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分析
——以15所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为例

2015-02-28贾美娜周德仓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院校

贾美娜 周德仓

(西藏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分析
——以15所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为例

贾美娜 周德仓

(西藏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本文基于对15所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综合分析,结合新时期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要求,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提出建议。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主要是指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随着民族问题对国家发展、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逐渐成为焦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相继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从边缘走入主流视野。

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具有新闻传播事业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性。较为突出的特点包括:

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重要性表现在对少数民族地区重大新闻事实的报道。涉及民族问题的新闻事件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各大媒体的报道态度和舆论引导成为广大受众关注的焦点。民族问题无小事,少数民族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进入全媒体时代,“失语”造成的损失正在成倍增长。少数民族问题相关事件,不但要报道,还要快速报道;不但要快速报道,还要准确报道。这对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政治素养都提出较高要求。

要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灵活的创新能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事业。中国56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工作者承担着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的职责。新闻工作综合性强,包罗万象,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见多识广。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传统习俗与宗教有一定联系,这要求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阅读一些民俗学、宗教学的书籍。要报道少数民族的事情,就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面对技术手段更新换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出了要求,确保利用创新的方式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

要有甘于奉献精神和民族文化热爱之情。进入新时期,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植、优惠政策,大幅度地提高了当地民众生活水平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人员福利待遇。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尤其是对于一线的记者来说,需要长年外出跑新闻,要求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热爱是工作热情之源,从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工作人员,只有对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热爱之情,才会投入到记录、传承、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队伍当中,怀揣新闻理想,践行新闻专业主义,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

二、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现状

进入新世纪,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从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师资建设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对15所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专业教育发展迅速,特色教育有待提高。通过对各学校课程设置分析可知,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能够按照国家的规定,完成专科三年、本科四年的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公共课,是通识教育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等,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占到课程体系的35%~40%;第二类是学科基础课,指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奠定专业学习基础,占到课程体系的20%~25%;第三类是专业方向课,通常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如网络编辑、国内外新闻传播史等,是较为深入的专业学习,占到课程体系的25%~30%;第四类是实践类课程,包括专业实习、职业规划课程等,占到课程体系的10%~15%。基本上覆盖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计划,但是与非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同质化发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地域性特色的课程设置很少。只有较少的民族院校能够利用掌握的资源,尝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

第二,理论教育逐步完善,实践教育引起重视。从15所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上来看,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在内的10所民族院校均设置了新闻学专业,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12所民族院校设置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出版编辑、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也在进一步完善中。作为应用性学科,民族院校鼓励学生进入民族地区,开展实践学习。青海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均建有广播电视实验室,鼓励学生将理论学习的知识能够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从课程比例来看,实践教育课程设置并不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偏于传统,和前沿的学科发展方向结合不够紧密,知识更新较慢。

第三,产学结合初见成效,产学研结合待完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重要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输入合格人才,促进传媒产业的发展。许多高校,聘请业界人士作为兼职教授,或邀请相关人员作系列学术报告,来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此外,通过与报社、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机构建立和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实践学习的平台。这些有益尝试,使传统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脱离的现象有所改观。多所民族院校鼓励青年教师从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通过启动一系列项目促进相关科研立项。面临的新问题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与所从事的科研项目联系不够紧密,对已有资源的有效对接有待提高。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来自40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是必要的。虽然诸多民族院校有少数民族语言教师,能够实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教学的院校寥寥无几。

三、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今后发展建议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要走“内涵式”道路,主要是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高等教育,重视教育质量。[1]包括以下内容: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调整专业方向。全国民族院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几所重点高校,基本上都拥有相关民族文化研究的机构,拥有资深专家、学者。但是设有少数民族特色教学的高校比较少,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突出民族特色办学。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与时俱进。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发达的一线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有自身的文化特色,所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应立足于民族地区特点,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注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的内在素养,为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特色人才。

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注重能力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输入合格人才。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机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是可供选择的培养路径之一。校企联合、产学结合培养,一方面推荐高校的毕业生“走出去”;另一方面也要将行业当中的领军人物“请进来”,及时完成专业知识的更新,同时掌握最新的动态。如果说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软件”;那技能的培养,实践中的能力就是人才的“硬件”,只有软件、硬件都过关,才是真正能够推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合格人才。

建立特色教学评估,创新教学方式。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相对小众。从新闻传播学理论到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实务研究,看起来缺少少数民族的一席之地。原因之一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主体地位不够明确,尚未建立起“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2]学科高地。如何确立主体性,吸进更多的人来关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建立起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教学评估机制。目前,我国正式确立的民族院校有15所,此外还有多所高职类民族院校。大体上来说,民族院校基本上都处于少数民族地区,所掌握的资源,包括师资、硬件设施、生源、教学资源等等,都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存在差距。如果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高校的教学水平,是不尽合理的。所以,确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主体性,要从民族特色办学的角度做出调整,创新教学方式,来推动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

[1] 辛欣,雷跃捷,等.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98.

[2] 周德仓.构建少数民族新闻学的学科高地[A].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G210

A

1674-8883(2015)14-0029-02

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与改革途径研究”(13BXW005)阶段性成果;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班科研项目“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现状分析”(YG-20151307)阶段性成果

贾美娜(1988—),女,河北唐山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周德仓(1962—),男,陕西岐山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及西藏新闻传播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院校
我们的民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