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传达

2015-02-27

新闻传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类节目娱乐

王 迪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开封 475000)

电视综艺节目无疑是国内荧屏中最具观赏性,同时又是最具争议性、最有卖点的电视节目类型。一个综艺节目以其精致的策划、制作为观众打造了饕餮视听盛宴,但随着媒介的商业竞争日益加大,美好的事物存在的潜在危险却逐渐暴露,比之更可怕的是,无尽的欲望使人们渐渐迷恋上危险与压迫,“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①由娱乐的生产者引领,电视技术在裹挟着整个社会走向堕落。

一、新闻传播需要人文主义精神

近年来,不断有一些综艺节目活跃在荧屏,而这些综艺节目在博人眼球、引爆热门话题的同时,引起的争议和质疑却越来越多,在娱乐的同时,娱乐节目缺乏意义传达、刻意追求节目的刺激性,

多年前,尼尔·波兹曼就在经典著作《娱乐至死》这本书里对电视媒体所代表的庸俗文化进行了批判,他担心扁平化的、转瞬即逝的电视片断会使人类失去思考能力。他借用英国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之口说:“我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无穷无尽的娱乐。”在这片领域中,空气开始变得污浊,令人厌恶,一种原始、纯净又有力量的东西需要被唤醒。

近几年,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在收视率不断高涨的同时,思想内涵也跨上了很大的台阶。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传达出积极健康的就业观、择业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电视类选秀节目好评如潮;娱乐性质最为浓厚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也开始注重思想内涵的传达,人文主义精神逐渐回归观众的视野。

正如马克思所言,精神是人类的本质需求,人和非人的一个重要界标恰恰就在于是否具有精神生活。然而,由于社会进程的加快、大众传媒发展等多种原因,只有当精神具备好看、好玩等特征的时候,精神才真正世界化、普遍化了。现代社会,巨大的生活压力与快节奏的生活看似使人们更多地追求一瞬间的感官刺激,然而在娱乐活动中,人们从未停止过思考。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便将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创造了神话。“神话是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的社会作用的原型故事。这一定义远远不止把神话故事看作有趣的、娱乐性的、众所周知的故事,而是把神话——也许还有新闻——看做一个会表达主流理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信仰的一种重要方式。”②传媒有意无意地从神话中提取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共识,回归人文主义的电视制作,也是在为这一代的观众留下经典的镜头与经久不衰的故事。

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人文主义精神传达

中国的综艺节目正逐渐步入一个向人文化、内涵化发展的阶段。一个综艺节目必须有固定的受众群,固定的受众群范围越广,节目自然就越受欢迎。而如果想拥有最大规模的固定受众群,就必须让大部分观众认可这个节目所传达的一些东西。

不管美国的婚恋类节目怎么做,中国大型婚恋交友真人秀《非诚勿扰》自2010年开播以来火爆荧屏,一次次刷新省级卫视最高收视率。该节目的成功使得其入选哈佛商学院的教材,成为中国电视界首个进入哈佛课程的案例。该节目曾经因为男女嘉宾不对等,个别嘉宾表达虚荣、拜金倾向等而饱受争议,但依旧在中国综艺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观众看来,婚恋类节目直白地反映出当下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观,无论是作为娱乐还是作为婚恋参考,都是值得一看的。

主动抓取大众心脉而避免屈就媚俗的创新构想,是栏目凸显优势的立足点。当电视越来越失去自我、寻找媚俗,时常疲于奔命时,大众的舍弃是必然之举。短期或者长期的奔命,不是过劳死就是加速走向终点归宿。能不能把过程和价值放大,秀出当下光彩而超越短命,需要积极呼应大众的主动需求。于是,《非诚勿扰》主动激发受众的动机,有力套取年轻人关注的自信,显示了趋众时潮中别具一格的差异性。③

2010年6月27日,《非诚勿扰》进行了开播以来最大的整改,增加了一名来自党校的心理学女教授黄菡,与当时的评审嘉宾乐嘉一起为节目中的男女嘉宾做分析。节目中嘉宾不再谈物质话题。如果说造型靓丽的男女嘉宾是节目夺人眼球的外表,主持人与嘉宾的点评则是节目的心脏,例如网友在节目播出后总结出了黄菡语录:“当一个清高的女孩遇到一个高傲的男孩时,总有一个人会卑微下来,但是如果可以,不要把自己放得太低”;“剩女并不可耻,单身也有单身的精彩,千万别认为剩下来就一定是不幸的”。

