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
2015-02-27笪艳红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
笪艳红(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江苏张家港 215600)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
笪艳红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
问题解决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问题解决者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意志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问题解决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极大的差异,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优化。通过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旨在推动教学发展,使学生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获得更全面与真实的提升。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模式教学实践困境与对策
一、引言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限制,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并没有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目前,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的问题,众多专家与学者开展研究,问题解决模式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成为一种较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但在实践中,问题解决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将分析当前暴露出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模式暴露出的问题
1.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众多教师已经开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的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问题解决模式也逐步受到教师的青睐。但从教学实践的结果来看,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直接表现为当前施行的问题解决模式只是一种形式,却没有真正发挥其效力。
一方面,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与探究,但这些问题没有深度,只能够起到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作用,无法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一定的问题,但却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与交流。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利用自身的基础与能力,无法在充足的时间内开动思维、运用能力,使问题解决模式的效力无法发挥。
2.没有科学合理的对待学生的个体情况
此外,部分教师在课后总结中提出,即使自己已经精心准备了相应的问题,也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安排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与讨论,但学生仍旧无法获得相应的成绩,甚至没有得到传统应试教育取得的成绩。
研究发现,这部分教师对问题解决模式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其已经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且能够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能够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学习能力、提高个人素质。但是,教师却从主观上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没有重视多元智能理论。我国教师长期受到应试交流理念的束缚,多数教师为学生制定一致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虽然深刻认知了知识建构理论,却忽视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模式中,这部分教师没有重视学生个体的能力、基础与素质,导致学生无法高效率的完成相应的数学问题。具体地说,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问题过于简单,不但无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同时容易使学生失去奋斗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相反,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留下的问题难度较高,即使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成就,这就打击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
目前,这是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模式教学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阻碍与限制教师发挥和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教师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重点。
3.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此外,当前教师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模式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或者说是对学生的引导方向和方法不够。
问题解决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宣导和讲解,其工作重点是为学生制定科学的问题,并在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规避自己的缺陷,达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更加重视解决问题模式的结果,即过度重视学生取得的成绩。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多数教师以学生在解决问题模式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这种做法不但会让学生无法获得成就感和学习信心,同时也容易让学生的优点和能力被忽视与磨灭,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推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模式进一步发展
1.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完善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其首要任务是改变教学理念,需要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思考、探究,并在相互的交流与讨论中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知识的正迁移。
以《走进图形世界》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念为主导,将课堂分为如下三个部分:问题设计(10分钟)、学生探究与交流(20分钟)、总结与评价(10分钟)。
首先,教师在进行适当课前导入的基础上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形,其中包括有同一图形经过展开和折叠后的对比图,以及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观看的图。此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探究与交流发现黑板上图形的规律与特点,要求学生通过解决问题逐步领悟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并对物体的三视图进行学习。
教师不再进行直接的讲述,而是按照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场所,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其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观的感受,再通过阅读教材印证自己的观点与猜想,将感性的认知逐步上升为理性。此时,学生个人的探究面对一定的困境。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个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过程中,学生心中的疑问被摆在桌面上,通过团队的力量优化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教师布置的问题,达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开展科学合理的总结与评价。通过总结,教师梳理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难点,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豁然开朗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深层次建构。
2.以分层教学理念为支撑
此外,为了解决当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教师应该以分层教学理念作为支撑,要正视多元智能理论,通过科学合理的划分层次达到优化教学设计、调配教学资源的目的,最终使得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提升。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要以学生的数学基础、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基础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代表能力强、动力高的学生,基础好、潜力大的学生以及基础一般、学习信心和兴趣欠缺的学生。
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为学生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使其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过程中。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巩固其优势,使其能够在数学领域获得更大的成就。因此,教师给学生留下的问题可以是总结生活中存在的反比例函数,并利用反比例函数对某一生活现象进行统计与分析。教师留下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足够的基础,并能够发挥个人的能力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全面提升能力的目的。
针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函数图像解决相应的习题。根据B层次的具体情况,教师是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巩固学生的基础,引导学生获得更大成就。最后,针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的目的是夯实学生的基础和奠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对简单,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成功的解决问题,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学习的信心。
3.利用有效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最后,教师需要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亮点,但其提出是否还存在全等四边形和全等多边形,是否也有全等三角形一样的性质与特点。
此时,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思想,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赞扬与褒奖。换言之,在初中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看到学生的亮点,利用有效正面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基于此,学生才能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优势,使学生的能力变得更加突出。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问题解决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反复总结与研究,推动教学发展,提高成效。
[1]彭勇.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何梅.浅谈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3]郭珍贞.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
[4]孔建霞.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