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程翔语文课堂的“学生体验”

2015-02-28◎于

现代语文 2015年3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课文

◎于 晋



论程翔语文课堂的“学生体验”

◎于 晋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语言的学习、文化水平的提高、灵魂的净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却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漠视。现在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崇拜物质、追求时尚的时代,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读书氛围过于浮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其次是语文的人文性被功利性扼杀。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被大大强化,而人文性被扼杀。在考试分数至上的语文教育模式下,字、词、句的认知和掌握显得更加重要,解题方法和答题思路取代课文品读。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答题的训练场,变得功利、短视。再次是多媒体教学的冲击。多媒体教学将设计好的课件按部就班地展示给学生,学生本可以边读边在课文上圈点勾画,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而多媒体教学剥夺了学生的这一机会,将学生对文字的鉴赏变成了对图像的欣赏,极大破坏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得语文的诗意性被削弱。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载体,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课程教学,不同的语文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教学策略,新生代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观:语文课堂“学生体验”教学观。

一、语文课堂“学生体验”的解读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

(一)学生体验的内涵

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亲身经历,实地领会;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查核,考察。程翔提倡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亲身体验,这里的“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要求把读、写、听、说、思真正变成学生的行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语文课堂“学生体验”主要指的是学生对语文要有原始阅读和原始理解,即强调学生在没有干扰下获得的感受和理解。

(二)学生体验的特征

第一,学生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唤醒,也是对其主体独特性的培育。第二,情感丰富性。体验注重学生在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包括对文本自身所表达的情感体验,也包括学生在感受文本时自身情感变化的体验。第三,不可替代性。体验是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感受、自主判断并最终自主内化的活动,这是包括老师在内的其他人不能替代的。

之所以强调学生亲身体验,程翔认为:第一,学生的天职决定了他们要亲自读书,亲自讨论,自悟自明,教师不能代替;第二,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第三,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才能综合他人的观点,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辨别他人观点的对错。

语文课堂“学生体验”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的。

(三)学习体验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据此来审视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文本接受者的主体性,让学生触摸文本,保证学生对文本拥有第一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不仅把人视为社会历史事件的主体,也把教育中的学生视为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程翔认为“学生体验”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主体的标志就是学生亲自读书、学生亲自谈感受、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学生体验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每一个学生主体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总体目标和内容包括“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应该在“感受与鉴赏”方面获得发展,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开展与实施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自身发展,重视学生感受,而程翔的语文课堂“学生体验”符合了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

(四)实践根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所有的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程翔认为,学生体验对学生及教师都是有所要求的。

一方面,学生体验应包括情感和审美的体验等。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出来,而审美体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学生体验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学生的体验感受是教师进行指导的基础,但仅有学生的体验感受是不够的,学生的体验再深入也会有局限。

二、语文课堂“学生体验”的实践

程翔强调语文课堂的“学生体验”,表现在语文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一)理性阅读、注重思考体验的实用文体教学

程翔教学《中国石拱桥》,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初步体验。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后继续引导“再次阅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并且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性客观的阅读之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准确地说明事物”,思考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并通过文章使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由此可以看出,程翔在进行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时,注重学生的理性阅读与思考体验,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等作为教学重点,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感性朗读、强调审美体验的散文文体教学

程翔上《荷塘月色》,直入主题,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紧接着选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并让学生点评该同学朗读的优点及不足,并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课堂之中,程翔反复让学生朗读课文,对学生朗读是否“投入、有感情、语速掌控得好”提出要求,并且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感受文章,要求“说出对这篇散文的印象如何”。程翔每分析到一段课文,总会提出要求“请一位同学先读一遍”,使学生对内容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后,然后再指导学生分析与感悟文本。对这篇散文《荷塘月色》的授课,程翔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感性朗读,感受文章中字、词、句的优美与恰当,感受文章的美,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朗读获得审美体验。

(三)“一读到底”、给予生命体验的文言文体教学

程翔在讲授《将进酒》时,打破常规,采用了“一读到底”的授课方法,分别以齐读、自读、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诗十二次,以“读”贯穿课堂始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给予学生丰富的生命体验。

(四)原始阅读、把握情感体验的诗歌文体教学

程翔在《再别康桥》教学思路中指出教学的第一步是“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并谈一谈初步印象”。他解释说,“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与依据”。以“《再别康桥》属于抒情诗”为切入点,引入课文情境,讲解“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并且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呢还是减弱了呢?”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诗词,进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可以看出,对于诗歌文体的教学,程翔首先是把握学生的原始阅读,让学生产生自己的原始理解,即初步印象,并以此为教学的起点与依据。接着通过内容的解读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进行情感体验。

(五)展开联想,调动生活体验的作文文体教学

程翔出示写作题目——说“)”,然后“请同学们考虑,应该怎样构思呢?”或者说“你能想到哪些与‘曲’字相关的内容呢?”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生活体验,把与“曲”有关的事物都尽可能地都想到。有的学生想到了曲水流觞,有的想到了心电图的曲线,有的想到了弯曲的水管……可见,同一个题目,不同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后产生的联想也就不同。在程翔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把联想到的这些内容按照阶梯式的方式加以排列,形成“曲之乐,曲之用,曲之美,曲之智,曲在壮”的阶梯状思维之后,对下一步的写作就有了明确的思路。

(六)分析人物、开展角色体验的小说文体教学

程翔在导入《孔乙己》课文之后,当即要求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问学生“初步感觉如何?”然后开始分析课文。在课文形象“孔乙己”的具体分析过程中,程翔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并读出“孔乙己是在人们的什么声中出场的”,然后让学生评点,自己给出指导意见“注意这句话‘什么清白?’是问号。问号应该怎么读?‘什么’之后顿一下,然后读出问的语气。可以加一个逗号:‘什么,清白?’”,最后自己把这部分内容读一遍。由此可以看出,程翔老师对于小说文体的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于小说人物的角色体验,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体会角色的特征及思想。

(七)分段朗读、强调论点体验的议论文体教学

程翔教授《呆气》,让学生分别读第一、二段,班级齐读第三、四段,每段读完之后,程翔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在课文中标注出来,并且询问学生“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于属于比较典型的思想评论《呆气》,程翔老师将其作为议论文进行了学习,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进行论点体验,找出作者的立论点以及论证依据,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的表现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语文课堂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程翔的“学生体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观,主张学生钻研文本,获得阅读体验,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样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给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让语文教育能够真正教育到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程翔.程翔与语文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于晋 浙江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35)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