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深层反思
2015-02-28马保玉
马保玉
(新乡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当代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深层反思
马保玉
(新乡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责任感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人们理解责任的角度的错位, 一切从自我出发而不是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理解责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责任公共性的确是导致责任危机的实质根源所在,而对责任的重构则是摆脱当代社会责任感缺失困境的一条可探索之路。
责任感缺失; 公共性的缺失 ; 责任重构
责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关系范畴,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类在社会活动当中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也就是说在改造社会与自然的活动当中要承担社会、他者、自己本身与自然的责任。当代社会陷入责任感缺失困境的深层原因是理解责任的角度的错位,不是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而是一切从自我出发,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责任问题同其他问题一样都是当代社会弊病的一种现实反映。
一、责任感缺失发生的现实场域
责任感缺失问题是当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的物化逻辑,社会生活的全面科学化,全球化进程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带来人类的生存与文化的困境,这便是当代社会责任感缺失发生的现实场域。市场经济作为当代社会的主导型经济,在其本质上说可以从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两方面来理解。市场经济的建立加速了人思想观念的变革及当代社会中人的物化,从而实现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1]。但这种独立性太过于依赖于物,其结果就会导致人们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为物的关系,进而人的本质也被异化了。在市场经济的物化逻辑影响下,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我们不可否认,自利性在一定限度内是合理的,但这并不等于就应该放纵并鼓励这种自利性。霍布斯曾提出人的本性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呈现的是一种利益纷争 。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金钱的欲望成为人们一种本能性的欲望。这种欲望甚至成为人生存的第一动力,充分刺激了个体最大限度地去发掘自己的潜能,欲望显得合理合法,这就导致了人们不再运用道德和宗教来抑制欲望,金钱则代替道德成为人们价值的尺度。但市场经济所研究的是效率与效益问题,而不是怎样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商业的所谓的人道就在于 “为达到不道德目的而滥用道德的伪善手段”[2]。市场经济在催生社会财富的同时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也有了一定的推动,但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及负面影响。例如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之下产生了诸如假冒伪劣产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市场主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去积极承担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显然已经成为当代不容忽视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当代社会责任危机的根源
当代社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生活全方位科学化。科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个人兴趣方面,它与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紧密相连,进而带来人类生活方式及思维观念方面的大变革。社会生活的全面科学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排斥价值的意义问题并最终消解了人作为责任主体的资格。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标准、逻辑与形式的科学化世界中,价值的多元性与情境的差异性被抹杀。人类在社会活动当中随着价值感及主体性的消解真正的责任性存在也被吞噬了。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理性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理性在社会领域成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现代文明更是将理性凌驾于一切之上,世界变成一个追求“严格规律性”的机械世界,一个以理性为中心的系统世界,一个缺少人文关怀的世界。不仅如此,人在理性的框架下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一种盲目追求利益和理性原则的动物,成为一种工具性的机器。正是在这种理性文明的指导下,现代世界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与人的分离,科学与人文的分离。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因为人有主体性、创造性,而且因为人具有反思和批判的能力。然而,工具理性在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渗透进了人的意识和精神层面,使人具有了工具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结果造成人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失去了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他们虽是平等的,可是他们又无一例外地接受着社会整体机器的管理。因此,人从根本上讲是不自由的,受奴役的。
工具理性遵循科学化逻辑,无法被同化的他者则成为社会进步的抑制因素与危险因子。工具理性利用制度设计的技术优势控制着人与其生活的世界,结果导致责任被破碎化。由于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不加节制地开发及利用,其结果必将会导致自然对人类的疯狂报复,比如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便是此问题的真实写照。对自我的过度关注该退场了,人类需要更多地承担起对社会、对他人及对自然的责任。科学技术与经济、政治及文化融为一个整体,消解了抗争的力量与任何替代性的选择,但科学技术不可能解决所有难题,人类也不可能只依靠科技就能够一劳永逸。在各个领域内责任被异化为对纪律的绝对服从,人们渐渐丧失了对现实的理性批判,理解与反思也在慢慢消逝,价值评价出现了缺失。权威常常使人埋没自己的责任感并做出违心的判断,人成为职业角色的化身。明确的义务、严格的纪律及绝对的忠诚代替了人的责任观念,人们把与组织的高度认同视作一种荣誉,把遵从作为了自己的一种德性。于是责任就在行为者之间、上下级之间与组织之间被相互推诿,一旦到了被要求承担责任时人们总是能找到各种借口推脱,对社会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责任不是在上下推诿中被减轻,就是根本找不到责任的承担者。奉行个人主义者把维护好个人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如果对这种思想不加以健康引导,必然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中心主义。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把货币、资本及商品更甚至于人的感情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及手段。当代社会所出现的信仰危机、理性危机及道德危机都是当代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体现。效率与功利成了人们的主导价值观念。当代社会人被深深卷入对经济效益及利润最大化的无限度追逐之中,用最少的投资赚取最大利润成为当代人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主体的意识越强主体就越容易被其所困。“在人类主体意识空前觉醒的时代,人们越是追求自己的主体性,自己对物的依赖就越强”[3]。人自身的完整性、崇高性也渐渐被消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不再热衷于对社会进行批判和否定,人与人之间变得疏离且冷漠。
