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热”现象的教育思考
2015-02-28毛清芸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毛清芸(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弟子规》热”现象的教育思考
毛清芸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学习诵读《弟子规》的浪潮,《弟子规》的热度现象得到了众多人的关注,人们对其进行了探讨和质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弟子规》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系统性的研究。
《弟子规》 国学热 教育思考
《弟子规》问世以来,就成为我国著名的蒙学教育读本。《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作者为清代康熙年间李毓秀,后经清代山西浮山儒生贾存仁进行修订后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全书共计360句1080个字,分《总叙》、《入则孝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五个部分,除了《总叙》提纲挈领、稍事铺陈外,其余四个部分各有所侧重①。原著作者对本书“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阅读形式进行了相关编纂,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或出外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和规范。
由于《弟子规》在内容上融进了“孝悌谨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社会价值观,从清朝中期起,《弟子规》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一度成为私塾的必读课本,堪称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被时人评价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行”,被时政当局所重视与推广。20世纪末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归,《弟子规》以其通俗易懂和亲切近人的特点,越来越受到热捧。特别自2010年钱文忠教授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讲解《弟子规》系列节目播出以来,《弟子规》再一次被社会大众所推崇,各地开展了众多的《弟子规》诵读和传播活动。从教育教学到企业管理,从幼儿学习到成人阅读,这类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弟子规》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经典必修“教材”,整个社会掀起了诵读学习《弟子规》的热潮。
一、“《弟子规》热”的归因分析
(一)《弟子规》语言凝练、文字浅显,语句押韵、易读易记
《弟子规》虽只有短短1080字,但文字精炼,内容广泛。在当时,民间流行的童蒙读物有很多,如《童蒙须知》、《小儿语》、《续小儿语》、《千字文》和《三字经》等。但是,这些童蒙读物多以韵语、杂述、规范和格言等方式流传于世,虽不乏精华之作,但或冗长,或晦涩,或行文不够流畅②。在此情况下,李毓秀根据儒家传统的精华思想,结合一些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编写了新的童蒙读物——《训蒙文》。后来,贾存仁又对《训蒙文》进行了重新编撰,编撰后的《弟子规》文字精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弟子规》文本。其文本内容无须查阅古文用法即可理解,降低了儿童阅读的难度。《弟子规》的语句合辙顺口,全文“三字一句、两句压一韵”,节奏感非常强,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便于儿童记忆背诵。
(二)《弟子规》的内容契合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实用价值
《弟子规》主要是专门进行道德行为规范训诫的伦理类蒙学读本之作。传统经典是经过长时间的洗礼而留下的宝贵财富。《弟子规》一书受到许多士人的褒扬和青睐,人们将其视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行的开蒙养正之最上乘”之作。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正统深刻,主要是倡导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共分为五个部分:《入则孝弟》篇主要讲为人子弟警事父母兄长的基本要求;《谨而信》篇指导一言一行要谨严守信,并具体从行为、服饰、饮食、语言等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加强个人修养;《泛爱众而亲仁》篇进一步指导学生与人相处的准则,如“晨必,兼漱口,便溺回,辙净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篇告诫学童要正确处理读书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并提出要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弟子规》将儒家的一些要求化作具体的道德准则和生活的行为规范,从在家时、外出时、对待朋友、对待亲人、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提出该有怎样的守则规范。《弟子规》的成功在于不仅仅以道理教育人,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应该具体如何做,这样不仅仅进行了思想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具体行为准则上提供了借鉴。这些教育思想和行为准则在当下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例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等,这些教育思想都与现代的一些教育理念非常相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社会媒体的连续报道,扩大了《弟子规》的影响力
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权威媒体大力推广。自2010年钱文忠在央视科教频道经典品牌栏目“百家讲坛”开设了《弟子规》系列专题,专门对《弟子规》进行了讲解以来,借助品牌栏目的力量以及钱文忠教授的社会影响力,《弟子规》再一次出现在大众视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各大社会媒体包括传统媒体中比较有权威的报纸都对原本很少有人提及的一本清代少儿启蒙读物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报道,甚至有报纸开始辟专题版块对《弟子规》进行探讨和挖掘。社会媒体的关注,扩大了《弟子规》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各大出版社又推出了各种版本的《弟子规》以及相关的解读书籍,将这股“诵读浪潮”推向了高峰。
二、“《弟子规》热”的负面效应
(一)盲目跟风,内容不做甄别
