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新闻观探析

2015-02-27刘馨玫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4期
关键词:梁启超

刘馨玫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梁启超新闻观探析

刘馨玫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梁启超的新闻观与其政治思想紧密相联。他提出的自治、民权等思想,对现代政治体制的影响深远。他强调办报为国事、通上下、通内外等,也对现代新闻人追寻新闻理想做出了指点。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观;政治观

梁启超可称为近代新闻思想之巨擘,承前人之精粹,开后世之通途,在新闻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开眼看世界,也是著名的报人。

1 梁启超的新闻观的政治视野

他坚守改良之道,支持维新以变求达,对民主和自由的见解更是一代人思想启蒙的重要来源。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少年强,则国强”的呼吁和慨叹成为后代引经据典的重要来源。梁启超深知当时的中国千秋万代的基业早已不复,命运已不再眷顾愚昧的国人和国人手中垂垂澌灭的中华根基,中国之国尚且少年国。“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中国之国有土地,有人民,人民居于土地之上却并非自己制定法律管理土地和人民,其主为上何来自守!“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然则中国之国,有主权,权归上;有服从,民众服。

梁启超广为流传的几篇政治文章,诸如《变法通义》《致康有为书》等,更体现了他在自由和平等中更重视对自由的探讨和见解。他认为自由和强权是相伴的,只有强权才能保证自由,“欲自由其一身,不可不先强其身,欲自由其一国,不可不先强其国。”强权构成了自由的来源,但是这自由的竞争恰恰激励着社会弱者。“多数之弱者能善行其争,则少数之强者自不得不让。”同时,他认为自治的实现可以带来自由的广布,因为只有自治、完备的社会体系的建立健全才是真正保证自由的良方和机器。他专注于“改造国民,建设新民”,试图通过建立具有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新兴国民来实现国家的革新与富强。这也是梁启超的思想中心大多在于人民觉醒、人民自治、人民自由的原因。同时,他也关注维新党建设。在《致康有为书》中,他十分有条例地讲述了对维新党人的建设和发展的理念,无论是招揽人才,建设分会,还是行事办法,党派宣传,事无巨细。梁启超曾说:“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通过宪法保障民众之权利,通过分权和制衡形成政治体制,用个人自由约束政府等。

梁启超虽然身处资产阶级改良派阵营,对“君权”并没有完全颠覆的意思,但其强调“宪政”胜于“保皇”。他主张开明政体,却担忧会发生诸如“法国大革命”般的严重后果。

2 梁启超政治观影响下的新闻观

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中外差距巨大的时代。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向西方求教寻找救国之路无可厚非。当时的知识分子受在华外报的启示和影响,也开始着手创办中国自己的近代报刊。报刊早已与抵御外辱奋发图强挂上等号,是为“国事”服务的。作为政治活动家,梁启超自身也心系“文以载道,办报立言,以言救国”的想法,办报对他而言,最首要的功能自然是政治理想实现的工具,是强国强民变法报国的利器。

梁启超对报馆天职的阐述,一是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这都基于他对报刊基本职能——通上下、通内外的认识。通上下,则是“宣德达情”,将皇帝陛下的恩德传达给老百姓,把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传达给皇帝。通内外,则是“知己知彼”,既要让国人了解外国的具体情况,也要让外国人了解国内的国情。

3 梁启超新闻观的现代性

梁启超对政治概念存有设想,只不过它们是在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逐步成形。而基于上下内外通晓之职能之上,在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方面,不可不提的是民众对于政治内容的开化和政治民情的知情。民众从无政治权利一说,天生认定自己是被统治者甚至奴役者,服从乃天职,被压迫乃天命,是不会自然萌生出反作用于政府的理念的。民众无心对政事的了解,自然不会想起,自己还享有在社会生活中知晓万事的权利,就更不用说对于政事的批判或支持了。梁启超始终强调新民,意义在于此。

关于国民监督政府,则更倾向于现代政府的政务公开。公开、透明、欢迎监督是现代社会政府的义务,也是优秀政府的标杆。政府的诞生和形成来自于民众与政府契约的构建,民众让渡出一部分自由之权利组成联合政府来管理社会,构建秩序和规则。民众理所应当地享有对政府监督之权利。而在当时社会,政府高高在上,高于民众,作为被压迫的普通民众从未对自我“权利”的概念有所察觉。

4 结语

梁启超对报刊职能的看法,无不体现着他的政治理念。坚信公众是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从民众的报刊教育出发,才会有通晓世事,知情权利,才会有民众监督力量的鼓动,才会有民意上达的报刊通途。

参考文献:

[1]张怀俊.从“报馆有益于国事”看梁启超的新闻观[J].新闻知识,2007, (12).

[2]赵诤,张嘉友.从戊戌到辛亥梁启超的民主政治思想[J].兰台世界,2013, (21).

[3]胡卉.试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J].魅力中国,2011,(8).

猜你喜欢

梁启超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人性思想研究
梁启超“趣味主义”对美学教学的启示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论书绝句·评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死于医疗事故
梁启超接受劝告
略论梁启超在文献传播领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