”,即“纯真”的意思。幼儿读物之“纯真”源于幼儿独特的“纯情”。“儿童真情之流,正如在山泉水。其在文学上所表达的,惟欢娱喜悦之强烈情感,自然流泻于外……所谓爱恋、贪婪、妒忌、患得患失诸种情感,不稍夹杂。”(23)具体来说,幼儿读物应构建相对独立、与现实有一定距离的完美的童话世界。这个童话世界往往单纯明净,充满阳光,以类似“正义战胜邪恶”的完美结局,让未涉世的幼儿对未来充满信念和希望,给他们直面生活的勇气,并感受到一种正能量。关于幼儿读物是否应该有悲剧性情节,目前尚在争议。对于3~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美好事物或生命的死亡、消失等,还是难以接受、面对或解释的话题。悲剧往往太过沉重,幼儿辨别和思考能力不足,还不足以担负。(24)以安徒生童话为例,《卖火柴的小女孩》《红鞋子》这类批判性、讽刺性、悲剧性童话,还不太适宜幼儿阅读。而《海的女儿》虽结局悲壮凄美,但最终小人鱼升入天国,获得不朽灵魂,这样幼儿方能理解与接受。最近,出现了一种“黑暗童话”,它们完全颠覆传统经典童话的故事情节,转而将人性之恶赤裸裸地暴露在孩子面前。如《一只丑小鸭的悲剧》讲述一只丑小鸭坚信自己是一只天鹅,不听妈妈的劝告离家出走,最终却变成餐桌上的佳肴。(25)这类“黑暗童话”号称给孩子打社会黑暗、人性阴险的“心理预防针”,但对于尚处于启蒙时期的幼儿来说,只会让其幼小脆弱的心灵陡增恐惧与不安,会伤害他们美好的认知能力,摧毁他们温馨、美好的价值观。
所谓“善”,即“至善”,是指人类一些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念。著名儿童文学家埃里希·凯斯特纳认为,应让儿童“对良知、榜样、家庭、友谊、自由、怀念、想象、幸福与幽默……的价值有所了解”,对人类持有信心,这样才能对儿童有所帮助。(26)幼儿读物可以为幼儿提供价值了解的途径。例如,《小熊维尼经典睡前故事》营造了一个和谐、安宁、温馨而没有邪恶、凶杀、暴力、恐怖的环境。正如该书推介词所言,“维尼的故事像蜜糖,又甜又香;小猪的故事像精灵,清新迷人;跳跳虎的故事像天使,快乐勇敢;小豆的故事像云彩,纯美温暖;瑞比的故事像花朵,美丽灿烂;屹耳的故事像微风,宁静舒缓”。(27)儿童就是在这样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会了勇敢、责任、包容、诚实、善良、友爱、同情等,于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幼儿读物也可以承担教育的职能,但应偏重于引导,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例如,由美国“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等编撰的“贝贝熊系列”是一套有关儿童行为教育的丛书。故事围绕贝贝熊一家展开,针对熊哥哥、熊妹妹存在的啃指甲、怕黑、做噩梦、懒惰、不愿完成作业、乱花钱、见啥要啥、迷恋电视、不会与他人相处、爱吃零食、爱逞能等问题或缺点,熊爸爸和熊妈妈总是试图努力了解孩子们的感受,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熊小弟或熊小妹通过观察、体验,自己意识到该干什么,或不该干什么。这种教育方式蕴藏着人类的智慧和爱心,是一种以人为本、崇尚平等的行为教育理念,且给人以轻松自由的精神空间。(28)
所谓“美”,即“唯美”,就是要通过幼儿读物让幼儿得到一种美的熏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创造的能力,培养他们自由的天性,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为发掘、体现这种“美”,这就要求幼儿读物的创作者最大可能还原并贴近幼儿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模式,带着幼儿一样的新奇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幼儿读物的这种“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然之美。幼儿读物应“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29)好的幼儿读物应自然流露,没有人工斧凿雕饰痕迹。二是感官之美。幼儿读物应注重以形象的、具体的美使幼儿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好吃的东西,美丽的花和宝石,风景的美,颜色和声音,浓郁的香味,都是可以满足儿童们的感官印象的渴望。”(30)幼儿读物应注重以直观的形象、和谐的韵律刺激幼儿的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三是奇幻之美。幼儿具有“万物皆有灵”的泛灵观念,故而鸟能语、兽能言;幼儿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以“想当然”的前因后果观念,用自己有限的感知对各种事物作出解释,故而“公鸡可以生出大鸭蛋”、“白云可以用来洗澡”等。其最高境界是“有意味‘没有意思’”,即合乎幼儿想象需要,通过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专以天真而奇妙的“没有意思”来娱乐幼儿。(31)四是谐趣之美。趣味是吸引幼儿的重要前提。幼儿读物应将趣味作为创作的宗旨,顺应并满足以及培养并指导幼儿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或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好的幼儿读物往往童趣盎然,如滑稽可笑的形象、新奇惊险的情节、幽默逗笑的语言等,让幼儿身心愉悦,从中获得启益。
