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与文化缺省

2015-02-27陈智才

关键词:缺省关联性关联

陈智才

(南昌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关联理论与文化缺省

陈智才

(南昌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原文文化缺省问题干扰了跨文化信息传递。文化缺省不仅是两种语言、相关文化表面所呈现的差异,更是一个涉及认知心理和连贯推理的问题。本文从关联理论的研究角度对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及连贯重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联理论 语境效果 文化缺省

一、关联翻译观的阐释

关联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哲学领域兴起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它包含两个基本原则:(1)认知原则,指各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限度的关联性相吻合;(2)交际原则,指每种明显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种交际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性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推导努力与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可用公式表示为:关联性=语境效果\处理努力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1)交际双方的“互明”;(2)最佳的认知模式,即关联性。Wilson的学生Gutt把关联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源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一推理过程,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为了交际成功或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译者就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合理的取舍,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趋同度越大,翻译越成功。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林克难先生于1994年介绍了关联论翻译观,此后关联论与翻译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关联理论广泛应用于翻译各个领域,如跨文化翻译,幽默话语的翻译,广告与商标的翻译等等。关联翻译观对翻译的解释力主要表现为:可译性、信度与效度以及翻译的重构。关联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动态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

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基于相同的认知环境和集体经验,一般都具有关于这一社会文化的共同知识。因此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根据语言使用的省力和经济原则,双方会省去那些他们认为是不言自明、属于共知的内容,从而提高交际效率。这种存在于双方记忆中,在交际过程中被双方作为共享而加以省略的内容叫做缺省,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做“语境缺省”,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包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伦理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便为“文化缺省”。文化缺省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不属于该文化群体的信息接收者在不具备同样的缺省时便会出现意义真空,无法将语篇内信息和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从而难于建立理解原语所必需的语义连贯和情境连贯。就作为书面语篇的文本而言,作者在以写作这种形式进行交际时,是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作者写作时一般都会对自己的意向读者的知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对读者的文化经验大都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因此,对于一些他认为与读者共有的无需赘言的文化信息,往往会在文中略去,而他的意向读者则会在交际和阅读中根据语篇中某些信息的提示,激活记忆中的有关图示,即某种概念在长期记忆中的贮存形式,自觉地填充文化缺省所留下的空位,完成将记忆中贮存的信息与面对的话语信息进行联系的理解过程。

三、从关联角度看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1.直译

直译能完整保持原文意义,形神兼备,生动形象,补充或丰富译语词汇,使译文新鲜有力,是处理难译和译入语文化空缺最简便最直观的方式。

例1:“What the devil’s got into Tom?”Legree said to Sambo.“A while ago he was all down in the mouth,and now he’s pert as a cricket.”

译:“到底有什么东西钻进汤姆的肚子里去了呢?”雷格利问桑波。“一会儿以前他还是愁容满面,而现在却像蟋蟀一样愉快活泼。”“To be pert as cricket(像蟋蟀一样愉快活泼)”在英语中是个十分常见的比喻。尽管汉语中没有这一说法,但任何人都可从蟋蟀的特点很容易的想象出它的含义。如果读者对原语文化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期望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而译者又希望把缺省的原语文化成分完整地传达给读者,采取直译就是很好的办法。随着人们认知环境的改变,一些反映微观文化特征的直译,也越来越为人们所乐意和能够接受。我们对于身边许多颇带“洋味”的舶来词,如电脑“菜单”、“界面友好”、“软饮料”等直译词汇,能够轻松理解,现已成为了高频度使用的日常用语。

2.释义法(paraphrase)

释义法“不是逐字逐句翻译原文,而是直接向译语读者解释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的意味的一种手段,用译语习语和文化真实地再现原文信息”(乐金声,1999)。用关联翻译理论来说,意在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的相似性”。特别在翻译典故或成语时释义法是一种很好的补偿手段。

例2:他这一阵心头如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老是静不下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52章)

译:His mind was in turmoil these days and he was quite unable to think straight.

当翻译“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歇后语时,花费较大的推导努力也难达到应有的语境效果,因为在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环境里不存在类似的认知信息。此时译者必须用释义法作出语境假设。“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文化内涵是心情

忐忑不安,在英美读者的认知环境中寻找到最佳关联:英语中正好有一个形容人心情忐忑不安的成语“in the turmoil”。如将“七上八下”直译成“like fifteen buckets being hurriedly lowered into the well for water—eight going down while seven coming up”,则英美读者就会费解了。这种释义法译文着重于两个文化交流中深层次的一些内容,使一种文化中特有的思想感情、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基本态度等在另一种文化中体现出来。

3.直译加释义

语言的文化内涵具有多面性,翻译时在直译基础上加释义,译文提供的语境假设更准确,读者理解时付出的努力就越小,译文的关联性就越强,语境效果当然更大。

例3:“宰相肚里能撑船”,它的文化内涵是形容人胸襟开阔,心胸坦荡。(《汉英字典》,1995:1274)

译:A prime minister’s heart is big enough to pole a boat in—a great person is large—hearted or magnanimous.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一文化意向在英美读者潜在的认知环境中是不存在的,直译之,则信息意图得到传达,交际意图出现文化亏损;意译之,则交际意图得到传达,信息意图出现文化缺损。这时运用直译加意译,两种译法并用,才能达到最佳语境效果。

[1]冉永平.翻译中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J].上海:外国语,2006(6):59—60.

[2]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40—43.

[3]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中国翻译,1999(2):18—20.

猜你喜欢

缺省关联性关联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智趣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