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现代化概念界定的学理依据与内容重构的价值取向

2015-02-28单培勇高居家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观念内涵现代化

单培勇,高居家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人的现代化概念界定的学理依据与内容重构的价值取向

单培勇,高居家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只有明确人的现化内涵特有的属性,才能为界定人的现代化内涵提供科学依据。人的现代化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要求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心理态度、思想观念、能力水平。它具有不断抛弃传统性、不断确立现代观念性和不断创立新型社会关系性等特征。人的现代化内容重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首要的是观念现代化,观念现代化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有任何意义地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现代化内容。

人的现代化;概念;特征;内容构成;新见解

关于人的现代化内涵、特征和内容构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学术界出版的专著、译著和发表的论文增多,但至今对人的现代化内涵没有形成基本共识,表现出与人的素质互含性或不完整性,没有从概念的分类系统中彰显出来,也正是由于此问题的存在,对人的现代化内涵特征研究明显欠缺,其内容构成显得宽泛或缺乏应有的要求。因此,对于人的现代化内涵、特征究竟如何界定,学理依据是什么,我国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构成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都需要深入探讨。这正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人的现代化内涵的学理审视与评估

人的现代化一经产生,学术界对人的现代化内涵的界定就提出了诸多见解,这些见解可概括为六种具有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价值观对现代化的界定。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价值观的现代化。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及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关系。人的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主要有思想和人格独立自主的价值观,自由平等、自强自主的价值观,重利守义、义利兼顾的价值观[1]。

第二种观点是从人的整体素质对现代化的界定。这种观点主要有两种阐释:其一认为,“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化、科学文化素养的现代化”[2]。其二认为,狭义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现代化,即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和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其实质就是要求把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最突出的和最重要的位置,达到现代化的水平”[3]。

第三种观点是从人的文化素质对现代化的界定。有学者围绕这一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定义:首先,“所谓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4]。其次,“人的现代化,是指人才文化心理素质的现代化”[5]。最后,“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说到底,就是适应现代实践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它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1]。

第四种观点是从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对人的现代化的界定。这种观点的表述中,都具有人的素质与观念、活动、交往、实践、能力相等同的共性特征。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1]。另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指人自身生产、综合素质、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并推进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传统人向现代人全面转化的过程。其中,现代独立人格的形成和潜能发挥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反映,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其核心,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1]。还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观念、素质、能力、行为、生活等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导力量”[6]。

第五种观点是从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的界定。其一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种转变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的历史转型”[7]。其二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其中至少涉及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生活层次,二是素质层次,三是能力层次,四是关系层次”[1]。

第六种观点是人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等都必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其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等都必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先进的技术、工艺,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在他们手中得以真正发挥效应[8]。

学术界对人的现代化概念的界定之所以未形成基本共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者们对于现代化是从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人的现代化概念进行定义的,尽管各有其学理解释,但这些定义由于没有以准确反映人的现代化内涵属性为基本依据,因而普遍缺乏科学性、相对完整性。依此评判而言,一是把人的现代社会关系、现代价值观确定为人的现代化内涵要素,明显缺少了人的现代思维方式,而现代思维方式具有动态开放性、包容发展性、自觉创造性等基本特性。显然,人的现代化内涵应包括现代思维方式这一要素。二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对人的现代化的这一理解,把人的现代化等同于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即现代人特征的合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联系。”[9]三是把人的科技文化知识、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心理态度等方面的现代化认可为人的现代化内涵要素,而忽视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现代化,缺乏对人的现代化内涵的本质的、全面的把握。四是把素质与观念、思维方式、能力、活动、交往、行为方式相等同,没有把人的素质、人的现代化各自内涵属性区分开来。五是把人的现代化内涵与人的素质内涵相等同,把人的现代化水平提升与人的素质发展相同步,可谓是分解式的抽象表述或现象的简单排列,在实践中也就难以判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六是强调人的现代化本质特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即其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现代化的内涵要素。

二、人的现代化内涵、特征界定的学理依据

(一)人的现代化内涵

我们认为,包括人的现代化在内的任何内涵的界定,都必须把感知了的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给予抽象概括,这样才能表达清楚所反映对象所特有的属性内涵和适用范围的外延,这些表述应符合概念的逻辑结构。只有明确人的现代化内涵的特有属性,才能为界定人的现代化内涵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一,人的现代化内涵具有人的生存发展观念、生存适应能力及状态的历史属性,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态度、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又是人的发展历史过程的产物。“人的现代化即表明:人的现时的生存方式将与过去不一样,人的心理、观念、行为、态度等将注入种种‘现代性’而与昨天不同。这种变化或转变说到底就是人的历史形态的变迁,是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状态的历史转型”[10]。由此可以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表达式,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

