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表演手段的运用
2015-02-28马琴
□马琴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安庆市枞阳县会宫镇老桥小学教师)
新课程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表演手段的运用便是其中之一。课堂中运用表演手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通过自身动作行为,向他人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显然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应坚持将表演引入课堂,并且应丰富课堂表演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表演手段的基本形式
表演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深入阅读文本,感悟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手段。课堂表演也可以多样化,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对课文内容情景进行表演,自然而然地领悟课文。
(一)单一性表演。这种形式的表演比较简单单调,没有情节,也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通过表演得到理解。如教学《题西林壁》时,其中有一句 “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表演中抓住“远”、“近”、“高”、“低” 这几个字,分别做了这些动作,不仅区别了古汉语中的不同词语,而且对诗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激发了阅读古诗的情趣。这样的表演过程不仅保持了语文教学重体验的本色,而且在形式与效果上都有了改进,即教学形式由单调向生动转变,教学目标由一元向多元拓展。因此,表演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体悟来掌握知识、体验情感、深悟文本。
(二)综合性表演。这类形式的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具体的情节,有个性化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与学生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能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在表演中小组成员集体商议选择春游的时间,地点,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每个学生都能想到一两点,那么集体的讨论结果就很完整了。而不同小组的想法又不一样,每个小组都能取长补短。这样一个班就能创造出好的春游规划。综合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运用表演手段的教学意义
表演是师生用带有艺术性的动作、表情、声音,把文本内容表现出来。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动作。这样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学生的整体的语文素质。课堂表演的教学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1、课堂表演能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教《乡下人家》一文时,在朗读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一齐表演春笋是怎样“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学生从座位上根据课文字意慢慢站起,演出许多春笋陆陆续续从地面冒出来的景象。这种群体表演,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调控课堂气氛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学生既参与了课堂教学,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提高。
2、课堂表演能体悟情感。情感体悟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所在。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目标。例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平实的文字背后生命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在教学过程中,我借来听诊器,让学生来静听自己的心跳。之后,我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段文本,让学生在朗读声中回忆自己静听心跳的过程。大约经过几分钟的表演,我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自己心跳的声音好奇怪。”有的学生说:“心跳的声音很有力量。”有的学生说:“我也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此种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在真切的角色中获得体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愉悦的情感的体验。学生因此而受到启迪,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表演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直接触摸文字,帮助孩子感悟文本情景、获得真实体验。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将表演用于语文教学的过程,既顺应了语文学科性质的教学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能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因此,表演手段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素质教育成效的提高,培养学生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