三、当代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实质是责任公共性的缺失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要么将对他人的责任推诿给自身之外的权威者,要么对他人冷漠,要么不愿去积极承担公共责任。一切从个人出发、从自我出发是当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及评价体系。责任公共性的缺失其实就是意味着政治伦理和公共责任的缺失,意味着责任的相关评价制度的不健全。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生存法则,进而造成公共责任的缺失。市场经济对人全方位的影响与控制,形成了当今社会的经济人。他们践履责任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把责任视作一种道德绝对命令、把善作为责任的终极目的在这个社会已渐渐消解了。人们践履责任的动机已不再是出于个人良心与道德的冲动,更多的是出于对金钱、荣誉及地位等一些外在目的的功利性追求。“当人的本性(害怕负罪感、厌憎暴力及杀戮)遭遇理性标准服务于经济与效能时,就会暴露出它的脆弱与不足”[4]。如果当代人不改变自己的这种价值取向,那么社会上的通行法则就不会是“共生共荣”,而只能是“强者生存”, “共生共荣”的法则在社会上就会很难被认同,而人们就一定会最大限度地借用工具理性强化“自我”的中心地位,从而导致人们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责任公共性缺失的现象。 像社会所出现的比如抛弃妻子、玩忽职守及污染环境,这些都是责任公共性缺失的表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人们出于对自我的一种责任感都会或多或少地去关心社会中的福祉与利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前提是这种责任的为我性必须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因为,如果没有主体的自我负责,那么人自身的生存及发展根本就无法得到保障,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沦为空谈。缺乏良知感与责任感其实就意味着伦理道德责任的沦丧,这便是当代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责任的重构是摆脱当代社会责任感缺失困境的一种可能性探索
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责任感缺失,权责错位,道德、责任沦丧及责任、评价尺度的相对化等。若想改变这种现状,既有赖于公民责任意识及责任能力的提高,更有赖于国家政治权力对其自身合法性来源的深刻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社会的责任问题与其责任规范、制度以及价值诉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不否认对自我负责的合理性,但对自我负责的同时更要强调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担当,对责任进行重构便成为当代社会摆脱责任感缺失困境的一条可探索之路。
当代社会的责任感缺失恰恰折射出了其弊病所在,只有认清责任危机的消极后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它,从而尽可能地去克服。人们总是试图妄想创造一个绝对完美的世界,可现实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我们并没有做成功,我们仍到处留下病毒、笔误、病菌与灾难”[5]。罪行被完美地遮盖,人们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批判,憧憬所谓“完美秩序”,并坚信依靠自己的处心积虑一定能攀登上通往名誉与金钱的阶梯,忘记了所应当承担的公共责任。事实上,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后果及影响越是关注,便越是会更好地去遵守规范,更积极地去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从而更好地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
面对责任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责任的重构成为一条可探索之路。重构责任是全方位的。责任从内容上分为底线责任、公共责任及角色责任,其区分的关键是对责任评价尺度的正确把握。个人是重要的责任主体,但群体责任主体对责任的践履更为重要,特别是政府层面。底线责任要求不伤害他人。“不伤害”原则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而且对改变现实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底线责任是对人的行为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一旦违反就定会受到责任追究。角色责任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在个人层面上的责任,比如对亲属和家庭的责任;角色责任在广义上是指个人作为公民而应该承担的,涉及公共责任的承担问题。所谓的公共责任是指责任主体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内容包括保护弱势群体、维护公共利益及互相尊重等,而公平与正义、法制与民主则是公共责任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所承担的角色责任在于这种责任是主体应该承担的,虽然公共责任及底线责任的表现是“人人有责”,但现实往往是“人人无责”的状况。对责任内容的重构,会涉及不同性质与同一性质不同具体类型的责任间的冲突问题。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所应当承担的首要责任都是保护人的生命及尊严。一个社会中如果一个人的最起码的生命及尊严都得不到保障,那就更无从谈起公共责任的承担问题。当代社会角色责任与公共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日趋凸显,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不能过度强化角色责任反而忽视公共责任。公共责任要求的是对他者、社会及自然负责,对不曾谋面的子孙负责。角色责任强调主体最低限度的行为规则及标准,责任主体在实践活动当中,不能仅仅谋求自身的一些特殊利益,更要自觉地承担对他者及社会的公共责任。在把握群体责任主体与个体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上,要避免极端化,不能把个体责任绝对化,认为个体才是责任的主体。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个体对群体的冷漠,更为重要的是还可避免个体以群体压力为借口,逃脱其应该承担的公共责任。当代社会似乎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阿伦特笔下的“艾希曼”的影子,他们把服从作为自己的天职。相反,如果只承认个体的主体地位,而无视群体责任主体的资格与能力,势必将导致责任公共性的缺失,更为甚者还将会陷入“唯我论”之困境。在面对“集体作恶”时,人更易倾向于选择沉默。责任单就价值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实然与担当,而且也是一种具有“范导”作用的价值诉求[6]。追求公平、正义和法制是需要永远担当下去的。
[1] 荀明俐.从责任的漂浮到责任的重构:哲学视角的责任反思[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78-153.
[2]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53.
[3]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722.
[4]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62.
[5]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18.
[6]博德里亚.完美的罪行[M].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3.
【责任编辑 张 萌】
2015-03-09
马保玉(1976—),男,河南固始人,助教,研究方向:科技哲学、科技哲学史。
D432.62
A
2095-7726(2015)08-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