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5-02-27曲东纪
曲东纪
(黑龙江省密山市农垦牡丹江管理局高级中学黑龙江密山158308)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
曲东纪
(黑龙江省密山市农垦牡丹江管理局高级中学黑龙江密山158308)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人心的时代,人们对教育的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下,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它促使我们去思考:课改中的新与旧的继承与发扬,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定位,兴趣与内容的表里相依,课堂环节与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做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总结。
中国的传统教育从孔子时代,二千多年来,不断发展变化,已经相当完善成熟,精华部分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相关教育名言广为传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思而后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至今被奉为圭臬,我们说到孔子,更多的是恭敬和崇拜,教书育人成为永恒不变的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有些教育理念落后了,这就要我们回过头来,从传统教育中汲取养分;或者抬头望远,赋予教育新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进行的课改更多的是将前人的教育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合理地发扬光大,并纠正现在教学中的某些不足与失误,是先继承后创新,但现在有些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将两者完全对立割裂,这完全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扭曲与误解。
一、新课程改革中前置学习的必要
我校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变革就是“先学后教”,“先学”就是新课程改革“1+3”模式中的“1”。具体做法是:课前先让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课上师生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做准备。课前导学主要是辅导部分学不明白,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的学生。过去知识由教师课堂上“灌”给学生的,现在课前要由学生主动地去学知识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能力的培养,自学习惯的养成。有人会说,课前教师的导学教什么?是不是还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当然不是,是教方法,理思路,悟规律。老师第一遍辅导学科小组长,小组长再辅导本组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允许直接讲授答案,着重点是在思路方法的辅导上。知识差异性的传承,时间认知性的延迟,将学习过程拉长,给学生接受、领悟、沉淀的过程,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传统教学是学生被动地去学,现在要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其实就是传统教学中的预习环节的拓展和深化。
二、讲讲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化定位的问题
抱着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师,总嫌课堂学生活动多,声音大,说新课程改革就是形式主义,老师都不容易讲明白的东西,让学生怎么能讲明白?由学生来讲授,一节课内容要少得多,上课似乎只有由老师不停地讲,那才叫课堂大容量,课堂高效率。这是对学习过程的轻视,是忙于完成学习结果的急躁心理。他认为一切由教师来包办,才既快捷又高效,却全然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对学生主动思维的压制。这些坚持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恰恰违反了循序渐进、差异性的原则。那些听不懂的跟不上的学生,就只有干着急,即便有些学生听懂了,那也只是教师灌进去的,他没有发现,没有深入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师即便讲再多的东西,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牵着鼻子跑,没有了独立思考,何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没有了学习兴趣的激发,何来高效务实的课堂?
三、新课程改革模式中课堂环节的固定与变化
我们课改中的课堂学习一般分为“研讨”、“展示”、“检测”等环节,这就是“1+3”中的“3”。但随着模式的熟悉与固化,新的学情、新的变化也应该随之而来。就研讨环节而言,如果导学案学生完成较好,那就可以缩短课堂研讨时间,进行小研讨。如果导学案学生完成得不太好,则可以打破小组界限,进行大研讨。就课堂展示而言,如果导学案偏难,课堂展示可以采用小组平行展示,交叉质疑。如果导学案偏易,就可以组间互展互评式。如果导学案学生完成得很好,甚至可以课堂导学案重组,归纳整合提升等等。课堂的出现的随机性催成固定的模式的新变化,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更好。再比如,新课程改革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把舞台交给学生,课堂上要少讲,但并不意味一切都交给学生。重点、难点、易混点,教师要发挥关键的作用,穿针引线,要拔高,要拓展,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境界,要总结方法和规律,在学生课堂展示没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帮一把、推一把,让学生走的更稳更快。教学方式与学情达到了统一,在最恰当的时候,做最恰当的事情,就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四、结束语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检测评价,一般的人认为检测就是结果的测定,就是出几道题,把当堂课的内容巩固提升一下,动动嘴的可以设几道抢答题,动动笔的可以再写写练练。可我认为,检测应该贯穿上课的始终,不但要检测学习结果,还要检测学习过程、学习状态。有人会说,没有好学习结果,怎么能体现他好的学习状态?我说这可不能呆板僵化地看待,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学生A、B、C分层教学,一个C层的学生即便他知识检测的结果并不好,但只要他的学习过程认真努力,老师们也要及时鼓励甚至加分,从这点上说,学生的表现不仅仅是学习,也是课堂守纪、协作、参与等等,这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也更体现了赏识教育的优势。老师要有评价的标准,但学生更了解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每一个学生总有一个特长得到肯定,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喜悦,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极大的激发,它不是个别优秀学生展示的窗口,它是全体学生身心愉悦奋力争先的舞台。
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触动却是深远的,从过去对旧方式的否定,对新方式的极力模仿,然后推陈出新,到现在又回过头来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融入新课程改革中。新瓶旧酒,合的是鸡尾酒,这不是大杂烩,这是新与旧的有机结合。时代的大潮总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教育到底为了什么?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是未来健康人格的塑造。课堂不仅仅是你教师的舞台,更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定了教育一定朝着民主、开放、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是责任、无私与远见,在最接近教育本质的学习中,学生是最愉悦,也是最富有激情的,因为他们从中尝到了拼搏的喜悦,看到了个性发展得到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