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的橘子,父爱的化身
2015-02-28仇定荣
□仇定荣
解读《背影》,鲜有读者关注“橘子”,因为它不过是父爱的一个“附属品”,似乎与“背影”这个艺术形象所彰显的内涵是无法比拟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抑或错读。倘若我们能换一个角度去审视《背影》,从父亲对“橘子”的“情有独钟”角度去鉴赏,就会有出人意料的发现:这个默默无闻的“附属品”,搭建了“背影”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框架,构筑了既形象可观又含蓄深沉的父爱标本,进而镌刻出一尊中国父亲异常独特的、意蕴深邃而又充满民族情结的艺术造型。
一、买橘,父亲竭尽全力,显示意志的坚强
父爱少言,沉默如山。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也不例外,他默默地承受着家道中落的伤感,母亲离世的悲凉,事业衰颓的辛酸……不让儿子有丝毫的分担、牵挂和惦念;但仅仅如此,父爱还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沉默”上。《背影》之深层次的“沉默”,在于父亲不仅以顽强的毅力抑制住内心的楚痛,更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亲自去为儿子买橘的具体行动,悄无声息地传递了父爱的深沉和宽广。请欣赏描写父亲爬越月台亲自去买橘的这段文字: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人物描写之所以能深深感染读者,不只是由于外貌描写的形象逼真和动作描摹的贴切传神,更在于父亲的行动饱含着深邃宽广的爱意。这是因为,羸弱的父亲是在“我本来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的特定条件下,拖着衰老的身子亲自为已经是二十岁的儿子买橘子的。这样,父亲的意志越是执着、固执,越是坚持着亲自去买橘子,就越能突出父爱的深邃厚实;父亲攀爬月台时越是吃力、艰难和努力,也就越能彰显父爱的灼热无私。
基于此,这段文字中的“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和“蹒跚、慢慢、不容易、肥胖、微、努力”等形容词、副词,从表面上看,是细致、具体地刻画父亲不胜道路艰难的身姿,形象逼真地摹刻父亲去月台边买橘子时手扒脚缩、挣扎攀援的艰难情景,显示父亲意志的坚强;但从本质上看,却是诠释父爱的深沉博大。因为此时的父亲,尽管是拖着臃肿肥胖的身子,走着“蹒跚”的艰难步态,吃力笨拙地攀爬月台去买橘子,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无比愉悦和快乐的——作为父亲,只要能为儿子多做一些事,能有机会多付出一点爱,自己不管遭到多大困难,遇到多大艰险,也都是乐意的、毫无怨言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背影》之不朽魅力,就在于作者借助父亲蹒跚地攀爬月台去“买橘子”时所投射出来的“背影”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年老体衰的父亲,在艰难困顿中踽踽挣扎着的深邃而宽广的父爱之美,进而成为对抽象父爱的极为形象而又精彩的文字雕塑。
二、赠橘,父亲慷概解囊,传递无私的爱心
根据《朱自清年谱》和《朱自清传》可知,《背影》写于1925年,而文章所叙之事却发生在1917年冬天。那么,在八年之前,朱家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故,以至于过了整整八年,作者还忘不了父亲车站送别的那一幕呢?在此,我们不妨先看两则材料:
朱自清的胞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说:“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1]除此而外,他还对当时的家境作了具体描述和较为详尽的补充:“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2]
关坤英先生对朱自清颇有研究,在 《朱自清评传》中说:“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却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3]
依照朱自清弟弟朱国华的叙述和关坤英先生的研究可知,此时的朱家,已是负债累累,入不敷出,囊空如洗,连生计都难以为继。然而,当儿子就要离家去北京上学时,父亲居然能在举债累累的丧母之际,“慷慨大方”,抠出极珍贵的“铜板”,亲自去月台那边买回一大包朱红的橘子,把它作为一份厚礼赠送给上大学的儿子,自然就显得极为珍贵和厚重了。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基本事实:八十多年前,橘子、梨子等水果是极为高档的奢侈品,生活在普通家庭中的人员,恐怕一辈子也难有机会品尝到。而此时的父亲,能有如此慷慨的举动,作为儿子的朱自清,怎能不感动之至,铭记到永远呢?这样,深厚无私的父爱也就必定会烙在作者的心坎上,橘子也自然成了最能见证父爱的无价之宝、有形之物。
三、选橘,父亲情有独寄,寄寓美好的祝福
读者心中,有一个始终解不开的“结”,父亲朱小坡为何情有独钟,偏爱“橘子”,而不是苹果、香蕉、橙子等水果呢?在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中西方文化在感情表达上的不同。西方人一般比较开放、直接、浪漫,常常以直抒胸臆、直言不讳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中国人则倾向于含蓄、矜持和羞涩,尊崇温文尔雅、含而不露的方式来表达感情。朱父虽是读书人,也接受了一些西方教育,但仍然是一位老式家长,骨子里流淌的是含蓄、内敛的传统之血,因此,他尽管十分疼爱儿子,但绝对不会将这种情感轻易地表露出来;再加上此时“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老境“如此颓唐”,这样,他要对成年儿子表达爱,肯定不会把“爱”字说出口的,只会选择深沉、委婉的方式。于是,在诸事安排妥当,看见月台栅栏外有小商贩在叫卖着橘子时,就会强烈地触动了朱父灵魂深处的舐犊之私,他便毫不犹豫地不顾年老体衰,倔强而努力地去月台那边,购买朱红的橘子,借此来传递藏掖在灵魂深处的父爱——一位老年父亲对一位成年儿子的期盼和祝福。
橘子,含有期盼团聚的意思。橘,聚也,这是民间的心理定势,在这里代表了父亲的心愿,越是在离别之际,期盼团聚的心理就越强烈,尽管父亲没说,但他什么都说了。父亲多年在外,这时谋事还不知怎样,所以团聚就成了很难的事。这样,橘子就成了期盼团聚的背影式表白。[4]
橘子,还有走大局、走好运的意思。朱自清是江苏扬州人,在扬州方言里,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属于同声同韵,都是入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局气),所以赠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运气带给他人的美好寓意,也就意味着把好的运气馈予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顺心。因此,深谙扬州民俗的朱父,给儿子买橘子,就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给旅途中的儿子充饥解渴,一定还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福:希望儿子一路吉祥,一路平安,一帆风顺,处处走运[5]。
艺术创造理论认为:“最好的艺术,不呈思想之态,不作抒情之状,而是把这一切都凝集为一个浓烈的外显,一个涵盖了这一切的直觉造型。”[6]那么,这一包普通的朱红色橘子,就成了一个融爱心和祝福为一体的“浓烈的外显”和涵蕴丰富的“直觉造型”,成了只求奉献、不图索取的一个鲜明的父爱象征。
[1][2]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年10月25日。
[3]关坤英:《朱自清评传》,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165页。
[4]王立宪:《身处异乡的父爱之思》,《名作欣赏》2012(8)。
[5]维扬书生:《渐行渐远的扬州春节风俗》,http∶//www.bokeyz.com/user1/yzlj1965/217459.html
[6]薄培林:《〈背影〉再解读》,《南都学坛》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