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报刊语文迫在眉睫
2015-02-28闫德胜
□闫德胜
规范报刊语文迫在眉睫
□闫德胜
报纸期刊上频见语文病例,这有作者文化知识不足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作者疏忽所致。本文分析数条误例,希望于汉语规范化有所裨益。
报刊;病例;规范化
近年的报纸和期刊,语文病例显著增加。报刊语病多发,令读者困惑烦恼,无所适从。长此下去,和谐汉语的规范化将荡然无存。所以,规范报刊语文,杜绝语病,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图得就是个“乐儿”。
《唐山广播电视报》新增《老来乐》栏目。在这一版的上方增加了副标题《图得就是个“乐儿”》。这里“得”是别字,应当改为“的”。图得就是个“乐儿”,这是个“是”字动词谓语句。“图得”作主语,“得”,应当改为“的”。
2.这样的儿子不如养条狼。
2013年7月29日《快乐老人报》02版刊登《这样的儿子不如养条狼》一文。讲的是重庆一八旬老太太近日在家中被发现上吊身亡,系因其子不养不孝之故。该标题是用“不如”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犯了主宾不合的语法错误,即主语和宾语在意义上不能配合,在语法结构上不能照应。动词“不如”用于两种事物比较,其前后可以是名词、动词、小句等,前和后的词类或结构一般相同。所以,例2可有两种改法。一是将宾语中的动词“养”换成数词“一”,即“这样的儿子不如一条狼”;二是在句首加动词“养”,让“养这样的儿子”这一动宾短语作主语,以便和后面的宾语动宾短语“养条狼”相配合,相照应,即“养这样的儿子不如养条狼”。
3.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这是2014年1月7日《人物周报》第13版《上古姓和氏的区别》一文中的结尾句式。句中“宋代时”系语义重复之病例。汉语中“代”和“时”分别是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和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例3的时间词只说“宋代”即可。即将多余的“时”字删去:大约到宋代,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4.大卖影片……的导演徐峥赢得“中国最佳新锐导演”……
这是《唐山晚报》2013年4月13日《影视娱乐》栏目里的一句话。动词“赢得”的宾语不是“导演”而是“奖”。所以,例4应改为:大卖影片……的导演徐峥赢得“中国最佳新锐导演”奖……
5.烧钱无度仅是隐忧之一,隐忧之二,电影综艺节目原创匮乏,呈现虚假繁荣。
这是《河北日报》2013年4月12日09版《文化周刊》栏目中的一句话。动词“呈现”应与“景象”“颜色”一类宾语搭配。所以,例5应改为:……电影综艺节目原创匮乏,呈现虚假繁荣景象。
6.因此,故抚恤金不属于遗产的范围,不能作为遗产继承。
《中国老年》2013年12月上半月刊第57页刊登律师答读者问有一段文字:“……死者单位发给死者家属的抚恤金,不是死者生前的财产……”最后是段落收尾的这一句语文病例。例中的“因此,故”纯系重复的赘述,必须删掉后面的“故”字。因为“故”这一连词同样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所以”。
7.撰稿人有叶圣陶、沈从文、戴望舒等,丁玲亦忝列其中。
《文史春秋》杂志2012年第9期刊有《胡也频牺牲后的丁玲》一作。文中说:“1928年春,胡也频在《中央日报》负责编副刊《红与黑》,撰稿人有叶圣陶、沈从文、戴望舒等,丁玲亦忝列其中。”这里“忝列”一动词,显然用错了。因为“忝”是书面语词,为一谦词,意思是因辱没他人而自认惭愧。“忝”可与“列”组成“忝列”一动词,依然是谦词,表示自己列入某类人之中辱没了他人,自感有愧。因此,这种动词作谓语,其主语只能是说话人或写作者自己而不能是他人。《学语文》杂志2013年第6期第79页,刊登学者李平悼念恩师一作。文中有一句话,谦词“忝列”运用得恰如其分:“我自1988年忝列师门,侧侍先生已达25年,
身份早已超出师生关系,先生与师母视我如己出,我则待之以父母。”可见,例7如将“忝列”改为“位列”或“也在”之类,便文从字顺了。
由以上研讨我们发现,近年报刊语病多发,实有蔓延之势。所以,规范报刊语文迫在眉睫。其实,上面各例语句出错,并非说明作者的语言文字水平如何低下,只是作者一时疏忽而已。只要我们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许多语句的误用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责编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