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码“大电影”

2015-02-27路明涛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4期
关键词:跨界

路明涛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解码“大电影”

路明涛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摘 要:电视热播综艺节目跨界发展,从电视荧屏走上电影银幕,以“大电影”的形式继续狂刷存在感。“大电影”的产业形态不是综艺节目的专属,电视剧、动漫等多领域均有涉足,而当下,市场对之趋之若鹜自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暴露出的问题更需要冷静思考。本文将大电影置于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构建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对其内涵和外延、热映的基本规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提升品质、谋求长线发展提出了思路。

关键词:大电影;跨界;综艺大电影

2014年以来,脱胎于电视综艺栏目的大电影相继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从《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屡屡刷新票房,到《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爸爸去哪儿大电影2》、《爸爸的假期》等多部综艺大电影的轮番登场,大电影这种并不算新鲜的产业形态似乎一夜之间找到了感觉,以一种蓬勃之势、傲人之姿相当硬朗地存在于中国电视的版图上。其实,电视综艺栏目将触角延伸到电影领域的现象在国内存在已久,但长期以来,限于市场表现的不稳定并未成为风气。而拍摄大电影也并非综艺节目的专利,动漫、电视剧集等领域也早已开了先河。

那么,由《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票房井喷引发的大电影热潮能持续多久?这种热度伴随着哪些需要冷思考的问题?大电影的产业形态给电视人又带来哪些思考?本文试图为这些问题找到解答的线索。

1 厘清概念,认识大电影。

大电影,通俗地讲就是将原本在电视上播出的内容(同时也包括连载漫画、网络视频等其他传播介质传播的内容)通过电影手段的加工处理,或照样临摹,或依托原有设定另起炉灶,最终在大银幕上予以呈现。大电影的说法,基本等同于日本的“剧场版”,在日语中,剧场就是电影院的意思。其不同在于,日本的剧场版基本上是动漫剧集电影版的专属,而中国的大电影却外延丰富得多。

近年来,大电影频繁出现于国内院线,其依托的母体内容也相当丰富。根据母体内容的不同,结合国外与此相关的实践,试将大电影分类如下。

1.1 动漫大电影

这是最接近大电影本义的一种类型,日本在动漫大电影方面的实践由来已久,观众熟知的《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龙珠》《海贼王》《犬夜叉》等动漫剧集各自都有数部剧场版问世,很多还形成了一年一部的固定频率。放眼国内,动漫大电影的发展也渐成风气,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电影系列,自2009年起,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已累计推出7部大电影。此外,《熊出没》《赛尔号》等多部动漫也纷纷推出大电影,抢占市场。

1.2 真人剧集大电影

动漫大电影的成功也启发了电视剧创作者,大电影的形式正日渐广泛地被运用在电视剧上,即真人剧集大电影。在日本,真人剧集大电影的历史虽不及动漫大电影,但同样普遍。热播日剧《神探伽里略》、《诈欺游戏》、《极道鲜师》等,均有电影版问世,有不少剧集大电影也逐渐呈现出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在国内,真人剧集大电影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基本都取材自当下热播或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如《将爱》《奋斗》《北京爱情故事》《何以笙箫默》《冲上云霄》(中国香港)《痞子英雄》(中国台湾)等。甚至,国内的真人剧集大电影还不时从引进剧里找题材,如根据韩剧《对不起,我爱你》改编拍摄的同名影片等。

1.3 综艺大电影

综艺大电影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由《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票房奇迹引发,迅速成为潮流。其实,综艺大电影的形式在国外虽不多见,但并非没有。如根据美国MTV频道一档荒诞的恶搞节目制作而成的电影《蠢蛋搞怪秀》,从2002年至今,正片连带花絮已经出了8部。在国内,综艺大电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将综艺节目平移到电影银幕,基本保留节目的原貌,《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和《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属于此类;另一种类型是依托综艺节目的基本要素,如选手、主持人等,重新架构一出与节目风格、类型相一致的故事,如《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快乐大本营》5位主持人联袂主演的《快乐到家》等。