《弟子规》成书于清代,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的许多观点和要求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一些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等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有些做法已不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在车水马龙的现代根本行不通;“朝起早,夜眠迟”与如今提倡的早起早睡不符,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亲有疾,药先尝”对身体有害不够科学,是愚昧的思想;“丧三年,长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等内容在当今社会不能完全套用。同时,《弟子规》中“孝”被推崇到了极致。国学教育专家杨万霖曾说:“在《弟子规》里,滥用权力挞的人不受规范,被挞者反而被套上规范。皮肉受挞,继续跟随,还要内心无怨,人类有这样受虐的贱癖吗?”这都是不够科学的,“揖深圆,拜恭敬。墨磨偏,心不端。待婢仆,身贵端”在当下社会不具有实际意义,不应再提倡对父母的愚孝。以上这些都是《弟子规》中落伍的思想,而当下的“诵读热”,诵读内容不经筛选,儿童不具有辨别能力,容易被文本中的不良思想所误导。
(二)机械阅读,灌输式教育
王蒙曾在《从热读〈弟子规〉说起》提到:“小生产习惯与缺少必要的教育,造成了我们这里的爱起哄的习惯,据说有的地方已经举行或正在策划更加声势浩大的千人万人齐诵活动。”从学校来看,一些学校大肆推销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各类经典读物,背后也有利益驱动,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从出版商来看,为了渔利,大肆出版各类版本的读物,由于出版时间短,版本多,多数版本的读物粗制滥造、内容混乱;从家长来看,许多家长出于让孩子锻炼说话和认字的目的让孩子背诵《弟子规》,中小学生不明白其涵义,只是一味死记硬背,理解《弟子规》时断章取义,不能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发挥不了《弟子规》在德育中的有效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机械性阅读造成的后果。
三、“《弟子规》热”的教育理性思考
(一)教育部门需要规范幼儿读经,遏制盲目跟风
立足于儿童的发展,一种教育是否正当不外乎两个时间维度的考察,即是否有利于当下的发展和是否有利于将来的发展。“儿童读经”机械的重复诵读和强制式的死记硬背自然难与儿童当下的需要和发展吻合,特别是“幼儿读经”就更不合时宜。抽象枯燥的经书诵读远离幼儿游戏与自由、梦想、诗意的精神世界,只能是读而不解,这违背了做中学、玩中学、行动中学的基本教学原则。儿童早期教育中真正的潜移默化、陶冶和熏化,必须是在顺应儿童天性与情趣的前提下,在直观具体的真实情境中、真情实感的感性氛围中、身体力行的切实体验中才可真正实现。既然是机械的、非理解性诵记,读经对于儿童的智力发育也就无甚大益,更无缘于其性情的熏化和志趣的陶冶。当“儿童读经”不能与儿童当下的需要和发展相适宜,便难以有益于未来的发展。
对于现代国内教育的导向,很多时候是靠教育主管部门、国内教育家的倡导以及教学一线老师的引导,但起到关键和有效作用的往往是重大的考试。因此教育部门需要规范幼儿读经风,可以在语文教育中将《弟子规》学习引入考试,以考试为依托,设定学习《弟子规》的目标和内容,继而从教材内容中进行选取,从正面积极倡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从中汲取精华,来指导学生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结合实际,对《弟子规》的学习不能生搬硬套
1.不能掺杂封建和宗教色彩。在学校学习《弟子规》,决不能脱离现代教育理念和政策,应在现行教育大纲和科目之下,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载体去学习《弟子规》,不能掺杂任何封建思想成分和宗教色彩。
2.不能望文生义,片面理解。要辩证、历史地看待《弟子规》产生的历史背景,对古圣先贤所说的话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在理解文本的时候也需要有深入思考,如“有余力,则学文”,不能片面理解为“有多余时间了,想学就去学习功课和技能”。更要结合课本和课程要求,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同时,在理解时也不能随意联想,必须有理论实际支持,不能为了证明当下的一些观点和道理,牵强附会地解释文本。
3.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弟子规》成书久远,不能完全符合现实社会的礼仪规范和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引领者,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诵读《弟子规》时活学活用。比如鞠躬礼,在《弟子规》中要求行90度的鞠躬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在一些重要场合、重要客人面前以示尊重行90度鞠躬礼是有必要的;除鞠躬礼外,现代成年人行注目、点头、握手礼也是很好的礼节。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这需要老师在进行讲解时多联系当下,为学生进行一些筛选和分析。
注释:
①凌皓.中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
②雪娇.《弟子规》德育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28.
[1]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才智,2010,(32).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9,(5).
[3]杨万霖.《弟子规》一半很重要,一半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8).
[4]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1-12(1).
[5]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11).
[6]张贵梅等.《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11,(4).
[7]王雪娇,《弟子规》德育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6.
(责任编辑:向欣)
Thinkings on the“Di Zi Gui”Spree
Mao Qingy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In recent years,a wave of learning the book called“Di Zi Gui”has flooded the country.This condition has caught many attentions,which arouse a heated discussion.
Even thr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ideas,it's still open to discussion about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true value about this book for the lack of deep researches.
“Di Zi Gui”;Chinese classics;thoughts on education
G647
A
1005-5843(2015)04-0009-03
2014-11-09
毛清芸(1991-),女,重庆巫山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