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借词看汉语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015-02-28陈睿

学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借词包容性巴士

□陈睿

从借词看汉语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陈睿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表现在语言和文字上就是借词的出现和演化。本文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但却不易察觉的借词的追溯,分析其在汉语中如何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汉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过程,以此展现汉民族语言文字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借词民族文化交流汉语包容性

汉字作为一种自源文字,经过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相对封闭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套成熟的文字体系。口语与书面语都几经发展与变化,成为保留下来的文明印记。

语言与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本身就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联,为了适应农耕社会的集体居住与劳作,人们解放了以往的身势语,而采用嘴巴发音,表情达意。这样既不耽误劳作,又可以进行交流,有助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巩固。语言在其发展变化中,因社会生活的需要应运而生,同时也因社会变化而变化。所以语言文字与社会生产生活,乃至社会文化都是紧密相连的。

不同时期的文化有哪些变化发展,都可以反映在当时的语言中,例如一些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外来词的流行。尤其是文化的接触,给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借词。所谓借词,即一国语言里羼杂的外来语成分。它可以表现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言上所产生的影响,反过来,从语言的糅合也正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

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所接触的民族很多。尤其是在开放的盛唐时期,印度,伊朗,波斯,高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与唐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的玄奘法师西行天竺取经则是流传至今的佐证。即使在近代史上,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国与欧美、日本的文化接触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个文化接触的潮流多少都会在汉语中留下些印记,包括借词。

有些借词由于借入年代距今久远,已经基本融入汉语之中,现代人完全觉察不到。而有些借词借入时间不久,并且伴随着新鲜事物的出现而传入,或者保留着借入地的语言特征,现代人还可以发现它与汉语的不同,但仍然大量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在早期的借入中,有许多现代人难以觉察的借入词,姑且以例说明。

(一)狮子

“狮子”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早已不出奇,这种动物中国人也不陌生。但实际上,据史书记载,狮子并不产于中国,而且“狮子”也是一个外来词。狮也作“师”。《后汉书·班彪传》李贤注“师,师子也”。又《班超传》“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88AD)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指出,狮子来源于月氏。同时,不同的文献也存在异议,记载狮子来源于疏勒(《顺帝纪》李贤注),或来自于波斯(《洛阳伽蓝记》),这些文献记录可以确定狮子并非产于中国,那么“狮子”一词也来源于外语,高本汉采取莫根斯廷教授的话,说“狮si在那时是伊朗语sar的对音”。即我们祖先在接受狮子这一新奇动物时,尚不知如何称呼,于是采用了其他语言对其的称呼,并将其借用过来,用一个发音相似的字代替——“师”,后人加上反犬旁,更明白地表明其意义范畴。使得后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形声字,却从未怀疑过它的来源。

(二)葡萄

“葡萄”二字皆为草字头,望字生意,是为植物。而此种植物连带名字同样来自外邦。《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通西域,见“宛左右以蒲陶为酒”。“汉史取其实来,於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其中的“蒲陶”,即今天的葡萄。《后汉书》作“蒲萄”。《三国志》和《北史》作“葡桃”。这些词的读音相同,只是汉字不同,此词中的任何一个字单独解释时皆没有意义,只是一个音节。由此可见,“葡萄”是一个音译词,借自外邦。而“葡萄”一词究竟借自哪种语言,有许多种理论,如希腊语假说,伊朗语假说。最新据杨志玖考证,葡萄一词由《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的扑挑国而来,扑挑字应作“朴桃”,而此地盛产葡萄,所以后人将此地名作为水果的名称。

由“狮子”“葡萄”这两个汉语的早期借词来看,

汉语所具有的包容性,不着痕迹地将这两个异域词汇融入汉语和汉字当中,现代人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很难想到这些词的真正来源。

对于早期借词,汉字汉语接纳并且包容了它们,那么,在民族、文化多元化且频繁接触的今天,汉语又是如何来处理这些借词的?下面列举几例。

(一)巴士

“巴士”来源于英语的“bus”意思为公共汽车。“巴士”一词最早在港台沿海地区常用,直接将公共汽车称为“basi”并且用了汉语中的两个汉字来译。原因在于港台和大陆沿海地区相比内陆来说,接触西方文化更加频繁。1997和1999年之前,香港、澳门分别是英国、葡萄牙殖民地。所以,英语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地人选用更加简易的“巴士”代替相对繁杂的“公共汽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也逐渐接受这一词语。

在汉语接受了音译词“巴士”之后,开创性地出现了“大巴”“中巴”“小巴”。这些词语并不完全来源于英语,而是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默认了“巴”即“公共汽车”。而根据汽车形体的大小,在前面加上“大”“中”“小”,这实际上是一半表音,一般表意的借词。

(二)的

这里念di,第二声。本部分讨论“的士”这个借词在汉语中的使用情况,“的士”实际上是英语taxi的粤方言译音,意思是出租车。所以最早使用这个词的也是文化交流频繁的香港、广东等粤方言区。

随着内地开放程度的加深,“的士”一词也逐渐传入内地。但在传入的过程中,出现了语言单位的脱落。作为外来词,其实“的士”两个字本身只代表一个语素,拆开来后,任何一个字都不具有原来的意义。但在“的士”传入内地的过程中,却脱落了一个“士”,仅保留了一个“的”字。

以北方方言的代表北京话为例,出租车称作“的”(di)或面的。招呼出租车叫做“打的”,而“打的”又从何而来?则来自于粤方言的“搭的士”。“的”一个字,本身连一个语素都不是,仅仅算外来词中的一个音节,但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却被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的”包涵的意思即“的士”“出租车”。这样的简化使用尚不出奇。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的哥”“的姐”来称呼出租车司机。计费收据叫“的票”,用摩托车出租带人的叫“摩的”,私家车在马路上非法载客,叫“黑的”。

由这些语言事实,不难发现,原本仅仅作为一个音节的“的”,在人们的语言使用中成为了一个语素,并且具有了较强的结合性,与汉语的其他词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新词。

综上所述,不论是早期民族文化交流产生的借词,还是近代的借词及其与本土文化结合产生的新词,都展现了汉语从古至今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滁州市第八中学教师)

[责编三好]

猜你喜欢

借词包容性巴士
永不堵车的巴士
希望巴士
寒夜巴士上,两本并排的书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回鹘文献语言中借词的对音规律研究——以《玄奘传》第六卷为例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奇客巴士·驿
东干语借词国内研究述评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