1.4 网络大电影

随着网络视频和网络自制节目的兴起,由此衍生的网络大电影也开始试水市场。2015年贺岁档上映的《十万个冷笑话》,即脱胎于此前在网络上传播甚广的同名动画剧集;近日宣布制作大电影的《万万没想到》,脱胎于优酷网的知名网剧。

1.5 其他类型

大电影因为母体内容积累的良好口碑在先,因而不啻为一种前景广阔的盈

利模式,除了上述相对主流的大电影类型,不少领域也纷纷投身大电影制作。如2014年在北美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乐高大电影》,即脱胎于一款风靡世界的积木玩具;目前正在拍摄的《魔兽世界》,源于同名网络游戏,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大电影的范畴。

2 探解规律,解码大电影。

大电影的盛行归根结底是当下互联和跨界思维的产物,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股热潮还将持续。这不仅得益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吞吐量,更是因为各介质生产的内容都需要更多的出口,以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那么,目前充斥电影市场的大电影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2.1 热播是制作大电影的先决条件

综观银幕上的各类大电影,不管是综艺节目、电视剧,还是动漫、网络剧,其母体内容在原先的播出平台都有着热播的背景,观众基础良好。这成为大电影容易受青睐、捞票房的前提,换句话说,大电影有着优秀的先天基因,从机会成本上考量,大电影比原创电影更容易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近两年火爆银幕的综艺大电影,都依托于收视表现出色、市场反响热烈的现象级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都在播出季期间吸睛无数,线上线下关注度、话题热度等指标均远超同期其他节目。

2.2 成本投入较低,制作周期较短

据相关报道,《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拍摄时间5天,预算成本5000万;《奔跑吧!兄弟大电影》拍摄时间5天,制作成本2000万。与此两部大电影6.99亿、4.29亿的票房产出相比,成本投入可谓低廉。成本低、周期短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综艺大电影方面,这与参演电影的演员多来自栏目的嘉宾或选手、影片的框架与节目本身重合度较高、影片制作多由栏目组人员完成等先天条件密不可分。

2.3 口碑换票房,母体内容贡献大

大电影在院线市场的优异表现,显示出强大的吸金能力,暂且不论大电影本身的品质优劣,这种商业上的成功仍然得益于母体内容本身积累的良好口碑。电影《将爱》与其母体——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虽然年代相距较远,但影片保留了主线人物的关系设定,沿用了电视剧的演员,多次以闪回的形式出现电视剧中的片段,还创意性地对主人公10年后的生活进行了三种不同状态的想象。观众仿佛被影片唤起了当年看剧的回忆,又跟随导演对故事主人公的命运周转、感情走向进行了长时期的关注。即便并不是对电视剧的原样浓缩,但这样的延展还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共鸣,母体内容留下的良好印象为电影版加分不少。

实际上,母体为剧集的大电影因为剧集内容本身的庞大体量,人物众多,线索冗杂,电影版很难在剧情上对剧集进行简单的复制,这反倒成为对电影版制作者的创意考验。在日本以年为周期推出的动漫或剧集大电影,基本都是在原有人物框架内的全新故事,对剧情冲突、叙事线索、剪辑手段、影像表现等方面做了电影化的设定。另外,续写故事近年来也渐成为日本剧集大电影的惯用手法,《花样男子》《交响情人梦》等日剧都以“最终章”的形式推出了电影版。不论电影版是以何种面貌出现,其在电影市场创造的票房佳绩,都与母体内容本身密切相关。

