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漫画的思考
2015-02-27孟广水
孟广水 平 华
(河南省浚县教师进修学校)
心理漫画的思考
孟广水平华
(河南省浚县教师进修学校)
漫画无处不在,心理漫画是将心理学的知识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如果能将心理漫画应用于现代教学中,势必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也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问题。
艺术;心理漫画;心理素质;自我完善
近些年,在我们身边掀起一股漫画热,几米、朱德庸和蔡志忠的漫画书籍销量空前,出现了“几米现象”“朱德庸现象”。另外,语文、英语、政治或历史等很多科目都有与漫画相关的考题;漫画还应用在了影视作品里,由漫画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动漫,比比皆是。
关于漫画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25年鲁迅先生出版的《为艺术的漫画》一书中提到:“凡漫画的本质,都在于里面有严肃的人生批评,而外表却装扮着笑……所用手段,也都取极端的夸张法”;在《辞海》中的释义是:“漫画,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而《简明美术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又有不尽相同的定义。可以看出,漫画作品是人类脑力劳动所得,体现着人类对不同事物的理解和领悟,而后以艺术绘画的形式表现。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深远的文化作为基础,才使漫画得以发挥其强大的艺术和人文价值。
漫画的应用无处不在,但有一类漫画很特别,与传统的“小人书”图册形式不同,它大多是简短的一张或一组漫画。这类漫画把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够传播、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读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能激发人的潜能,加强内在素养,培养健康人格。它源于生活实际,或直接或含蓄,通俗易懂,轻松幽默,且便于操作,实用性强,使无心理学基础的人可以对这些画感兴趣,并加以理解,深入思考,从而对个人的心理发挥作用,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读者进行自我疏导和自我教育的目标,这就是心理漫画。
查阅资料,关于漫画问题的论述还比较少。1930年,Shaffer,L.F.曾以一张漫画为引线来研究思维抽象水平的发展,依照被试对漫画解释的抽象程度和正确程度为评判标准,给其打分。结果显示,11~14岁年龄的儿童成绩上升明显,但直到成长到17岁,分数还处于较低的程度。在国内,学者丁祖荫则以3幅画为引线来研究,其结果认为,儿童图画认识能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部分的、个别的对象到空间的联系,再到因果关系,最终到认识对象整体。另外,李虹以对漫画的认知为维度,来探究处于不同年纪儿童的思维发展状况,并探究知识经验对儿童思维的影响作用。
心理漫画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比如企业的入职考试,当然它最常用的还应该是在教育领域,针对学生去做,可以涉及情感、学习、生活。学生的可塑性强,善于接受改变,通过漫画学习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对待生活,真诚友善地对待朋友、家人和自己,努力去追求自我完善,创造幸福人生。但是当前的教育,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很少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大部分乡镇及以下学校根本就没有咨询室,更何况应用心理漫画帮助学生。如果能将心理漫画广泛应用,学生甚至可以自我疏导,自我矫正,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笔者认为,学生年龄越大,经历越丰富,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会越快越早。相反,年龄越小的学生,阅历也相对会少一点,三观尚在建立之中,对其思想进行导正的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他们,心理学中最常用的辅导、治疗方法是游戏疗法或者绘画疗法。精神分析的领袖人物弗洛伊德提出,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追求快乐的需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通过游戏,他们可以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和冲突,发泄自己的各种情绪,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便于治疗师发现病症的根源,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在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下,儿童游戏在诊断和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日趋发展成一门技术。绘画治疗同样也是潜意识的表达,它运用的是心理学的投射技术,让被治疗者或者受访者通过绘画这种非语言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状态呈现出来。不同的是,游戏大多用于儿童,绘画也可以应用于成年人,比如对不善表达的正常人、老年人或者治疗中时常发生阻抗的人。
结合绘画和游戏,可以让学生直接对心理漫画作品进行欣赏,仔细观察图画内容,联系自身给出解释和启迪,达到教育的目的。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这段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时期,表面要求独立,其实内心却极其依赖父母亲人。他们经历着角色统一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不断自我观察、自我发现和自我矫正,有的可以逐渐完善,体验成功,有的则与之相反,节节败退,甚至走向歧路。所以在这段时期,教育一定要起到好的疏导作用。心理漫画如果能应用在青少年的教育中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内心有自己的想法,在观看心理漫画时,漫画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言行举止,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也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更快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课程能够实现功能的转变,由原来单一的、针对性的课程结构改为均衡性、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密切联系生活,改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提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现有的,还要求他们具有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而本文提到的心理漫画是创新与继承,考虑到当下发展与未来发展的新的学习理念,满足了新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将心理漫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势必会引起很多学者和老师的共鸣,也必将给教学带来一股新的思潮,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可能给教育带来一次新的改革。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鲁迅.为艺术的漫画[M].上海未名出版社,1925.
[4]宋广文,任真.漫画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6-30.
[5]张谦亨,顾振彪.中小学标准汉语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01.
[6]刘香疃.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漫画教学研究[EB/OL].河北师范大学,2007-11-26.
[7]鼠道龙.“漫画”是啥“卡通”是啥“漫画卡通”又是啥[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07(05):42.
[8]黄义龙,徐力.新世纪百科字词通典全彩豪华少年版[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09.
[9]华梅.直面艺术[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04.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