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疆军垦题材影视剧的发展
2015-02-28邹赞
邹 赞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论新疆军垦题材影视剧的发展
邹 赞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简要勾勒了新疆军垦题材影视剧的发展现状,并从媒介文化研究的视域出发,探讨此类影视剧如何有效接合时代语境,借助文化再现的媒介转换机制,激活军垦戍边的历史记忆,进而服务于兵团文化认同的建构。
军垦题材影视剧;发展现状;传播策略;文化认同
一
新疆紧扼东西方陆路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科技的进步,该地区又陆续探明富藏各种自然资源。新疆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新疆成为了热点受惠地区,受到国内外各种势力的觊觎;形形色色的“小动作”不断影响该地区社会与经济的稳步发展。面对新机遇和新情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履行“固边稳疆”的政治使命中,作用不减反增,它的存在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实际上,这是中国经济和文化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边疆落后地区渐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拓疆者与少数民族文化既保持独立又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融合、最终在稳定和发展当地社会和经济文化中如何进一步做出独特贡献的必然要求。
世纪之交,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度计划管理模式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束缚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知青返城,部分军垦第二代、第三代离开团场到外地求学或定居,内地到兵团农场短期打工或落户的新移民大量涌入,兵团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也直接影响到新形势下兵团军垦文化认同的建构。笔者于2013—2014年度走访了南北疆各主要团场,通过对老军垦的深度访谈,发现军垦第三代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垦荒戍边历史产生隔膜,出现了明显的“代沟”、“断裂”甚至“失忆”。此外,内地来疆新移民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疏于对军垦戍边历史的了解,也很难产生强烈的军垦文化认同。因此,如何有效接合时代语境,借助文化再现的媒介转换机制,激活军垦戍边的历史记忆,使之服务于兵团文化认同的建构,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兵团农场卫星城镇建设和互联网的普及,加之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兴起的时代大背景,军垦文化要想重塑影响力、适应新媒介的传播方式,就必须进行文化形态的更替,即要自觉超越原先的精英文学/文化意识,将视域投向更加广阔的、鲜活的日常生活实践,关注大众文化在书写军垦历史记忆方面的重要影响力。新世纪以来,《热血兵团》《戈壁母亲》《化剑》《走天山的女人》《烈日炎炎》等军垦题材影视剧频现荧屏,形成集群效应,备受瞩目。军垦题材成为影视剧挖掘的富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充分把握时机,实施“艺术双优”计划,尝试以大众文化的叙事模式,借助电影电视的传播媒介,将军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其中,如何有效接合消费主义的历史情境、兵团的红色文化内核以及受众的期待视野,成功实现新疆军垦文化的现代转型,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二
如果说,以《冰山上的来客》《阿娜尔罕》《哈森与加米拉》为代表的“十七年”电影将视域投向帕米尔高原和广袤的南疆大地,那么,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方才作为一个特殊的实体,在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的光谱中真正显影。这些影视作品大多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初创期的社会历史为背景,反映王震进疆部队、内地知青、西上天山的湖南、山东女兵等群体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伟大历史功绩,影像叙事机制融合了宏大叙述与日常生活的微观细部,试图重构那段难忘的历史记忆,书写兵团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精神风貌,为市场经济背景下兵团体制的持续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据。总的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疆军垦题材影视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大多改编自军垦题材小说或报告文学,比如韩天航的几部小说分别被改编为《热血兵团》《戈壁母亲》《重返石库门》等热门电视剧,卢一萍的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丰收的报告文学《西上天山的女人们》《蓝月亮》《绿太阳》也纷纷被改编为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等样式,亮相荧屏。
其次,这些影视剧高扬主旋律基调,以塑造崇高为美学追求,书写半个世纪以前的西部男性革命创业史,视野兼及军垦第一代女性的生命传奇,人物形象大多沿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生产模式,剧情发生的背景甚至故事本身多有重叠之处,人物的个性刻画也往往不能摆脱类型化特征,较少出现像“刘月季”这样的成功艺术形象。
再者,此类影像重在对西部荒原地理景观的视觉再现,经常运用“地窝子”、“坎土曼”、“戈壁滩”、“冰达坂”等独特视觉元素,但有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源流与现状、兵团文化的丰富内涵等展示得远远不够,因此在重塑兵团人形象、传播兵团精神方面尚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笔者曾率领课题组对近年来热播的军垦题材电视剧展开受众分析,大家普遍认为《戈壁母亲》比较真实地再现了第一代军垦战士的生活情状,但即便如此,“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华淑媛在接受笔者专访时指出,“《戈壁母亲》演得很到位,但一些细节,尤其是劳动细节,还是未能反映出老军垦荒原创业的艰苦程度。”