2.4 从母体平台到院线的时间间隔日益缩短

大电影与母体内容的密切,促使其推出的时机要与母体播出的时间相互关联,保持母体内容的新鲜感和热度,趁热打铁是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抛却周期性推出大电影的情况暂且不谈,国内各种介质在实现母体内容大电影化上的时间间隔正日益缩短,甚至,制作大电影已经成为诸多内容机构在节目播出伊始即列上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热播于1998年,电影《将爱》上映于2011年,间隔13年;电视剧《奋斗》热播于2007年,电影《奋斗》上映于2011年,间隔4年;第一季《中国好声音》2012年第三季度播出,《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上映于2013年12月,间隔1年多;第一季《爸爸去哪儿》2013年第四季度播出,《爸爸去哪儿大电影》2014年1月31日(农历大年初一)上映,间隔1个多月;第一季《奔跑吧!兄弟》2014年第四季度播出,《奔跑吧!兄弟大电影》2015 年1月30日上映,距离第一季节目完结仅一周时间……越来越短的时间间隔,一方面说明播出机构和制作者产业意识的觉醒,打造一条形态完备的产业链已成为业内共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电影热正在当下的电视圈以及诸多领域持续发酵,跨界思维已经深入人心。

3 去热寻真,冷观大电影。

虽然大电影的浪潮已势不可挡,但从上映期间各方褒贬不一的评价,也可窥见大电影热本身存在的诸多争议,即便作为刚性指标的票房数字全线飘红,也难掩大电影在制作标准、剧情设定、技术指标等诸多方面的捉襟见肘。这些先天不足集中体现在正风头无两的综艺大电影上。

3.1 母体内容平移,新鲜感欠奉。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上映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因为观众发现,这只是在大银幕上看了一期综艺节目,除了播出介质的不同,其他没什么两样。虽然制作方宣称,邀请了电影界人士对作为影片出现的《爸爸去哪儿》做了诸多改进,诸如规避摄像机、工作人员入镜之类的穿帮镜头,减少手持跟拍造成的晃动,剪辑上引入了蒙太奇的手段,但这些都无法改变大电影对综艺节目内容平移的现实,在新鲜感上打了折扣。这种做法招致了非议,却也没能阻挡综艺大电影“坚定”的脚步,《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爸爸去哪儿大电影2》仍然继续着这种路子。

3.2 电影指标不达标,诚意缺乏。

在极短的时间内拍摄,花费不多的成本投入,把综艺节目平移进电影院播出,这让习惯了大银幕电影看故事、看场面、看特效、享受视听的观众感觉不适。拍摄制作过程的简易,即使被冠上了“以小搏大”的美名,但当我们细细地审视

这以电影之名行使的行为时,却能找出大量缺少诚意的未达到电影指标的种种不足。缺失完整的剧情,以故事取胜的电影首要指标在这里难觅踪影;剧情的缺失造成的后果是,真正能推动情节发展的剧情冲突、叙事线索在这里也“隐身”了;制作上,不时出现的字幕也是完全电视化的手法;拍摄方面,电视与电影所执行的画幅比例也不尽相同。

当然,还有一类依托综艺节目的元素重新结构剧情的综艺大电影,这类大电影虽自称有料,但其故事的简单、表演的生硬、拍摄的随意和业余,仍不足以使其成为一部真正的具有口碑的电影,“粉丝电影”这个称谓显然更适合。

3.3 手法千篇一律,品牌消耗大

如上文所述,综艺大电影的制作手法与节目季播时并无实质性的区别,最大的不同是播出介质。这种现实存在使得综艺大电影难以形成有口皆碑的品牌,与母体节目无法达成真正有意义的呼应,对母体节目已然具备的口碑传播能力不相适应,甚至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耗。长此下去,难以形成良性的长远谋划,终被市场所弃。这种消耗,与当下中国电视不断加速的“换季”和“迭代”情况类似,同时,中国电视模仿、跟风的痼疾也在侵蚀着大电影的市场,先行者的成功吸引了大批跟风者尾随而来,使得这种新鲜事物迅速老化,盛极而衰。

3.4 影片定位模糊,类型难划定。

综艺节目平移进电影的范畴,拍起来容易,要从电影已有的分类里找一种适合的类型为其定位却不太容易。这类综艺大电影归根结底是一期真人秀电视节目,其所包含的元素与电影有着显著的区别。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发行备案中,《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显示为“纪录片”,其后的同类综艺大电影也印上了纪录电影的标签。因节目包含纪实性的特点,大概也只有“纪录片”还稍稍能为其找到个位置了。

