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印电影音乐民族化比较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1期
关键词:百万富翁贫民窟民族化

李 静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中印电影音乐民族化比较

李 静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摘 要:美国一位著名音乐家说过:“应该用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理解音乐。”本文通过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中国电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民族音乐运用的对比,分析中印电影音乐民族化的不同。印度电影中的民族音乐是印度音乐的精华,是印度民族音乐的成功。中国电影中的音乐如何在保留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走向世界,值得每一位电影音乐工作者思考。

关键字:中国电影音乐;印度电影音乐;音乐民族化

1 电影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2009 年成为国际电影的一个热门话题,它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8 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创歌曲、最佳配乐3项电影音乐大奖。获奖歌曲的作词贾伊说:丹尼导演和拉曼帮助人们捕获了这个城市的精神。”的确如此,片头曲《噢,萨亚》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到了充满印度气息的氛围之中。

印度电影中通常插入大量歌舞段落,在传统印度音乐里,旋律的主要支撑是节奏节拍 。而这种特性是印度人民表达喜悦的一种天性,是印度人民生活对生活乐观本质的认同。印度人民奉行的即时行乐的哲理在印度音乐当中得以体现。影片结尾部分以充满着宝莱坞风格的歌舞《胜利》结束,用非常典型的印度歌舞形式创作并倾情演绎,同时与西方电子音乐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人心潮澎湃、心旷神怡, 与影片的主题思想完美结合,将剧情推向高潮。这段《胜利》曲荣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

2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毁誉参半的民族音乐

中国青年导演徐静蕾自编 、自导 、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荣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该片以一名陌生女子的自述信为线索,用淡淡的笔调讲述了她一生爱恋的悲凉。

影片虽然来源于奥地利文学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但徐静蕾的改编却赋予了该作品具有中国特性的文化内涵。影片从寂静的黑暗中开始,清冷的琵琶声伴随着钢琴声缓缓拉开帷幕。整部影片的基调似乎都是昏黄的色彩:收敛、黯淡、伤感。影片中一个不断外出的男人,从他的旅程中再次回到家里,那天是他的生日,当他独自吃面的时候才记起这个日子,独自一人默默吃着面,似乎显得有些凄凉。此时,他撕开了一封厚厚的信,随着信封的打开也开启了他那段封尘了20年的记忆。伴随着淡淡的独白,融合着琵琶的弹拨,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渐渐展现在屏幕上。电影音乐中琵琶那细腻且婉转的音色为本剧在气氛渲染和情节推动上增色不少。

影片里轻柔的琵琶声总是伴随着女主人公的独白出现,隐约而幽暗,似乎有一种欲哭无泪、欲说不能的感觉。主题音乐《琵琶语》在影片中不时出现,每次出现都带有略微变化,配合剧情的发展并对应人物细小的心理变化。第一次主题配乐出现是在片头,平淡而冷静地诉说在干净轻柔的琵琶声中,展现出了她无怨无悔的情感往事。当女孩与男人的一次偶然相撞,此时主题音乐第二次在影片中响起,就在那几秒钟的眼神对视中,她便决定了她这一生都将属于这个男人。第三次琵琶声响起是在小女孩要随母亲改嫁山东之前,临行前夜她难以入眠,冒着严寒痴痴地在作家门前等待。03:00她终于等到了他回来,可是他怀里却拥着另一个女人,此时泪水浸湿了女孩的眼帘,琵琶声越发急重,女孩心中的伤痛与无奈也越发清晰。影片结尾时,主题音乐第四次完整出现,当作家看完了女人的来信,瘫软在华丽的沙发上,久久地低头,又缓缓地抬起,孤独地环视房间四周。琵琶声幽幽出现,如泣如诉,跟刚开始一样。开放形式的结尾伴随着单纯的琵琶声含义隽永。女人对爱情的不悔与执著和男人对自己一生的反观,怀疑和懊悔的心绪从音乐中都汩汩流出。在那沉静、舒缓的音乐声中故事走向结束,但轻柔的琵琶声依然萦绕在观众耳边挥之不去。

主题音乐《琵琶语》沉郁的钢琴声,反复的前奏,再加上中国民族乐器琵琶所独有的特点,使感情一步步得到升华,最终使人们沉浸在音乐的画面里不能自拔。其中,钢琴、中提琴、小提琴、三角铁以及洞箫时隐时现,将和声效果巧妙地展现出来,不仅彰显了琵琶如泣如歌的特点,更丰富了乐曲的感情和表现力。

3 中印电影民族音乐的比较

从某种角度来讲,《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民族音乐的使用有成功之处。然而,通过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对比,可以发现两者的优劣。

3.1 同是对民族音乐的使用,“贫民”的音乐色彩相对丰富许多。节奏、旋律有变化,有起伏,同时与画面配合极为默契。而“信”的旋律与变奏单调很多,使整个影片显得略微沉闷。

3.2 在“贫民”这部影片中,印度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相应,对比之下,“信”的音乐缺少这种深度,这种民族文化认同感。

3.3 印度电影音乐在思想上,承继了艺术审美和宗教哲学思想的传统;在形式上,承载了民间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传统;在内容上,秉承了行为规范和社会生活等传统。

参考文献:

[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王云阶.论电影音乐[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许衫衫.中国电影民族音乐现状研究[J].西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百万富翁贫民窟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百万富翁也要会理财
9岁百万富翁
9岁百万富翁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怎样成为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