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015-02-27李新兰
李新兰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长山小学)
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李新兰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长山小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环节,也是体现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不断完善提问技巧,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才能使有效提问起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教学效率;思维活力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环节,也是体现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效的提问,只有有效的提问才可以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活力。那么,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我,发挥个性特长呢?
一、优化提问内容,启迪思维智慧
1.精心设计,注意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堂才是成功的、高效的。教师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而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2.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人的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有所创新。
3.循循善诱,注意层次性
《学记》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乃其久也,相说以解。”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不能空洞面广,要有层次梯度。问题难度要逐渐增大,不要开始就把学生问住、难住,要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因而,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让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完善提问技巧,开发思维潜力
1.提问要注意难度
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计问题,在不经意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层层深入,就如一篇课文《青蛙看海》,课文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小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终到达山顶看到大海的事,说明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顶点。事实也是如此,切合实际、难易适中的课堂提问,才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提问要注意广度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期待,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让人人都参与,个个都思考,这样就能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从而推动每个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3.提问要注意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提问更不应只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而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教师的质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问等等。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变换角度、变换形式地提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力。
三、把握提问时机,激发思维活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时机的重要性。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学生思维的“节骨眼”上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1.问在“文眼”处
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而全文”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往往也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在“节骨眼”处巧妙设计问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眼”,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抓住文眼“闹海”一词,层层设疑:哪吒为什么“闹海”?怎样“闹海”?“闹海”的结果怎样?这样以“闹海”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闹海”有了理解,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2.问在细节处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敏锐地关注细节,深入地挖掘它,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见精神,悉心地聆听,耐心地询问,真诚地唤醒,热情地点燃,就可以“润物细无声”。有时细节虽小,却不能小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章细节发问,可以使学生产生“惊奇”和“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体会文章的韵味。如,教学《诺贝尔》一课时,讲到“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这儿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盯”和三个“感叹号”细细品味,走入一定的语文情境,感悟文字和标点符号丰富的内涵,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问在耐人寻味处
课文中有许多句子的含义是很深的,常常隐含作者的写作意图,有许多句子很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乃至文章的主题,教师若能准确抓住这些词句,适当地进行整合,这样,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教学《莫高窟》一课时,讲到藏经洞,教师可以适时问道:“藏经洞面积不大,很不显眼,但曾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然而,这些文物今天到哪里去了呢?”此时,学生由于对课文的了解,马上会想到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这时,教师随即出示相关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文物资料,学生看了这些,顿时有了情感上的体会,于是“中国人的尊严”“中国的历史”……一起涌上了学生的心头,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因而,教师在这些耐人寻味的地方进行设问,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让学生对文句有了全面深入的体会。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充分说明提问的重要性。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教师只有具备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不断完善提问技巧,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才能使有效提问起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龙素玲.语文课堂提问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J].广西教育,2009.
·编辑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