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汆”,不是“氽”——《边城》备课札记

2015-02-28夏松平夏荷

学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红绿灯边城驿站

□夏松平 夏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5(人教社2006年版)节选了沈从文的小说 《边城》(《沈从文选集》第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其中有云:

但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氽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

教材对文中的“氽”如此解释:“[氽(tǔn)]漂浮。这里是潜泳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漂浮”是指“氽”的固定意义,“这里是潜泳的意思”是指“氽”的临时意义。但是,我们还知道,词语的临时意义往往是从词语的固定意义引申出来的,它们之间一定在某一方面相互关联或在某一方面相互类似。例如:

(1)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梗塞长蛇阵不见了,红绿灯偃旗息鼓了,人流、汽车流、自行车流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刘宗明《北京立交桥》)

(2)我还想指出,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在民族关系缓和的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翦伯赞《内蒙访古》)

“偃旗息鼓”,字典上有两种解释:①放倒军旗,停打军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②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但是,这两种解释用在例(1)中都不合适,因为它的主语是“红绿灯”。结合上下文,这里用的大致是“没有”“停止”的意思:因为有了立交桥,南来北往的人和车各走各的路,不再需要红绿灯来指挥交通了,所以说“红绿灯偃旗息鼓了”,这里用的是“偃旗息鼓”的临时意义。“驿站”本义是指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这里则引申为文化交流的处所,是语境所赋予的临时意义。

显然,“偃旗息鼓”和“驿站”的临时意义与其固定意义之间在性质上相互类似,即都有“停止”的意思和都有“地方”的意思。由此可见,词语的临时意义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其来有自的。

然而,在教材节选的《边城》中,“氽”的临时意义与其固定意义之间,既不在某一方面相互关联,也不在某一方面相互类似。你看,“漂浮”是在水上,“潜泳”是在水下,一点关联都没有,一点类似都没有。因此,笔者认为,“氽”的临时意义的解释“这里是潜泳的意思”有随文赋义之嫌。如果这样的解释成立,恐怕就没有用词不当的词语了。

那么,“氽”又应该如何解释呢?说实在的,无论如何解释“氽”,都于文不通。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斗胆猜测:教材节选的《边城》中的“氽”是不是“汆”之误?

“汆”,《现代汉语词典》如此解释:“汆 cuān①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一煮。②〈方〉用汆子放到旺火中很快地把水烧开。”由此,“汆”可以引申出“把东西丢到水里或人钻入水里(潜泳)”的意思。例如:

(3)所以才几天就搁下来了,眼睁睁汆了它妈一大堆钱进去。(沙汀《淘金记》)

“汆了它妈一大堆钱进去”就是把一大堆钱丢到水里。

同理,如果是“汆着到鸭子身边”,就是(傩送)钻入水里(潜泳)到鸭子身边。显然,“汆”的临时意义与其固定意义之间在性质上相互类似,即都有 “在水里”的意思。准此,所有的疑问就都迎刃而解。

为验证自己的猜测,笔者查阅《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它全文选录了原载 《国闻周报》11卷1至4期和10至16期的《边城》全文。读到第三部分的时候,猜测得到了验证:是“汆”,不是“氽”!

《国闻周报》11卷1至4期,出版于1934年1月1日至21日;10至16期,出版于1934年3月12日至4月23日。因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选录的《边城》之与教材节选的《边城》,从时间来看,无疑更具有权威性;从逻辑来看,无疑更具有合理性。

猜你喜欢

红绿灯边城驿站
《边城之材幽之地》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红绿灯前
神奇的红绿灯
会说话的红绿灯
极边城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