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之于科学兴趣的调查分析与培养策略
2015-02-27张菀梅
张菀梅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小学生之于科学兴趣的调查分析与培养策略
张菀梅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问题,分析学生科学兴趣不够浓厚的原因,研究解决策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的科学学习主动高效。
科学课程;科学兴趣;教学策略
上学年末,学校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各门功课的情况,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关科学课的一道问题:你喜欢上科学课吗?()
A.非常喜欢B.喜欢C.一般D.不喜欢
我教的五年级学生中,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占总人数的50.1%,选择“一般”的占38.4%,选择“不喜欢”的占11.5%。这些数据说明有近一半的学生喜欢科学课,对科学课有兴趣,有接近4成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兴趣不够浓厚,不够稳定,如果教师的方法得当,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是可以被提高的,兴趣也会变得相对稳定,还有约1成的学生对科学课缺乏兴趣。因此,我们科学教师需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对策改进教学工作。
一、原因分析
经过与学生谈话交流,分析学生对科学课缺乏兴趣或兴趣一般的原因可能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1.科学课堂中有些要“研究的问题”是老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提出的,而不是学生发自内心提出的。“问题”是老师关心的,而有些学生对此“问题”并不关心,也没有太多兴趣,所以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些学生是被动地参与学习,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走过场,因此,不容易产生喜欢的情绪。
2.科学课程强调科学性、严谨性,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在教学中需要学生言必有据、思维缜密。很多情况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可行性方案→按方案探究(实验)→整理分析数据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整个活动过程,学生都在不断地动脑筋,环环紧扣,不允许思想有片刻的游离,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不轻松的,这对于一些有“到综合课上放松一下”想法的学生来说,就有些不适应。
3.科学课程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性格内向的、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个性得不到展现。还有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有的组不可避免地会分配到一些自律能力差或不愿与人合作的学生,由于全组不能形成合力,有的任务完不成,有的任务做不好,长期下来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热情。
4.对学生课堂上的某些表现,教师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或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些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吞吞吐吐,半天也没说清意思,由于时间关系教师马上请了别的学生回答,若此学生自尊心很强,教师课后又未及时与该生沟通交流,这位学生很可能会感觉自己失了面子,过后不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
5.科学老师由于带班多,跟学生接触时间少,师生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哪些地方学起来困难,对哪些内容还意犹未尽,学生出现了什么情况、什么问题,教师没有及时了解,因此也就无法及时对症下药予以解决,问题积攒得多了,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对科学课失去原有的兴趣。
二、改进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他们很容易被具体新颖的情境所吸引。教学中,问题的引入,不要教师提出来,而是教师精心设计,或出示道具引起学生关注,由学生提出质疑;或教师创设某一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使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做好课前预设,课堂有序高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所以科学教师不但要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预设,还要对即将面对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提前的预估,提前考虑学生拥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问题呈现后他们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猜想,针对这些猜想怎样引导等等,只有充分做好课前预设,课堂生成才不会远离教学的主线,教师才能游刃有余,高效有序地达成教学目标。
3.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科学课程由于涉猎广泛,有的内容比较空泛、比较抽象,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能基于自己的生活及知识经验与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比如,六年级“遗传和变异”的内容,若仅仅按课本讲,就觉得很枯燥,如果教师提前让一些学生带来自己父母的照片,课堂导入时让学生“猜猜这是谁的家长,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体验到“子女”与“亲代”间存在明显的相似特征,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遗传”的概念。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针对与学生接触时间少的问题,科学教师应利用好学生的各种空余时间,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比如,利用课间10分钟、做完操走回教室的时间或下午的活动课时间,与他们聊聊当天上课的情况,及时获得教学反馈。通过经常的谈话,增强师生的亲切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5.关注、关心内向学生
对内向的、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教师可在上课前向他们询问有关课程内容的相关知识,了解他们掌握的前概念,给予必要的指导。比如,课堂上准备用到测力计,就提前问问他们测力计上每个格子代表多少力,怎样读数,做好课前的铺垫,这样他们上课时就有了一定的自信,如果他们在课堂上表现还很不错的话,就给予及时的鼓励,甚至给予稍稍夸张的表扬,长期坚持不懈,学生就会获得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6.提升自我,感染学生
科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素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作为科学教师,首先自己应该对新生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经常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科学教师把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逐渐爱上科学课。
7.关注前沿科技,拓展学生视野
科学教师不仅要关心国家新闻时事,还要经常关注世界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有些成果可以及时向学生介绍,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当前全球最大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环球飞行的相关消息,科学老师向学生介绍“阳光动力”2号在飞行中无需一滴燃料,仅靠阳光就能实现昼夜飞行,它的问世使太阳能在航天事业的利用翻开了新的篇章。学生非常喜欢老师给他们介绍科技前沿的信息,在老师的触发下,很多学生也开始关注科技新闻,关心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革。
总之,科学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每一个实验材料,一丝不苟地备课、上课。只要我们教师始终想学生所想,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按照上述改进策略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相信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04.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