最后,军垦题材影视剧的文化传播模式相对滞后,有影响的作品多为电视剧,电影虽然有《阿拉尔·我和你》、《别尔克乌》等主旋律作品,但整体上说尚未形成显著的影响。近年来,微电影成为一种愈益受到关注的传播模式,但新疆兵团题材微电影充其量刚刚起步,这方面可作文章的空间很大。从文化生产的角度上说,兵团题材影视剧大多依靠政府部门投资,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显得单一,尚未形成历史书写、文化再现与地域营销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
军垦题材影视剧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软实力飞跃提升的一个契机,也是展现军垦历史记忆、建构兵团文化认同的理想路径。我们必须遵循传播规律,运用合理的传播策略,使得影视剧这一大众文化形态成为弘扬兵团精神、展现军垦戍边历史和兵团时代风貌、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军垦文化资源的理想媒介。
第一,军垦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生产主体应当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建立以兵团电视台为核心阵地的本土影视剧制作机构,资金和技术上加强与内地知名传媒机构合作,充分实现以本土传媒机构为主的资源优势整合。一方面发挥兵团政府在宣传军垦文化方面的中流砥柱作用,由政府牵头主导成立融资平台,投拍重大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剧;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影视投拍渠道,鼓励疆外的文化传播公司参与剧本策划、投资、后期制作及市场营销,在主旋律题材和商业化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此外,应当重视疆外一些专业导演的相关题材作品,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张辉导演的励志片《天山雪》就较好地融合了兵团文化元素。
第二,拓宽此类影视剧的题材范围,除了关注军垦第一代“铸剑为犁”的艰苦创业历程以外,也应当引入历史视角,挖掘汉唐以来屯垦戍边的传奇故事(比如细君公主出塞乌孙、左宗棠收复伊犁),再现西域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可以尝试打造以屯垦历史为主题的传奇大戏。与此同时,还需重点关注转型时期军垦第二代、第三代的身份焦虑、生存现状和价值观念,以艺术的形式再现这一特定群体所面临的困惑与选择。
第三,重视兵团军垦题材文学作品、豫剧、民间曲艺、口述史等文化资源的跨文本转换,为军垦题材影视剧羼入更多鲜活的微观叙事。在继续重视将韩天航、董立勃、丰收等著名军垦作家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同时,积极发掘新人新作,尤其是推出军垦第三代和内地新移民创作的兵团故事,旨在多层面、全方位地呈现出军垦文化的历史与当下。此外还应当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关注军垦民间文化,从民间曲艺和民间故事中提炼叙事母题和人物性格,比如“军垦第一连”老连长胡友才宣讲的“半个馒头”的故事,就传神地摹绘出那个年代兵团官兵“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完全可以用来丰富影视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军垦第一代口述史成为新疆兵团研究的热点,以《南疆故事》《西部女人事情》为代表的口述实录以军垦第一代为访谈对象,深入发掘了兵团初创期的日常生活与劳动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其中许多老军垦的个人回忆,可以为此类题材影视剧增添真实感人的叙事细节。
最后,要打破电视剧一枝独秀、电影发展滞后的传播现状,同时兼顾电视电影、纪录片、微电影等传播形式。近年来,新疆军垦题材电影陆陆续续出现了一批既有专业影人的艺术探索之作,如《天山雪》《红柳情》,也有主旋律电影《伊犁河谷》《整编岁月》《五姑娘》《别尔克乌》;既有名家小说改编的《老步枪》,也有出自内地援疆素材的《阿拉尔·我和你》。但总的说来,这些电影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影响力,电影传播的后续产业效应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背景下,兵团广电部门应当把握时机,大力引智,创作出一批题材新颖、具有历史底蕴或时代气息的电影剧本,并在电影的市场推介方面多下功夫,力争营造出一个银幕上的“兵团现象”。
[1][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李福生,方英楷.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上)[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
[3]邹赞.思想的踪迹——当代中国文化研究访谈录[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Analysis of the Dvelopment of the Films and Television Series about Army Recalamation Farm
ZOU Z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
The paper briefly conclud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films and television series concerning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then studies how they effectively articulates the social context, activates the historical memories of stationing troops and farming regiments with the media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serv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films and television series concerning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current situation; strategy of transition ; cultural identity
G206.3
A
1009-9549(2015)01-0001-03
2014-11-08
教育部2010年人文科课题(10YJCZH255);中国博士后第55批面上基金一等资助(2014M550519);新疆大学2014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XJU-SRT-14016)
邹赞(1979-),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