4 乘势而上,升级大电影。

大电影涵盖的行业很广,在有剧集(动漫、真人、游戏等)播出的情况下,适时推出有剧情、有结构、有叙事的大电影并非难事,难就难在如何让一档热播的电视节目体面而风光地登上大银幕。

综艺大电影的出现,是跨界思维催生的,虽然来自各方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但其带动的电视产业链的延伸、电视人跨界互联思维的扩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如何在已有的良好开端和蓬勃势头的前提下,提升大电影的品质和水准,当是电视人亟需思考的问题。

4.1 借力打力,先期导入,力保达标

电视与电影有各自的规律,在电视人独力无法达到电影制作的要求时,有必要引进电影专业团队,且有必要在节目拍摄播出期间即先期引进,使其能够对节目本身含有的元素、流程、套路等有足够的认知,再进行电影化的改编再造,以电影的标准对接下来大电影的拍摄制作进行把关。当然,在一档节目上档播出之前,电视机构和制作人员要对该节目是否制作大电影进行预判,对节目的收视前景和市场反应要心中有数。

电视人需要纠正一个脑子过热的想法,节目热播与大电影热映不存在必然联系,试图借节目的人气、以快餐式的幼稚内容到电影市场迅速捞一把,过重的投机心理势必带来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着综艺节目本身已经累积的人气和口碑,对节目的长线发展极为不利。

4.2 长线投入,允许试错,打造品牌

从动漫、真人剧集等类型的大电影实践中可以发现,以电影化的标杆打造出的大电影也并不一定能马上被市场接纳和认可,观众对某类题材影片的认知需要时间。这就要求大电影的制作者有足够的耐心,要适应电影市场的规律,还要适应电影观众的欣赏口味。打造连续性、周期性的品牌大电影,培养自己的观众群体,形成良好的约会意识和良性的互动生态。进一步讲,大电影自身也完全可以形成较为独立的品牌,即便依托的综艺电视节目被撤档后,仍然能在电影的规则内继续存在。这种情况下,大电影就可以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成熟的叙事风格,有属于自己的发行体系和盈利模式,继续为作为出品方的电视机构贡献票房产出。

4.3 资源引进,反向输入,双向互动

动漫、综艺、电视剧等电视节目纷纷试水大银幕,其本质是因为节目热播,观众群体庞大,有在电影市场分一杯羹的潜力。将此链条逆向打通,不仅仅是由电视向电影输出,电视机构同样可以将热映的电影进行电视化的改编,实现电影向电视的反向输入。在日本,将热映的电影改编成电视剧在电视平台播出已经较为普遍,如创下高票房的电影《恋空》就曾被改编成电视剧。这种反向输入的情况在国内也出现过,如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经典红色影片《小兵张嘎》、高票房影片《神话》《唐山大地震》等都曾被翻拍成电视剧。比较特别的一个案例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私人订制》在票房成功后,被北京卫视改造成了一档同名电视真人秀栏目,冯小刚本人还担任了节目的“梦想订制大师”。可见,电视与电影的双向互动不仅可行,而且大有可为。

4.4 思路升级,拓展领域,全面开花

当今时代,跨界无处不在,跨界产生价值,跨界引领创新,跨界创造财富,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正蓬勃兴起的大电影现象同样源于跨界思维的推动,电视机构这种思维的触角同样也必须再延伸到更加广阔的领域,才能使得身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新媒体的冲击面前再勃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杨慧.剧场版——当代日本电影与电视互融的一种生存方式[J].电视研究,2011,(01):72-74.

[2]陈陶然.《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成功因素[J].视听,2014,(03):43-44.

[3]王腾飞,刘怡君.电视到电影的跨界思考——以《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4,(15):117-118.

猜你喜欢

跨界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动物“跨界”建筑业
流翔高钙助农致富 跨界经营也精彩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科学家也玩“跨界”
跨界融合塑造共赢新生态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玫琳凯 跨界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