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分析
2015-02-27饶钰
饶钰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长官镇中心校安徽阜阳236400)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分析
饶钰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长官镇中心校安徽阜阳236400)
现在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阶段,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重知轻情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本文对情感教育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分析了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把情感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培
养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情感教育并不是忽略理性,不是忽略客观规律的教育。理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人类提供行为实践的准则,规范人类的行为,使个体形成正确和善良的行为;其二,理性使人力求避免出现暴力和冲突,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理性教育就是要激发和培养人类内在的“善”的品质,追求和向往整个社会的和谐。情感教育不回避科学的理性教育,它主张科学的人文性,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情感教育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和自由,有可能导致学生进入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和缺乏信任,把自然看做服务于人类的工具,对世界的认识也就日趋功利化和物欲化,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而理性教育有助于实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1. 情感教育是有利于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导致语文沦为考试的工具,没有注意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时间最长、课时最多的主课之一,作为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改革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应对语文的思想教育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教学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确定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要建设开放而又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以往课程标准过分强调思想性和文学性不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转变,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同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更加紧密。此外,新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激励等多种功能,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加强形成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等。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蕴含在文中的情感,产生独特的体验,深化学习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说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2. 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初中阶段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逐渐走向成熟,情绪体验更加丰富,自尊、自豪、自卑等各种情绪都迅速发展,这一阶段他们的感情的特点包括:
第一,容易激动,情绪波动较大。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情感更加丰富,此时他们兴奋性高,容易激动,情绪变化很快,波动较大,一个较小的剌激就可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应,甚至是出现冲动的行为,导致校园暴力屡屡发生。同时初中生的情绪波动很快,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交替出现。造成初中生情绪波动的原因主要有好胜心理和自我控制力较弱等。
第二,消极情感大量出现。初中生的消极情感主要包括自卑、烦恼、孤独、压抑等。初中生的生理变化会对心理活动造成冲击,他们在如何与父母和同学相处、如何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烦恼。而此时他们又希望能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对别人的看法十分敏感,所以烦恼会更多。初中生已经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使得他们在烦恼时无法向父母和教师倾诉,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
第三,道德感和理智感发展不平衡。初中生的道德感和理智感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道德感的发展落后于理智感,这造成学生有时会作出对自己有利而违背道德的事情。
总之,学生在初中阶段时容易感觉到迷茫,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来自家长、自身和社会的压力会使这些问题更加严重,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说明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语文课程特殊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情感教育的最有载体,能在解决学生情感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3. 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根据美国学者对1000名科学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调查对象都认为非认知因素对自己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尤为明显。由于初中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稳定,容易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因而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难度很大。传统的语文教学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填鸭式的教育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效果比较差。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或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努力挖掘文章中包含的兴趣因素,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转化为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社会现实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辩论会、讨论会等活动既能满足初中生求知和欲望和好胜的心理,又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对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情感教育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需要。
三、结束语
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格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初中语文教学重知轻情的现状和初中生情感丰富的特点都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只有将认知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余宇娟.《中学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2006年.
[2]张孔义.《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探微》.[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