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灵活处理科学拓展活动
2015-02-27寻冬梅
寻冬梅
(山东省济宁市枣店阁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要具有开放性。青岛版《科学》教材采用模块化结构,把拓展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从而将科学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活动,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和生活。教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拓展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的课例,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作为导课内容,开启学生思维
有些拓展活动本身与学生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具有科学趣味而又简单新颖。这样的活动,用作新课导入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为新课学习作铺垫的作用。这样的导入设计形式新颖、效果明显。如“弹簧的学问”一课中编排了“设计摔不破的鸡蛋”的拓展活动,我觉得很有新意,就将其挪过来,用作导入,效果很好。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看到鸡蛋没有摔破时,便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提出很多有关弹性的问题。这样的导入如行云流水,再自然不过了。再如《树叶落了》一课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作为导课,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作为课堂探究内容,重点研究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最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提供给学生。有些拓展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很完整的探究活动,放到课堂上进行效果更好。如“一周的天气”一课,拓展活动是让学生研究天气变化的规律。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我觉得太可惜了,于是,我增加了一课时内容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观察、汇报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理解了天气的规律。再如“木头”一课的拓展活动是安排学生调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玻璃与塑料”一课的拓展活动是安排调查一次性塑料袋的危害问题,我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有价值,于是,我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以交流、辩论的形式学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学习,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乱砍滥伐、随意丢弃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环保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真正树立起来了,增设了一课时使学生终生受益,具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拓展内容
教学贵在真实,课堂上时刻都会生成心得问题。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修正和丰富既往的科学理论体系。除此之外,教材版本也应该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拓展内容。
1.重视生成性问题,增设拓展内容
科学教学的泰斗刘默耕老师告诫我们,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学科学”。这样的教学,不可避免地会生成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应该及时改变教学设计,对于一些有研究价值,能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调整为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如在教学“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有同学提出一个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的话题:“为什么我的纸蛇是按顺时针旋转,邻桌的却是按逆时针旋转?”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于是,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拓展活动安排学生课下研究,经过研究学生发现纸蛇旋转方向和形状有关,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增强了科学学习的兴趣。
2.吸收其他版本教材的经典内容,课下研究
目前,我国通行的各套教材都有其自身优势,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于一些优秀的研究内容、实验方案都应该吸收借鉴,为我所用。如“凸透镜”一课,青岛版教材没有安排学生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笔者觉得很可惜,于是就把拓展活动安排的凸透镜的应用在课上处理,拓展活动安排学生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关注科技新发展,纳入拓展活动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新发展。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比比皆是,教科书不可能一一及时吸收,课堂上蜻蜓点水式的介绍也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科学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育思想,及时地将科技发展的新状况纳入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其中,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如在“登上月球”一课增加神舟六号的知识,让学生科下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再学习、了解我们当地的“鲁西南黄牛”克隆技术的情况等,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永无止境,科学就在身边。
同时,笔者认为调整教材应该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哗众取宠。教材是经过专家深思熟虑编写和审查的,内容编排互相照应,前后联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教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处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科学学习。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吕文焕.小学科学拓展胜探究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文学教育:中,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