在节目中,每个人所受的教育、经历不同,在表现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婚恋价值观,而传媒的责任是呈现这些价值观并对大众做出积极的引导。《非诚勿扰》在娱乐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起到这样的作用:搭建一个两代人思想理解沟通的平台;对男女青年更好的沟通交往提出可行的建议;对婚恋中的盲区进行指引;对正确婚恋观的肯定和引导等。这就在保证节目娱乐性的同时提升了节目的观看价值。再比如,同样火热的亲子类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相比起韩国原版节目中“小清新”式的旅行,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艰难程度大大增加,父亲和孩子们大多体验的是陌生艰苦的环境,父亲和孩子们也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甚至排斥到逐渐熟悉并享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与孩子相互鼓励,孩子与父亲之间敞开心扉地交流,使观众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和感动。节目组制定的任务难度大,但却有意义,如让孩子们去照顾比自己更年幼的小朋友,让孩子们用劳动所得给老奶奶买礼物,这些温馨的任务,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传达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如何丰富精神内涵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面临的最大诟病就是缺乏创新思维。“中国电视在消解文化传统,模仿西方文化的同时,正在解构民族文化的理性精神;不仅没有承担起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建设的责任,反而因为自身的理性迷失,加速推动着大众集体无意识心里的泛滥。”④因此,中国综艺娱乐节目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找准自己的文化定位,打造属于中国的永恒故事。

中国综艺节目始终限于“模仿、跟风、难以创新”的瓶颈,这与不能明确地找到合适的文化定位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国电视综艺的依赖与效仿,体现出中国娱乐创新方向的迷失,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每个国家的历史、国情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文化体系,而中国的一味效仿,不仅导致文化创新能力下降,也造成了本国文化特色的流失。

在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原创中,河南卫视可以说走在了最前列,无论是中国老牌戏曲类节目《梨园春》,还是近年来兴起的武术类节目《武林风》,都是立足于传统文化而后成为各自领域领头羊的成功范例。2014年4月,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合打造的大型汉字文化节目《汉字英雄》在法国戛纳电视节上获得重捧,国内原创综艺节目模式首度走向海外则对中国电视综艺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土节目模式创新的空间很大,只有扎根本国文化土壤,找到节目制作、文化传播、受众接受、市场认可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找到一个能被国内受众喜爱、接受,并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世界的途径。

除此之外,人才是电视工业的核心。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导者,媒体人首先应当是善良的。人文主义最深刻的体现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尊重与关怀,现在综艺娱乐节目中的人文主义,不仅仅体现在对受众发自内心的关注与尊重上,也体现在对每一个参与娱乐过程的人的尊重。在媒体的肆意炒作与过度包装中,人们常常看到一种冷漠,处在被动状态下被娱乐的选手、嘉宾们往往要为了节目收视率而不得不接受一些刻薄的问题或者做出一些博人眼球的事情。

天津卫视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曾因为“晕倒哥”事件持续受到关注。《人民日报》和新华网均发表评论文章,批评《非你莫属》“一味盛气凌人无知无畏”、“职场不需要更多‘傲慢与偏见’”。一位求职者面对主持人和各位Boss对自己的各种批评与质疑当场晕倒,而主持人张绍刚的第一反应却是对躺在地上的面试者问了一句:“你是在表演吗?”。或许真人秀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命题,每个电视中的人都是节目的表演者,而表演者在舞台上要做的就是迎合观众对视觉快感的需求,当真实呈现在眼前的时候,观众也许会不满意,因为这样的表演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他们不像他们应该扮演的角色”。⑤那么对于这场不可控的表演,节目如何诠释其核心价值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人与人交流与相处的方式有千万种,而作为具有社会导向功能的电视只能有一种,以温情取代冰冷、以真诚取代虚伪、以箴言取代责骂,在感性的娱乐中融入理性的沉思与判断。

“所谓娱乐精神,应该是娱乐的高级趣味,低级的或者是不高级的只能叫做娱乐,与精神无关。我具备娱乐精神。”置身于公众视野的刘欢以“娱乐精神”一词拷问音乐的未来。“中国电视应当怎样讲故事?是如何用现代的技术传播人文的气场;是如何用当下的话语诉说时代的情怀;是如何用精英的舞台成就草根的梦想。”⑥使剥离精神层面的娱乐真正回归到充满人情味儿的世界,中国电视综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注释:

①⑤[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②[美]杰克·鲁勒.每日新闻永恒故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③周星.《非诚勿扰》:朝着幸福的感觉努力[J].现代传播,2010

④李晓枫,邹定宾.中国电视文化的理性重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⑥史学东.电视大片的真相[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类节目娱乐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娱乐眼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浅谈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编排技巧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