第二,人的现代化内涵具有人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现实属性,决定着人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统一。人的现代化包含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两个尺度,这两个尺度是辩证统一的,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有两个方面,“到现在为止,我们主要是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11]88“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11]124。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促进人的现代化水平提升,二者不仅在内涵上具有内在统一性,而且在生成过程中具有同步性和互促性,在目的上具有价值同一性。一方面,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现代化的实现为依托,离开了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人的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观念对于实现社会现代化具有引领作用,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内生力量和创造形态。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因此,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现代化建设是相统一的。

第三,人的现代化内涵具有人的本质属性,决定着人的现代化必须具有人的社会关系现代化。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56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展开,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现实的人是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受社会规定被社会化了的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社会关系中得到全面发展的。所以,人具有受社会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性特征。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2]。由此看来,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程度如何,人的现代化水平就如何。

第四,人的现代化内涵具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属性,决定着人的现代化并非抛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证明,现代化本质上是文化发展繁荣的产物,社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文化的现代化。在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人的观念行为现代化三个层次中,“思想行为层次的现代化是最难做到的,因为它牵涉到一个文化的信仰系统、价值系统、社会习俗等最内层的质素。……是最深刻的,因此也是最不容易的,最缓慢的”[1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现代化需要批判、继承并超越传统,但并不是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人文精神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心理失衡,就是一个明证。可以说,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一先进的文化价值系统,我们就不能有任何意义地界定或评判人的现代化内涵。

综上所述,对人的现代化内涵进行界定,只有以人的生存发展观念、生存适应能力及状态的历史属性为基础,以人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现实属性为要求,以人的本质属性为核心,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属性为依据,才能使人的现代化内涵界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二)人的现代化特征

所谓人的现代化,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要求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心理态度、思想观念、能力水平。它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不断抛弃传统性特征。人的现代化水平提升表现为不断形成新思维、新观念、新心态、新技术、新生活方式、新行为方式,不断形成新型社会关系,它不仅体现出现代人的观念变革性,而且体现出现代人的技能生存性,还体现出现代对传统的挑战性,因为人的现代化是在不断抛弃传统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是不断确立现代观念性特征。人的现代化观念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产生的,表现为不断由传统到现代观念的转化和创新,它经历着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不断调整革新的过程,由此确立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观念。实质上,人的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现代观念不断确立的过程。

三是不断创立新型社会关系特征。人的现代化是通过由阶段性“传统人”到新阶段“现代人”观念不断更新实现的,在实现中人的社会交往普遍性提高,不断形成新型社会关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重构的价值取向

从历史发展意义上说,我们所讲的人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人类在由低级向高级的依次演化、变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断与某些传统断裂,从传统到现代不断转变的新形态。从人的现代化最基本内容构成意义上讲,就是人由阶段性的“传统人”到新阶段的“现代人”质变所具有的要素。从各国人的现代化构成特质意义上讲,由于各国国情及现代化水平不同,其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构成也不同。人的现代化基本构成的内容必然与其本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从近几年相关学者发表的论文来看,对人的现代化内容构成已有些研究成果。但他们所提出的人的现代化内容是否符合我国现阶段人的现代化建设实际,则成为争议的话题。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是现代人能力说。如“李佑新也曾指出,现代人须有重构和创新社会制度的能力,自我超越传统陋习的能力,对自身再生产的优化能力,与自然和谐共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等”[14]。

第二种观点是人的现代思想观念说。有学者认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思想观念是: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改革意识,超前意识,集体观念,科学观念,法制观念,时间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15]。

第三种观点是人的现代化标准说。有学者提出了较为详细的人的现代化标准,认为人的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和谐共存,创新素质,“经济人”“道德人”“文化人”三位一体,热爱自由,崇尚民主,追求平等,恪守法律的精神,锐意变革与向上发展的进取精神,全球化视野和民族化情结,独立奋斗与团结协作精神,热切地追求权利,积极地承担义务,接受理论指导,重视实践的首创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审美情趣,挚爱家庭与融身社会的品质,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16]。

