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性新闻的现场解说技巧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4期

王 萍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灾难性新闻的现场解说技巧

王 萍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摘 要: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灾难性新闻现场解说时,其解说技巧存在口语表达用词和肢体语言表现不当以及在解说过程中情感流露不适宜等问题,影响了灾难性新闻的传播效果。为了弥补这些不足,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对灾难性新闻进行现场解说,使其取得更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现场解说;解说技巧

灾难性新闻是新闻报道中一个特别群体,除具备日常新闻的真实性、重要性、新鲜性、时效性等特点,还有着不同于一般新闻的特征:不确定性、突发性、过程性、影响性、互动性、负面性等。因此需要记者掌握一定的解说技巧,通过准确适当的现场解说,帮助观众了解事实真相,减少谣言的传播,对受害者进行精神上的抚慰,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1 灾难性新闻中解说技巧的重要性

1.1 注重解说技巧的原因

灾难性事件是突然发生,不可预知的,因此它获得的关注度会大大提高,对社会也会造成更大的影响。所以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现场解说人员解说时一定要把握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保持信息的一致性。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们心理上的恐慌、担心,减轻他们焦虑不安的情绪。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现场解说时,更加注重解说的技巧性,通过语言的魅力,对受害者进行精神上的抚慰,营造防灾救灾的社会氛围。

1.2 正确引导舆论

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受众在被动接受的同时,由于谣言、片面的信息传播等而产生恐慌心理,给社会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要及时的告知受众哪些范围受到了灾害,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此次灾害,以及一些灾害预测的专家们提出了哪些合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方面。民众半知不知才是最危险的。新闻工作者的快速反应,有效合理的组织新闻,解说技能的正确使用,并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受众了解这场灾难的程度和变化趋势,一来可以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二来也有助于受灾群众消除恐慌,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1.3 体现人文关怀

由于灾难性事件都是突发性事件,极易让受灾的群众产生心理上的创伤,灾难性新闻现场解说时体现人文主义关怀能让灾民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另外,全面的事件剖析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缓和社会矛盾,同时在新闻解说中适当地融入一些现场解说技巧,让受众以平静的感受接受事实,可以有效地宣传人文主义关怀和党的方针政策,从而体现党和国家对受灾人民的关心。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灵活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适当地结合一些现场解说技巧,从而达到这样的目的。

2 灾难性新闻现场解说技巧不当的表现

对灾难性新闻进行现场解说时,新闻工作者或多或少因为客观坏境和自身主观因素影响,在现场解说过程中一些解说技巧的表达运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口语表达用词不当

新闻工作者在面对心情沉重、遭受灾害的灾区人民时,尤其要注意形体语言,特别是言辞表达的恰当得体。一句不合适的话,不仅对灾民的心灵造成伤害,还会引发受众强烈的不满,也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2007年7月10日,海霞在主持关于淮河洪涝灾害的现场直播节目时,脸上从头到尾都有职业性的微笑,而且面露微笑略显激动地连线王家坝的现场记者,轻微兴奋地问:“我看到许多围着大坝的人群,脸上都带有过年的心情,是这样的吗?”这段言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人们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一言失当,引起如此强烈的轩然大波。

这不仅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质量,还损害了记者本身甚至是媒体的形象。总之,新闻工作者现场解说时口语表达的能力还是有待提升。

2.2 肢体语言表现不当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肢体语言不但可以单独使用,甚至可以表达出自然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直接代替自然有声语言。

有时在现场采访中,出境记者作为代言人,不仅要注重语言上的沟通,非语言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在对灾难性新闻现场解说时,如果肢体语言表现不当,有时就会传达出错误的信号,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损害自己甚至媒体的形象。再以上述“微笑门”事件为例,海霞主持的直播节目是在淮河洪涝灾害的现场中,海霞从头至尾的笑容,很明显地能看出在这个场合中是不合理的肢体语言。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样的举措是敬业的表现,可是从观众的角度

来看,她这一举措带有冷漠的色彩,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在面对灾难性事件的时候,展现出这样的表情,或多或少是不合理的,因此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情感表现不当

