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

2015-02-27马秀华

关键词:道德行为品德与社会品德

马秀华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大屯镇玉白小学 辽宁鞍山 114000)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

马秀华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大屯镇玉白小学 辽宁鞍山 114000)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小学 教学 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从教师层面上看,《品德与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充满兴趣,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其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和自己的身边事息息相关,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想要开口说,想要参与活动,易产生急于参与的冲动。那怎样把握好课堂进度,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形成必不可少的道德情感,才能有良好的品德。因为人的某些行为从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是道德的,但是如果这种行为并非出自个人的道德情感,就不能认为是良好品德的表现。只有在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支配下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比较具体的、简单的,他们还不能较好地理解道德情感的社会意义。但是,他们的情感是比较纯真的,容易调动和激发。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十分关键。情感直接影响认知和行为,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体验,是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的基本条件,是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的催化剂,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

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更含有情感因素。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对道德观点的掌握,对道德行为的辨别、判断,以及道德行为的产生,情感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鼓舞的力量,在特定的条件下,它可以使人整个身心都发动起来投入行动。无论是简单的行为,还是复杂的行为,没有道德情感的作用,人是不会产生道德行为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道德情感成为他们调节行为的有效力量,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以及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与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有机的融合,从《我生活的社区》中学生通观看旧农村和新农村的对比插图,并讨论“我家是这里的老住户。过去我们这儿都是破旧的小平房,街道可窄了,现在盖成了小楼,住的宽敞多了。街道比过去干净整洁,生活也方便了”中体会到了现在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的地变化,感受到了共产党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加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并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公民而骄傲、自豪。从《我和规则交朋友》中体验了规则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的关系。并根据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据,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安排他们模拟表演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让学生担任情境中的角色,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如:在《规则有什么用》中,让他们尽情的发挥表演以下情景:1、学生在教室乱打闹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该怎么办;2、接水不排队,会怎么样;3、上下楼梯不靠右行,会怎么样的生活情景,如果有了规则以上又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在这样的听课中,解除了学生,以往上课感到的枯燥乏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特体会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论是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规则。增加了他们对规则、对法律的认识,提高了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并能担任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责任,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理解尊重学生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可塑的,是个体生命在体验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的,因此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能在舞台上秀自己的人生,新课程改革为孩子们实现梦想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在人生精彩的舞台上来展现自己,陶冶自己的心灵。教师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足和偏见,对此教师不要对学生批评训斥甚至嘲笑,从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者之一,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自觉性、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并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味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总之,教改在不断深入,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统一,也就是说,新课改精神指引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它在小学德育体系中的作用更大,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小学生。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品德与社会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品德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