在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今天,对于人的现代化内容重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首要的是人的观念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有任何意义地构成人的现代化内容。这是被实践所证明的。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透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外在表现探究其根源,都是人的现代化水平滞后的表现。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认为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其表现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一些社会成员信仰多元化,价值判断失准,自我发展失控或迷向;个性畸形张扬,唯我独尊,荣辱颠倒,拜金与享乐主义盛行,奢侈现象较为严重,腐败现象多发等;冷漠性心态疾病严重,人际关系疏远化;热衷包装的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缺少耐性而浮躁盲动;自然保护意识低下,责任意识不强,生态文明观念淡薄,消极影响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现代化水平提升。深究其原因,可谓是人的生存方式、发展观念需求的变异所导致的欲望恶性膨胀的结果。由此可见,人的现代化主题问题是人与文化的冲突问题,是由人的欲望恶性膨胀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排斥问题,是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缺失问题。实践再次验证,在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人的观念现代化这三个层面中,提升人的观念现代化水平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难的。

实现对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的重构,必须首先回答和解决建构人的现代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问题。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对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的重构,既坚持了我国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重构的价值取向,又保证了人的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第一,观念现代化,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念现代化是指,人的观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不断由传统到现代的观念创新和转变过程,这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观念现代化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是现代人发展的共同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实现其现代化的价值尺度。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规范着现代人的心理、思想道德、能力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第二,思维方式现代化,必须改造旧的思维模式。所谓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指人运用在先进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去把握、认识、评价对象的方式。人的现代化水平高低,取决于每个人是否具有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的思维习惯,如模糊型的思维、混乱型的思维、感性的思维,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仍然严重存在。这些传统思维上的缺陷,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制约了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在当下,改造国民思维模式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应该树立现代思维方式,即科学的、理性的、法治的、开放的、和谐的、创新的思维方式。

第三,能力现代化,必须具有继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高度的创新能力。能力现代化是指现代人在从事有效的现代化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发挥能使完成这些活动产生的最佳效果。能力现代化内容的构成:首先,人的自我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其次,人与自然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人与社会的能力,包括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或管理能力及依法办事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人人要确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树立靠能力赢得尊严的观念,争当现代“能力人”。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继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高度的创新能力。

第四,社会关系现代化,必须提高人的社会交往水平。人的社会关系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及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现代化逐步实现的过程。人的社会关系现代化的实现,必将使个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民族的狭隘性,进而摆脱以血缘或职业分工为交往范围的狭窄格局,将交往范围扩展到更广的领域,开阔人的视野,更新人的观念,为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自己,为显示自己的能力提供舞台。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重构的价值取向,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它所具有的实践品格,决定着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重构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选择。也正是有了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着人与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人的现代化建设失衡的教训,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才具有了实践意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才有别于其他国家人的现代化的内容构成,才不同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阿列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所提出的现代人的特征与内容构成。

[1]李素霞,张国军.近年来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论坛,1999(11):103-105.

[2]卢培琪.论国民素质的文化模塑[J].东岳论丛,1997(2):29-31.

[3]杜金亮.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0(4):5-10.

[4]傅丽芬.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诠释与反思[J].理论探讨,1991(1):83-85.

[5]向洪,邓明.人口管理实用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101.

[6]张海.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东岳论丛,2004(1):165-169.

[7]赵克荣.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1(1):97-99.

[8]刘黎明,侯保顺.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1):91-94.

[9]吴燕,韩金强.人的现代化:拓展中国道路的主体支撑[J]. 社科纵横,2014(3):7-12.

[10]高青海,余潇枫.“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9(1):70-7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95.

[1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4-135.

[14]袁名泽.浅释“人的现代性”[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16-119.

[15]邹吉君,曲卫君.现代化的内涵及人的现代化[J].东岳论丛,2000(1):75-77.

[16]金奇.人的现代化论略[J].北京社会科学,2002(2):143-146.

【责任编辑 张 萌】

The Value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Human Modernization

SHAN Peiyong, GAO Jujia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 )

Only the clear connotation of the specific attributes of human modernization, can we provide a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uman modernization. Human modernization means people’s new social relations formed in practice show the survival w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at a certain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whose thinking way, the psychologyattitudes, ideology and the levels of ability to suit the need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It is constantly abandonding traditional, establishing the modern concept and creating new social relations and other features. Reconstruction of human modernization content,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the first is the view of the modern, which is the core concept of modernization, the most fundamental of which is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f one detaches fro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impossible to have any meaning in constructing the content of human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man modernization; concept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content reconstruction; new insights

2015-03-11

单培勇(1955—),男,河南滑县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素质学、素质文化学;高居家(1987—),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素质学。

B038

A

2095-7726(2015)08-0001-05

猜你喜欢

观念内涵现代化
维生素的新观念
边疆治理现代化
活出精致内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挖掘习题的内涵
健康观念治疗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