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情感就是新闻的催化剂。新闻情感就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播报采访新闻时受到新闻事实的刺激而在新闻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反应。电视新闻中良好的情感表达可以将人类高尚的精神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受众,使精神得到发扬,使受众得到启迪。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之时,日本朝日电视台出镜记者渡边宜嗣在摄像机展现狼藉的废墟时,他噙泪说道:“这一片废墟从我的嘴里可以脱口而出,但是,就是这片废墟,是一个家庭辛辛苦苦用贷款买回来的,是‘MY HOME’,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写满了家人的回忆,可是如今就在这下面埋着他们的亲人,一想到这,这片废墟就不再是凌乱的碎石头,而是装满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东京正常的生活工作环境赶到这另外一个世界进行报道,我的内心不断受到冲击。”通过这段解说,虽然能感受到这名记者对这次灾难的深深同情,但同时,报道中他很明显地过度渲染了自己的情感,忽视了观众急需知道的灾难的具体信息,空有情感而无理性,可能会耽误观众了解灾情。

要考虑到被采访人的心理因素,所以新闻情感的表达也不要过度。而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灾难性新闻的时候,树立不好自己的位置,把握不了自己的情感,往往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3 如何做好灾难性新闻的现场解说

3.1 用心锤炼语言

新闻工作者对灾难性新闻进行现场解说时,一定要用心锤炼语言,传递真实情感,才能让观众感到你与他们同在。

第一,坚持真实的原则。建立在信息真实基础之上的口语表达,假如违背了真实的基础,华丽的措辞,不切实际的说法,反而可能失去说服力,没有了根基,失去了依靠。第二,坚持准确的原则。所谓准确就是对的,对就是用真实的描述不加雕琢的来叙说客观事物,表述心理活动。第三,坚持密集的原则。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给广大群众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就是信息密集的解读。第四,坚持迅捷的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持续走高,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信息传播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信息传播的竞争尤为残酷。受众都是新闻的实际参与者和制造者,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同时要有主动性、时机性,也要有权威性,要在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的价值并且要有理有据地传播新闻。在坚持以上四点原则的同时,新闻工作者对灾难性事件进行现场解说时,想要做到用心锤炼语言,也要恰当合理的运用“三性”“三感”。

3.2 增强“非语言”表达意识

语言传播是出镜记者现场解说的基础,但只是在现场喋喋不休会减少解说的现场感,不能展现现场解说的魅力。而非语言符号,比如体态语、表情、声音高低等与有声语言的有力结合双管齐下,更加全面、细致、真实地表现出境记者的心理和情感。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R.Rose 1986)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它可以在现场环境中更加直接地产生观众能够迅速理解的微妙意义。

在某次地震报道中,出境记者一边走路一边说话的现场解说,其中有一段很长时间一直都没有说话,但观众通过记者不停地赶路,话筒传来急促的喘气声以及画面中记者焦虑关切的眼神,就能感受到现场的紧迫感、灾情的严重性和新闻工作者对灾区流露的关心之情,而这种由观众自己感受来的情感也显得更加真实。所以说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现场解说时要学会运用非语言符号,增强非语言符号的表达意识,在现场解说时,用动态的解说展示自己在现场的所见所闻,让镜头将自己对现场的反应,更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3.3 保持情感与理性的平衡

新闻工作者对灾难性事件进行现场解说,必须深入到新闻一线。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新闻工作者进入新闻事件的环境中时,很自然地会被感染,被感动。此刻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现场解说时就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当中,去诠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将自己的情感与现场解说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一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现场解说。

动人心者,莫过乎情。汶川地震时,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在现场解说救援队正在废墟中抢救一名孕妇,当得知这名孕妇得救后,张泉灵激动兴奋地大喊:“她被救出来了!”记者此时不再是一个旁观者和冷漠的记录者,而是亲身经历事件的有情感的人。传统观念认为,记者或主持人情感介入会破坏新闻的真实性,但此次报道告诉大家,事情并非如此绝对。作为体验事件、感受事件的一个中介体,记者的真情流露让受众不但从理性角度理解事件,更能从感性层面用心去体会事件。这也正是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才能做到更好的现场解说。

灾难性新闻的发生,是具有突发特殊性的,因此现场解说相对来说是非常复杂的。新闻工作者应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对灾难性新闻进行现场解说时,要注重技巧的运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即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还要长期的积累、学习、吸收,不断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现场解说,朝着优秀新闻人这个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韦蝶青.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职业秘书非语言传播[J].秘书之友,2008,(5).

[3]姚喜双.播音学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5]徐恒.播音发声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萍(1993-),女,安徽芜湖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