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刍议

2015-02-28李楠

学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赏析意境古诗词

□李楠

古诗词教学刍议

□李楠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领域,广大教师通过长期实践已探索出一套较完备的教学模式。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该模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了片面强调训练学生考试技能忽视培养学生素养的不良倾向。一篇古诗词是意境、意象和情感的统一,对古诗词的教学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方不失其完整性。

古诗词教学;应试倾向;全面解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思想审美价值充分诠释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因此,古诗词教学历来被视作语文教学的重点领域。在长期的古诗词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能够对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进行全面的梳理,广大教师逐渐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模式,大体可以概括为“以探究思想情感为核心,以发掘审美价值为线索,以解读意象为突破口”。

然而迫于应试教育分数为先的压力,这套方法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小的问题。分数的高低成为了考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标准,而考试中古诗词方面的考题大多聚焦于对学生把握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对整体意境和思想情感则关注甚少。因此,为了更加高效率的在古诗文阅读题目上取得高分,无论是教师的教抑或是学生的学都相应地产生了“抓大放小”“有所取舍”的倾向,即以具体意象为先以修辞手法为重,轻视甚至忽视整体意境和思想情感的教学。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古诗词教学甚至变成了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流程”,作品中出现“杨柳”就必然意味着离愁别绪,而“明月”则一定代表了思念故乡。将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进行条件反射式的一一对应,不仅割裂了意象与情感之间的有机联系,还会对学生的古诗词赏析思维产生不利的影响。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全诗洋溢着乐观旷达的积极情感,然而一旦学生接受了逢“秋”必愁的观念,是不是会看到诗题就立即认定这是一首吐露心中哀愁的感伤之作呢?

无可讳言,从学生古诗词赏析题目的得分情况上来看,这种方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表面上的效率是以针对性的训练为前提、以目的性的取舍为代价的,只教会考的,不考的就不教。这种功利的唯目的论只可能训练出应试的技巧,却无法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窃以为,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教材所呈现的古诗词的示范性解读赏析,教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解读古诗词的能力。一篇古诗词的价值,体现在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呈现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整体美感。单纯地分析某个意象或修辞并不能完全把握这种整体美感,将所有意象逐个分析简单叠加亦不可行。教师要想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完整呈现古诗词的魅力,应从古诗词本身特点入手,紧紧抓住“意象”“意境”和“情感”三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三者的解析教学,逐步教给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锻炼学生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意象是古诗词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寓“意”之“象”,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一篇古诗词中,意象同时承担着作为“象”的构图功能和作为“意”的抒情功能,可谓是形与神的统一体。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大都由此点出发,教师引导学生从外在的“象”与内在的“意”两方面发掘意象的潜在价值。一方面,这种种方法恰到好处地抓住了意象主客观统一的特点,由表及里由实及虚,向学生传达了“情景交融”的古诗词赏析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对这种方法的过度使用也造成了一些弊端。一篇古诗词中往往包含多个意象而不止一两个意象,不同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诗词的物质外壳。假设不同意象间缺乏某种内在联系,那么从不同意象出发得到的就是对诗词内涵的多种解读。这种情况多出现于西方现代文学中,但在极具作者个人情感倾向的古诗词中却并不存在。所以,教师对意象的教学需适可而止,切不可一门心思单纯从意象角度赏析诗词。

既然诗词中不同意象之间不可能存在相互独立的可能性,那么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明末王夫之曾言“有形生未形,无形君有形”,这句话正好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意象为有形之象,多个意象出现在同一篇诗词中,融合流淌,产生了某种更高层次的我们称之为“意境”的审美对象。意境虽生于意象之中,却更高级,在诗词中居于意象之上。不同的意象也正是因为同属一个意境,才具有了共同的的情感倾向。而即使是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由于所处的意境不同,其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再以“秋”这一意象为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吴文英——《唐多令·惜别》)这首《唐多令》与刘禹锡的《秋词》均借秋抒情,但抒情的内容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两首作品中的“秋”分属由不同的意象集合产生的两种意境。由此我们可以推论,由众多意象融合而成的意境才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诗缘情而绮靡,真挚的情感是一首诗的核心,无论丰富的意象还是优美的修辞,都为表达情感而存在,离开了情感的统一指挥,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过是堆砌文字罢了。抒发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作者情感既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作者系安徽师大文学院2012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责编三好]

猜你喜欢

赏析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