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写作“模式”当休矣

2015-02-28◎周

现代语文 2015年32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议论文

◎周 伟



议论文写作“模式”当休矣

◎周 伟

常常听到老师感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不得法:论点有破绽或者不鲜明;论据无新意,翻来覆去就那些人那些事;论证方法很单一,例证法之外难见其他;论证不严密,论据游离在论点之外等等。笔者也有同感,在这里又作了简单的归纳,这些问题可苦了阅卷老师,于是一些写作模式应运而生。的确,模式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它让学生的作文从百衲衣变成了中山装,整齐端庄,清新典雅。

一、看模式

《语文教学通讯》(2013.9/A)中《教以规矩可成方圆——高考议论文构思例谈》一文中给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议论文的一种写作模式:

1.题目(亮丽,显示材料主旨)。

2.开头(分析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3.主体(提炼分论点,忌堆砌事例)。

分论点①(亮—引—叙—析—结)

分论点②(亮—引—叙—析—结)

分论点③(亮—引—叙—析—结)

4.结尾(照应全文,点题)。

文章接下来还详细解读了模式,并展示了作者的一篇下水文《坚韧——飞向理想的翅膀》。读完此文之后,深感作者有心有行动,是位好老师,笔者想他的学生应该不会普遍存在“四不像”的作文。此外,下水文亮点也很多,思路清晰,总论点提出后三个分论点,句式一致,均在句首;论据中所举事例古今中外都有,由详到略再到详,由少到多再到少,不单一;首尾呼应,运用比喻、排比修辞。这种类似的模式曾经颇受阅卷老师青睐,并且易模仿,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得以迅速推广。身边许多同事开展公开课都采用这种模式,有甚者,还将模式再次肢解。开头结尾、如何“叙”如何“析”、论证结构一二三、论证方法一二三等等,均单独训练。可是,这位老师按照模式写出来的文章,读来总感觉只有遥远的文字,没有走心的情感,觉得它是拿着遥远飘渺的古人、外人进行痕迹浓重的说教,道理能接受,可终究少了一份触动心灵的力量。这样的习作见得多了,不禁心生反感和疑惑,难道这就是我们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吗?

二、模式之危害

学生作文如同杂草丛生的树林,有杂草,有树木。杂草和树木,有的生长在高山之上,有的生长在荒郊野外;高山之上的自成一种巍峨,荒郊野外的便多了一份荒凉。经过老师模式训练的作文是园林,有自成一格的,有照猫画虎的。

平地之上的杂草固然要锄,若是连同树木一起砍了就可惜了;想锄高山之上的杂草,却有很大风险;自成一格的园林固然赏心悦目,可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不如让他荒芜。若是只知照猫画虎的园丁硬要把巍巍高山凿挖成假山,还要引来一帘瀑布,该是多么愚蠢!若是支持这种做法的或辛勤或懒惰的园丁越来越多,并且默不作声或整日叫嚣硬是把“黄山五岳”给凿了,那该怎么办?

文无定格,章无定法,没有什么模式,只要体现出智慧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各种能力,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就是一篇好文章。其实,我们都清楚模式并没有普遍解决学生议论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过是让作文表面思路清晰一些而已。

三、明确议论文的灵魂所在

(一)文体常识

议论文是一种议事说理的文章,它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逻辑思维的手段,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立场的一大类文章的总称。它重在议事说理,所以也叫说理文、论辩文。

议论文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论,即提出问题部分,用来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或介绍论敌的观点;本论,即分析问题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用来分析论证引论中提出的论点、论题或批驳论敌的观点;结论,即解决问题部分,主要用来总结、下结论,揭示和深化文章中心。引论、本论、结论都具备的,是比较典型的“三段论”式议论文,但并非所有的议论文都具备这三部分,《“友邦惊诧”论》就没有结论,《过秦论》就没有引论。

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多在文章的首尾,也有在文章的中间,如《拿来主义》。论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

还有其他,这里不再赘述。

在我们明确了常识之后,才发现模式的弊端所在。我们老师在阅卷时尤其是高考阅卷时不能为了自己的速度而把非“三段论”式、论点位置不醒目等反模式的议论文断然评在优秀文之外。

(二)向经典“取经”

1.议论文写作,论点要有的放矢,不要无病呻吟。

同为政论,同样目的,贾谊《过秦论》借秦国的不施仁义亡了国来告诫当政者,杜牧《阿房宫赋》借秦国的荒淫误国来告诫当政者,苏洵《六国论》则借六国的贿赂丧国来告诫当政者。这是为什么?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关注的焦点也就不同,所以论点跟着不同。再看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政策,真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产生了恐怖感,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错误态度: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因此鲁迅写下《拿来主义》。这些好文章都会关注国家、社会或者人生,从不作无病呻吟,不矫情,这样的文章读来才有意义和收获。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不在多少,关键是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过秦论》《阿房宫赋》大篇幅的铺叙,没让读者感到冗长多余,反而感受到文章恢弘的气势和作者澎湃的情感,这种铺叙是在为最后的议论蓄势。

3.议论文中论据摆出之后并非一定要有分析,有说服力是关键。

还以《过秦论》为例,大量事实摆出之后,直接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是没有人说这篇文章说理不透彻,缺少说服力,因为他在用事实说话。

4.议论文的论证技巧要与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结合。

议论文的论证技巧不是孤立存在的,技巧的使用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感情或文章主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祖父辈创业的艰难、付出巨大的艰辛和收获的微薄形成对比,通过一“以”字极见作者感情之沉郁,可是“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事例中含有比喻,使子孙的行为与前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对子孙行为的叙述还没完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出他们贿赂的频繁,“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结果呢?“一夕”“起视”“又”,将子孙的狼狈相和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心理刻画得历历在目,作者表面在恨他们,实际是对当朝统治者的痛惜愤恨。当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辽国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直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以每年送给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这怎能让一个有着爱国热情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恨呢?这样的例子在《六国论》中随处可见,作者的情感与语言、论证方法融为一体,达到触动人心的效果。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带着一颗审视的心,不写只有技巧没有真情的文字。

经典中的精华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品味,它非一朝一夕就能化为己用的。一篇作品也不足以成为议论文的写作典范,我们需要大量阅读然后慢慢去领悟总结写作要领。

议论文从构思到语言,从论点到论证是一个整体,不能经过局部训练之后,让我们看到的是百衲中山装,虽平整可仍是拼凑。面对身边铺天盖地的模式化作文教学,深感困惑和厌倦,其实,早已有许多老师批判这种现象了,陈茂老师的《让考场作文充满“生命”和“情感”》(《语文教学通讯》2014.3/A)一文中就已明确表达了高考阅卷老师达成的共识——抵制“高考体”。

别迷信模式,让我们多钻研一下议论文的灵魂所在:如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应该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产生自己的思想,对司空见惯的人、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何让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既清晰又让人乐于接受;如何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学习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写作等。做好这些,他的论点怎会平庸?论据怎会贫乏?论证怎会不严密?这些,又岂是模式教学能解决得了的?

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脚踏实地的苦读钻研上,像孙绍振一样对文本深入研读,暂不论我们能否像他一样分析得精妙,像这样钻研文本是需要花费心血和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的,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练一身真功夫,才会直接有效地影响自己的学生,才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解决各种问题,不下苦功夫只做技巧的传授苦了学生也累了自己,也没有意义。

希望教材和教参给提供我们明确的关于议论文文体写作的知识体系,并希望高考阅卷时给我们充足的时间,别让老师对模式作文的教学和批阅成为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周伟 安徽省濉溪县孙疃中学 235121)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