注释:
①万选才,杨天祝,徐承焘.现代神经生物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8.
②杨宁.人类行为的幼态持续——兼论游戏的本质与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③杨宁,薛常明.论基于童年文化特征的幼儿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④刘鹏.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⑤赵学菊.童话的荒诞与幼儿的审美[J].儿童发展与教育, 2006,(7-8).
⑥方卫平.“玩”的文学:幼儿文学的游戏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2,(6).
⑦秦晓春.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⑧张玉敏,李晓燕.基于幼儿偏好文本“童话”对幼儿思维特征的推断[J].学前教育研究,2013,(4).
⑨席小莉,袁爱玲.“儿童作为研究者”的兴起与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3,(4).
⑩(11)周作人.儿童研究导言[A].周作人著,刘绪源辑笺.周作人论儿童文学[C].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38,122.
(12)周作人.读《各省童谣集》[A].周作人著,刘绪源辑笺.周作人论儿童文学[C].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202.
(13)(16)周作人.关于儿童的书[A].周作人著,钟叔河编.知堂书话(上)[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1-43,184-186.
(14)姚炎嫣.再论儿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J].池州师专学报, 2007,(2).
(15)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J].读书,2000,(6).
(17)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47.
(18)肖育林.试论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9).
(19)周作人.小孩的反感[A].周作人著,钟叔河编.知堂书话(上)[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49.
(20)周作人.王尔德童话[A].周作人著,刘绪源辑笺.周作人论儿童文学[C].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398.
(21)王川纵.论幼儿文学的美育特征[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22)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1913-1949儿童文学论文选集[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35.
(23)张圣瑜.儿童文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20-21.
(24)别让黑童话“黑”了童年[EB/OL].http://news.163.com/ 13/0826/05/976B3F9N00014AEE.html?f=jsearch 2013-08-26.
(25)王姣.中国经典童话收录“黑暗童话”,引发内地教育观思考[EB/OL].http://roll.sohu.com/20130804/n383331518.shtml
(26)文灵芝,王艳.论儿童文学中的教育功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27)美国迪士尼公司.给孩子一个甜甜的梦:小熊维尼睡前经典故事[M].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8)贝贝熊系列丛书“内容推荐”[EB/OL].http://product. 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01235.2015-04-21.
(29)周作人.童话略论[A].周作人著,刘绪源辑笺.周作人论儿童文学[C].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28.
(30)陈伯吹.儿童故事研究[M].北京:北新书局,1932:30-33.
(31)周作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A].周作人著,刘绪源辑笺.周作人论儿童文学[C].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140-142.
作者简介:彭知辉(1971-),男,湖南双峰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公安学及教育理论。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4-0064-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