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无效行为的探讨
2015-02-27刘明扬
刘明扬
(重庆市酉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无效行为的探讨
刘明扬
(重庆市酉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并不是说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而言,数学教学应该是富有趣味并且能够简易高效进行的。
数学教学;体现形式;有效性;具体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虽然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划分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教学问题,同时如何避免无效教学行为也成为目前教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基本内容。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1.课堂教学的一般表现形式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是对数学的简单数理概念的把握和基本运用,比如对加减乘除和简单方程式的了解和运用,对一些常见数学符号的掌握等都是该阶段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教师一般按照简单概念到复杂数学形式这样的逻辑去教授数学知识,但是由于该时期的数学知识相对特殊,教学的持续性和关联性可能会随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长度和内容的相对枯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成为必须重视的教学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是根据教材去制订教学计划,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目标产生偏差的情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课堂所讲的一些数学知识并不是完全可以接受理解,而且教学的内容并不与学生期待的相一致。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正好印证了该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实是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尽可能产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总结和授课方式,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影响,同时需要对其有比较准确的预判。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判断一堂数学课是否有效主要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去分析:首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即时检测,这也是许多教师所认可的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一般数学知识的常用方式;其次,教师去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从课堂上得到答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的专注度去初步判断学生对于该堂课程的喜爱程度,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也会得到教师的青睐,这种即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快速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在短短的一节课或者几天时间基本了解学生对于自己所讲解的数学知识的兴趣度,还可以让教师即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过程中无效行为的体现和避免方法
1.课堂教学无效性的体现形式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成效。而且,特定群体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决定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去甄别对待,比如某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算能力,但是学生本身对于方程式的基础内容不是很了解,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是无效的,因此判定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就是从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学生对其接受能力是否契合,如果说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的范围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很可能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无效性,进而影响教学的效率。
2.避免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具体手段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必须新颖并且符合特定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所体现出来的具体数学教学内容必须是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吻合,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主要是从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对方式中得到体现的;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对于自己知识体系的构建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接受新的知识时有一定的接受和分析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以此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总的来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无效性教学行为的分析也是为了保证正常有效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然后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确定课堂教学的无效性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分析总结能力,而对于学生而言,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为了避免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和教师的教学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能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对于教师而言对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前进行预判,这也是为了保证在遭遇这些情形时能够快速调整教学模式,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重新定位,因此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于一些无效的教学课堂需要有辩证思维,因为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其实都是难以轻松避免的。
[1]张卫星.小学数学教材灵活处理策略例谈[J].教育科学论坛,2011(04).
[2]李光树.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0(11).
[3]张楚廷.课程要“回归生活”吗:论课程与生活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