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俄国文化背景探析

2015-02-28黎丽萍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俄国中俄中国化

黎丽萍

( 新乡学院 历史系,河南 新乡 4530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俄国文化背景探析

黎丽萍

( 新乡学院 历史系,河南 新乡 453003)

鸦片战争之后,备受屈辱的中国人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积极地向西方学习,踏上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但是西方文明弊端的暴露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中国人转向“以俄为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就在于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除此之外,中俄两国相似的历史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是中俄两国的基本国情相似,二是中俄两国的文化相似。中俄两国文化在重视集体精神、重视道德教化、强调精神生活和缺乏理性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成功实现为马克思主义在具有相似文化土壤的中国顺利实现中国化提供了实践榜样。这样,俄国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俄国文化;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任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时代发展中十分紧迫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前,面对经济市场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周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中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关系中国前途与命运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课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这些研究产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无论在研究的深度还是在研究的广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从文化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断涌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俄国文化的研究明显不足。笔者着重从文化视角研究中俄两国文化具有的相似性,并从这种相似性中探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背景的真实景象。这样的尝试不仅可以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也可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榜样

自1840年起,西方列强屡次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掠夺大量财富,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被隆隆炮声震醒的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逐渐认识到西方“奇技淫巧”的长处,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此后,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探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备受屈辱的中国人经历了学习西方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的曲折历程,但是“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1]1470。当时的中国人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不堪一击,无法担负救亡图存的重任,而向西方学习总是遭到“先生”的侵略,这就迫使中国人转换思维方式,重新进行选择。正当中国人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的时候,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立即吸引了迷茫的中国人的目光,让苦闷、彷徨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备受鼓舞,他们随即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它向探索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展示了一种新文化和成功的实践榜样。由于中俄两国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相似,当时的中国人相信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完全可以在中国成功复制。但此时的马克思主义已不是产生于欧洲的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实践榜样,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传播桥梁。正如李大钊所言:“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2]560可见,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俄国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众所周知,诞生于欧洲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的中国有着较大的时空差距,但在如此迥异的条件下,它能够成功地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成功是分不开的。一是中俄两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国情,这是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原因。毛泽东曾说:“中国国情,如社会组织,工业状况,人民性质,皆与俄国相近,故俄之过激主义可以行于中国。”[3]毛泽东也对中俄两国的国情做过仔细分析,他认为“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1]1469。这说明中国接受马克国主义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中俄两国具有相似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观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但这一原因往往被学术界所忽视。俄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将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它既“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在俄罗斯的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4]2。所以,“俄罗斯之精神,实具有调和东西文明之资格”[2]574,俄罗斯“文明之要素,实兼欧亚之特质而并有之”[2]574,这说明因特殊地理环境而形成的俄国文化既有西方文化的特征,又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深深地打上了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烙印,而其中的东方特征与中国文化必然具有相似之处。这样,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成功实现就为与俄国文化土壤相似的中国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实践榜样。

具有东方特质的俄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重集体精神、重道德教化、强调精神生活和缺乏理性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当时的中国人坚信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成功可以在具有相似文化土壤的中国复制或重现,也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不仅如此,以李大钊、刘少奇、张闻天、邓小平、瞿秋白、任弼时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先进分子大多都到苏联学习过,并在那里接受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此后对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与反帝、反封建纲领的制定,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准确地说是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而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列宁主义。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1]1470此后,中国共产党以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媒介和榜样,把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提供了理论指南。

二、中俄两国文化传统的相似性

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俄国文化的结合是成功的,即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成功的,这不但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践榜样。当时的中国人热烈地欢迎、学习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把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榜样,除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之外,也与中俄两国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以及相似的文化传统有密切联系。对此,鲁迅先生曾指出:“中俄两国间好像有一种不期然的关系,他们的文化和经验好像有一种共同的关系……中国现实社会的奋斗,正是以前俄国所遇着的奋斗。”[5]中俄两国文化传统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重视集体精神、重视道德教化、强调精神生活和缺乏理性等方面。

