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暗中的一团火:论抗战前贵阳的社会教育

2015-02-27戴朝荣陈佳

关键词:社教贵阳抗战

戴朝荣 陈佳

(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中学贵州贵阳550018)

黑暗中的一团火:论抗战前贵阳的社会教育

戴朝荣 陈佳

(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中学贵州贵阳550018)

抗战前的教育为抗战后教育的发展作了铺垫,夯实了社会教育的基础,从而使贵阳社教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青年接受革命思想的教育,激发越来越多的青年走向抗战的前线。在培养大量社教精英的同时,也促进了贵阳社会教育的发展,对今天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抗战前贵阳社教

引言

自1840年英军用船坚利炮攻破天朝大国的大门之后,便拼命掠夺中国的资源,夺取中国的市场,大量廉价的商品销往中国,抗战前的贵阳也不例外。

外国商品入侵市场的同时,文化产品也随之渗透而来。外国文化的入侵,打破了贵阳传统文化的单一性,在外国文化冲击的同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使民国政府认识到,“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分子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一些深知贵阳教育落后的知名人士投入到社教事业中来,从而使社教在清末有了一定的雏形,为今后社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曙光初照:民办学校举办社教的开始

民办教育开创了社教的先河。面对外国的文化侵略和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贵州提督学政严修感到国家的前途渺茫,忧虑贵阳的文化滞后,各种进步书籍严重缺乏,为了提高贵阳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于是在1895年,亲自设立了贵阳官书局,《数理精蕴》、《几何原理》等自然科学书籍和《时事新论》、《海国图志》、《适可斋纪行》等介绍西方政治历史的书得到了重新的翻印,他改革了学古书院,也就是贵阳的经世学堂。,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激发起层层的浪花,虽然不能兴起大浪,却预示着社教急风骤雨即将到来。

民办教育是贵阳人的清醒剂。维新变法失败后,贵筑人李端棻回到贵阳,并于1902年开始在经世学堂主讲,从而开创了贵阳官办学堂教学的始端,他不断宣传当时的进步思想和先进的文化,传播新的进步思想,为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官办的经世学堂,其影响毕竟有限。

二、理性光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参与办社教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社教发展的助推器,是传播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生力军。1904年,平刚、张忞、彭述文为了在贵阳开展革命活动,成立了贵阳科学会,科学会的宗旨是“一边修学一边革命”。科学会把真武庙作为校址,创办了寻常小学,后更名为乐群小学。他们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向广大学生和民众宣传孙中山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他们还利用《民报》,在各种节假日向广大的贵阳青年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利用星期日的学生集会,鼓动广大的贵阳青年起来革命,进而推翻满清王朝的腐败统治。

贵阳科学会的活动为贵阳社会教育增添了不少的活力。正如列宁所说:“在社会教育工作中,你们会得到劳动群众的配合,因为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使你们易于找到他们联系的方式”。[2]这种群众参与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为贵阳青年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教事业中提供了不错的机会,另一方面,为社教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星星点点的革命火种,点燃了社教的热情,鼓舞了民众的自信心,提高了民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三、热血怒涛:“五·四”运动激起的社教氛围

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激起办报的热情,也使更多的进步书籍进入到青年人的视线。“五·四”运动中,贵阳的广大青年学生做了不少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宣传工作,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在交通落后,消息闭塞的贵阳,广大民众能自觉地关心起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后,贵阳民众的思想觉悟发展迅速。

“五·四”运动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有三大载体:(1)是贵阳的各种学校。从1897年到1920年,贵阳共建了小学44所、中学22所、专科学校7所。(2)是传播媒体的各种报刊。例如:1907年周素园创办的《黔报》,也是贵州的第一张报纸,后来他参与编辑了《西南日报》,1909年创办的《贵州公报》,其中《黔铎报》、《铎报》、《少年贵州日报》、《平民日报》等报纸的影响较大。(3)是贵阳一些进步书店和学校各种图书室。年轻人的觉悟,使更多的热血男儿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中去,从而推动了社教的发展。

1926年,贵阳太平桥西面开张的振亚书铺,生意人张硕甫不断地给贵阳的一些进步青年购买《语丝》、《莽原》、《呐喊》、《彷徨》等进步书籍。1927年,贵阳达德的李小崧、刘映芳、赵希云三人共同开办的三友书店,有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布哈林的《唯物史观与社会学》、河上肇的《唯物史观的基础》、倍倍尔的《妇人与社会》、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等进步书籍出售。先进书刊、进步杂志的涌入,扩大了革命进步思想的广泛传播,这为后来中共地下党在贵阳领导工人运动、建立各种进步社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四、登高一呼:救亡图存带动了贵阳社教的发展

进步报刊的宣传,鼓舞了学生的斗志,唤起了贵阳的许多有识之士的广泛参与。1931年冬,省立女子中学、省立女子师范、达德学校女小部等女子小学的师生,成立了贵州妇女抗日救国团,并成立了理事会,《惊蛰》副刊在《新黔日报》上创办,出刊是每周一次,该刊为解决贵阳的广大青年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提出了许多解决的好办法。学生抗日救国团与妇女抗日救国会密切联系,并派代表到各地去串连,进而促进了抗日救亡思想的广泛传播。

从1933年秋到1935年春,谷友庄、黄大陆等人组织出版了名为《贵阳文艺》综合性刊物。该刊物在贵阳知识界的影响极大。正如周谷城先生所言:“被治阶级之教育,既无所谓形式,仅潜行乎实际生活之中,实无特别可供吾人叙述之处”。[3]上述进步期刊的宣传,激发了贵阳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进而使许多人参与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来。

结语

社教的一团火,点亮了大众心灵之灯,照亮了青年前进之方向。故言之,抗战前的社教为之后教育的发展作了铺垫,为今后贵阳的社教模式打下了基础。

中国政府在财政相当困难之下,仍然将巨款投向了教育。同时,加快了贵阳教育发展的步伐,使贵阳这个不为人知的不毛之地,一下子被国人所关注,也为世人所注目,成为了抗战中的大后方,社会教育的聚散地,为贵阳的社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教育.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P170。

[2].列宁·在各省国民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M],《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35卷P450-452。

[3].周谷城·周谷城教育文集[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P225-226

戴朝荣,男,贵州贵阳人,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近代史、现代史。

猜你喜欢

社教贵阳抗战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找朋友
贵阳分店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的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