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言传·着实身教
——浅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
2015-02-27陈于华
陈于华
(河南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 河南郑州 450003)
激情言传·着实身教
——浅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
陈于华
(河南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 河南郑州 450003)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一门课程,通过理性认知,矫正以往错误观念,它对该课程教师的品德、智慧、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具备必须专业知识外,还应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更要通过身教,用教师身体力行的榜样,去鼓舞学生,感化学生,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言传 身教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一门课程,通过理性认知,矫正以往错误观念,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教学目的实现而言,尽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需要借助多媒体展示丰富生动的情节与画面,但是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最基本的途径还是要通过授课教师的言传和身教。尤其是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对学生充满深深关爱是高校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
众所周知,爱是教育的前提。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非血缘关系的神圣的爱,是教师善良之心的体现。曾经有一位不知名的西方人说过:善良像太阳一样,太阳照在任何一个物体上,那个物体都会闪闪发光。可以说,在师德的若干内涵方面尤以仁爱、善良为最重。爱学生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品质,作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其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本身就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品德,传递人类的博爱精神,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需要具备高尚优秀的品德,真诚的关心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说教。
首先要关心学生的物质经济生活状况。大学新生远离家乡父母亲人,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在缺少社会资源,个人又尚未独立的情况下,更需要学校教师的关爱和温暖。生活上有压力,教师要帮助排忧解难,必要时更要慷慨解囊予以资助。同时,在资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时,还要注意用适当的形式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其次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未来发展前途。刚入学的大学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往往会一时迷茫,或者失去学习目标和动力。而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既然要教育学生有理想、有目标,那就需要在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学生个人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及时给学生指出大学三年或四年后预期目标的选择参考。让学生明白学习什么?怎么学习?这样就使学生从一入学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珍惜时间,紧张充实的度过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
再次,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新的大学生活和人际环境,新生有着种种不适应。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可能由于囊中羞涩、经济困窘而产生自卑封闭心理。从中学时代的居家独自生活转变为集体宿舍生活,可能由于没有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而产生不能和所有室友和谐相处的苦恼。来自农村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中学时代的埋头苦干和专注教科书而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但和来自城市的学生相比,在知识宽幅上可能显得狭窄,在谈吐上可能显得笨拙,在举止上可能显得拘谨。总之,原来所处于农村同学群中的出类拔萃优越地位就可能丧失。
为了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学生,作为大学德育课教师,就应该在第一次上课结束时就把自己的联系电话告诉学生,并鼓励学生:遇到困难不要胆怯,不要自卑,要大胆向老师同学求助;遇到烦恼不要自闭,不要极端,要主动找良师挚友倾诉。这样做的结果等于是开通了学生的求助热线,固然会给自己增加不少负担,学生遇到专业选择、就业指导、同学纠纷、经济困难等等,都会找来咨询或诉说。然而,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比专业课教师具有更多的爱心和更大的耐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追随教师的思想,教育也才是有效的。
二、高校思想品德理论课需要充满激情的讲授
高校思想品德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一门课程,就大学生这一受众对象而言,虽然已经不是简单的情感教育,需要理性分析,揭示某种道德规范的合理性性和必要性,但是,思想品德理论课的理论毕竟要通过圣贤模范的嘉言懿行而进行的情商教育,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认真投入的态度、爱憎分明的情感、生动有力的语言、坚定执着的信念,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高校思想品德理论课需要施教者着实身教
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他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师承载着更多得责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师教育学生要仁慈善良、乐于助人时,固然可以并且需要例举大量的他人的实例,但十分有必要“宣传“一下自己的“光辉事迹”。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道德践行更具有影响力!因为学生似乎更相信、更在意老师的行为。
许多时候我们在训导着学生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告诉他们什么是崇高,什么是渺小,要诚实守信,要不断追求,然而,我们自己的行为崇高了吗?我们在老老实实做学问了吗?我们在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了吗?可以说,当学生只有看到优秀品德在自己老师身上活生生地体现出来的时候,学生才会信服,才会效仿,才会激发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所以,教师不仅在学生面前要有正确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修养,而且要做到校内校外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说的和做的也一个样。多少年后,往往是教师谆谆教育的东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具体行为却仍然存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做经师易,做人师难!因此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完善素质品质,提升精神品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起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的“象征意义”的偶像,真正成为学生的好榜样,成为学生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陈于华(1980-),女,河南周口人,河南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政治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