(一)中俄两国文化都十分重视集体精神

古代中国深受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政治结构的影响,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集体主义传统,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个人义务和责任,忽视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俄罗斯广袤无垠的大地和寒冷刺骨的天气渗透在民族个性中,逃避荒凉与孤独使得人们竭力渴望在群体中觅得安身之所,寻找安全与依托使得人们趋于联合,走向强大。俄国村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中央集权,在这种制度下强调个人对村社的认同与服从,强调统一与整体,否认个性发展与人格独立,个人被视为村社的附属物。这对俄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集体利益无条件高于个人利益。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俄国文化都强调个人对国家、集体的服从。

(二)中俄两国文化在重视道德教化方面也非常相似

中华民族自古以崇尚道德而著称,重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故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道德文化,以此可以窥见我国重道尚德的程度。俄罗斯也是一个具有厚重道德感的民族,俄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 它对唯利是图的小市民习气有一种本能的鄙夷与排斥。作为俄罗斯精神支柱的东正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宗教,它重视道德教化,宣扬道德主义,教人弃恶从善,要求教徒进行长期的道德修养,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道德高尚的人。同时,它不注重现实的功利,不贪求现世的利益,而是追求精神境界的崇高,“在俄罗斯,道德的因素永远比智力因素占优势”[4]17。可见,重义轻利、重道德的独特精神在“俄罗斯灵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中国重视道德的文化传统是一致的。

(三)中俄两国文化都具有重视精神生活和崇尚精神自由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精神生活,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鄙视贪婪与粗俗的物欲。俄罗斯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不注重现实生活的好坏,而是追求来世和精神超越。“俄罗斯人民专注于内在的精神生活”[6]6。俄国哲学认为精神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精神不是物质的附属物,而是人本质的存在。“在俄国人民中间,唯有那些不过分地为尘世利益和尘世幸福的渴望所吞噬的人,才能真正获得精神的自由”[6]11。这种对世俗利益的鄙视与对精神的肯定使俄国人关注人类的命运,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开辟人的精神道路,把人对基督的皈依看作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自我超越。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俄罗斯是一个精神无限自由的国家,是一个流浪着寻找上帝之真的国家。”[6]11可见,俄国人对精神生活是很重视的,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十分执着的。

(四)中俄两国文化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缺乏理性

文艺复兴之后,理性精神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积淀为一种文化特征,它是时代文化的核心范畴,也是科学探索和认识的前提,但这种精神是中俄文化中所缺少的。中国文化重冥想轻知性、重感悟轻学理,属于经验性的文化,它对所有事情的认识都是朦朦胧胧的,不相信逻辑推理,不喜欢严密的论证。俄国文化中感性因素较多,理性因素较少,感性总是胜于理性,表现出鲜明的非理性或超理性的特征。俄国人重视心灵的直觉体验,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在理性逻辑范围内进行抽象的理论思考,也不是通过纯粹的逻辑推理和概念的抽象化去发现真理。俄罗斯人经常像东方人一样表现得十分感性,体现出情绪化的特点,非理性主义比较突出。俄国人在说话和办事时常常受到个人情绪左右,较少考虑利害关系,这种行为的难以捉摸性和不可预测性与其非理性因素直接相关。诗人丘特切夫说:用理性无法理解俄罗斯,用一般尺度无法衡量它,只有用信仰才能把握它。这充分表明中俄两国文化中都富于感性,缺乏理性,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机智的中国人勇于反思传统文化,开始向西方学习真理,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学习热潮,经过了器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的曲折历程,最终由“西学东渐”转向“以俄为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俄两国相似的文化传统为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而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成功实现则为中国树立了实践的榜样。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坚信在与俄国文化传统相似的中国可以成功复制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和中国化。果不其然,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快速、广泛地传播开来,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大加快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因此,从当时中国人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渠道来看,俄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且被中国化的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

[4]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雷永生,邱守娟,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61.

[6]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M].汪剑钊,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李 敬】

2015-03-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KS025)

黎丽萍( 1977—) ,女,湖南邵阳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

D61

A

2095-7726(2015)08-0018-03

猜你喜欢

俄国中俄中国化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