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及其启示
2015-02-27宋斌
宋斌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六安237009)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及其启示
宋斌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六安237009)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法律思想的规则,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法治的法律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发育和成熟。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启示
1978年改革开放迄今已经走过36个年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逐步完善,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亟待改革和完善的地方。目前我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经济转轨不断加快、利益调整难度加大、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一、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形成
其思想经历了思想形成、思想发展和思想成熟三个阶段。
1. 形成阶段;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形成于文革结束到党的十二大这一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邓小平复出,他提出要进行拨乱反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法治等多方面建设,主张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民主法治”。
2. 发展阶段;1986年,邓小平又提出了“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治”的著名论断,他将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将民主法治建设地位上升到经济建设同等高度。同时提出要运用民主法治制度来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阶段,邓小平同志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民主法治思想。
3. 成熟阶段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成熟于党的十三大至南方谈话这一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概括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方针,指出在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民主和专政都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强调要“一手抓经济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治建设”。
二、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内涵
根据我国新时期具体实践特征,创造性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思想。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主要观点有:
1.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重要性
1.1 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同等重要。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没有法治不行”,同时还指出民主与法治建设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
1.2 民主法治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要继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许有任何动摇。”
2.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功用
2.1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的闭幕礼从以前的党特色在改变当代政治统治方式,依法执政的管理方式,提出并分析了法制对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与等等之间的关系。
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同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这是现在和今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处理的新课程”。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的决议》中,邓小平指出:“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国家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成为维护人民权利,保障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制裁犯罪行为,打击阶级敌人破坏的强大武器。”
2.3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目标
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总方向和长远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现依法治国。这个方向和目标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扭转一定时期忽视民主法治建设的倾向而逐步确立起来的。邓小平在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时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切合实际认真地解决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党领导人民通过权力与立法机构实施依法治国,巩固和完善基本民主政治制度,并使之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此思想的指导引领下,党的十五着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这一方向与目标。
2.4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途径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当然,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但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可以借鉴和吸取它们在具体方面的一些积极因素和成功经验,有些东西,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三、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启示
民主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有效机制,已经成为人类普遍认同观念。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对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启示。
启示一:创新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理论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列宁继承了其思想,并结合苏联的实际情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形成了关于民主法治本质、经济建设与民主法治的关系等一系列民主法治思想。它把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启示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必须抓好民主法治建设,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民主法治。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出台了一些法律制度,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没有将法律制度的有效作用发挥最大化。在领导方式上,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权力体制过度集中;在执政方式上,我们往往过多的强调政策、路线,而没有把它上升到宪法和法律的层面。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样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利于我国的长期发展,不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启示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这些必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建成。
启示四:坚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的中国特色之路
浓郁的中国特色,邓小平开辟的道路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了法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路。它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动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一,促进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形成。当前中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民主法治建设仍然是关键之一,在这过程中,正确的方向极为重要。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讲社会主义的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的法治。”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既要善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过程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一系列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理论基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民主法治保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形成的一整套思想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前进。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