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实践中电视剪辑的艺术再创造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1期
关键词:纪录片节奏创作

张 涛

(作者单位:绵阳广播电视台)

浅谈实践中电视剪辑的艺术再创造

张 涛

(作者单位:绵阳广播电视台)

电视是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集众家之所长,迅速成为一种新的舆论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向导。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发展,电视剪辑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电视剪辑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电影剪辑沿袭而来的,传统的电影剪辑是将胶片洗印出样片,再将样片按照镜头顺序连接起来,它是一种直接可以触摸到的直观的剪辑。而电视是将画面拍在磁带上,通过编辑机,才可以看到画面,而这种剪辑是摸不到的感官的剪辑,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完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线性编辑逐步取代原有的传统线性编辑,以及电视艺术的不断深入,剪辑已成为了影视艺术中的主要创作手段和环节,剪辑是对蒙太奇形象的再塑造。所以,运用好剪辑艺术的再创造,对创作精品电视节目至关重要。

首先在这里我们要区别一下剪接和剪辑。一般人都会认为剪接和剪辑是同样的东西,其实两者仍有些微的差异。剪接是把导演拍摄的东西先做粗步的整理,照着导演拍摄的画面每个每个按着场景序列号接起来,主要是着重在于“技巧”。但是剪辑不是只有剪和接的技巧,还外加了“创造”。一般导演在做的都是原创性的工作,把没有变成有,就像一部戏导演要把他从没有到最后的完成品,而导演与编剧都偏重在原创性的创造,而剪辑是在做“再创新”的工作,就像是小学时都有做过“句子重组”的功课,老师会出一些单词、句子,然后让学生重新做排列组合,其实这就是剪辑的工作。剪辑就是把导演拍摄的一些素材,把他拿来重新编辑,变成连导演都没有想象到的全新作品,这才是剪辑,因为剪辑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

作为一名剪辑师在剪辑一部作品时,首先要对它(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节奏、画面基调、采用何种表现手法等。

一 剪辑的节奏创新

节奏是自然界万物呼吸的脉率。大自然有它的脉搏,人的呼吸也随情绪和动作快慢有所区别。电视的全片节奏,最终要在剪辑手中形成。剪辑节奏的形成就是从构思到文案的出台、分解摄录素材直到综合构成的全过程。因此,在剪辑节奏总体设想时,一定要具体到小的单元。而在每一层次的组合取舍直到形成全片时,也一定要在总的节奏指导下规范局部的节奏安排。

电视艺术的节奏快慢与否,不仅仅是演员动作或被摄物体本身运动速度的快慢,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音乐(配乐)的节奏,视觉形象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如果景别没有什么变化,长时间让观众看到相似的空间范围就会感到单调乏味,也不能有效地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如果在图像剪辑中采用交叉剪辑模式,缩短每一个镜头的长度,下意识地加快节奏,可以造成快速的紧张感,也许会使观众透不过气来。在专题片《浴血铸忠诚》中,有一场火车撞上小孩的情景再现,我用交叉剪辑的模式,短镜头的快速列车(列车快镜头)加适度的小孩过铁道的慢镜头,这样造成一个快速飞奔而来的列车与步履蹒跚的小孩即将相撞的瞬间,达到一种千钧一发的紧迫感。在《美在绵阳》中,就是完全按照音乐节奏做到有快有慢、有起有落。在《水》一片中,采用五段音乐来表达人类对水资源的困惑、期翼和努力,通过音乐和画面的结合,让观众达到一种美的享受。

其实在纪录片中,节奏的掌握往往能使一部看似沉闷的纪录片变成一部充满活力的片子,让观看者对影片后面欲要传达的意义,能够深刻的体会,比如,纪录片《幼儿园的一天》的段落是按照“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体”的节奏要求来编排的。这部片子,以欢快的儿童做早操、跑步开始(动)接着是吃早餐、上课(动),然后是劳动、歌舞表演(动),接着是午睡(静),最后以嬉水、体育活动(动)的高潮而结束。现在央视的许多节目,如《探索发现》、〈讲述〉等,它们都是在节目中主线的发展“曲线”上做到高涨和低落、发展和停顿,设置层层疑问、层层包裹,层层解开,紧紧抓住观众的好奇心。这种叙述性节奏,使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剪辑者所发挥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纪录片的性质与一般剧情片的性质不一样,是更具有挑战性的,纪录片是没有场号、镜头,且剪接的过程中很多影像是会一变再变,完全要用脑筋的,在戏剧的结构上要去做思考。

二 剪辑中的色调把握

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色彩斑斓,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光十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而光影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如:生活中的日光,夜晚的月光,我们人类发明的电光,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光源。而影视的光影不但给我们记录了自然的光影,同时,又在其自然光影的基础上赋予它全新的生命,进行艺术加工,形成了影视特有的光影艺术,因而,光影和色彩的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姊妹艺术。不同的颜色与光影与不同的视觉感受和生理、心理感受是联结在一起的,而一旦被有意识地运用在影视创作中,便成为最具有感情因素的造型元素。

对于影视来说,色彩是视听语言最外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写实——春天的翠绿、秋天的金黄:表意——红灯停、绿灯行:抒情——忧郁的蓝色、热烈的红色。表现羌族葬俗的纪录片《羌葬》,以蓝灰色为主色,形成压抑、沉闷的环境氛围,很好地展现了羌族人对死亡的态度和思考。纪录片《紫禁城》以蓝色的基调突出了其神秘色彩。因此在充分还原被拍摄事物的基本色彩外,还应充分发挥色彩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比如深蓝代表着夜空、安静;鲜黄则代表着希望和运动。但在我们进行创作时要根据作品本身所蕴的内涵,对色彩进行灵活的处理,画面的总体基调不是一层不变的。在《经络漆人之迷》中,根据这部片子是探索发现类型,带有一种古老的沧桑,我们将这部片子处理成偏黄的基调。在《探问春天》中,也是根据作品本身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将整部片子处理成淡淡的偏黄。而在《美在绵阳》、《王朗风光》、《虎牙风光》中由于展现的是绵阳的风土人情,美丽的自然景观,所以基调是色彩鲜艳的。在我们剪辑过有关绵阳科技城建设的片子中,基调总是处理成

偏淡蓝,使其更倾向于稳重的、理性的。

三 电视语言与创新叙述

电视是文字语言与画面语言的有机结合,剪辑师就是将这两种语言巧妙结合起来的最终完成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剪辑应当阅读、研究编导对于作品的阐述,相应地作出剪辑设想,其内容应该包括画面和声音的蒙太奇处理、画面附加技巧(特技)长度的设想。这就是采用何种表现方式。在创作电视散文《探问春天》中,为更好理解编导的艺术构思,反复琢磨,最后确定采用大量极具美感的隐喻镜头,给电视观众留下意有未尽,同时又能展开丰富联想的感觉。电视纪录片《花语》中为能更好展现两位女主人公在“非典”期间的工作、生活。我们采用了双主线的平行剪辑手法,对丰富自身的剪辑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音乐风光片《美在绵阳》中,由于没有旁白,为更好调动观众的情绪,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的节奏中寻求突破,让画面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剪辑。

四 现代的电视创作在方法上要大胆创新,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创作模式

一是要主题思想多元化,打破传统方法创作中讲究主题思想鲜明的片面性,而是讲究多层次、多方位,用全新的角度,通过诸多事件的积累来展示主题。这就打破了传统结构的框框,不强调中心思想,不强调主要情节线,而是在整部作品中以事件为主。从形式上看,主题思想不如传统创作方法所表现的那么鲜明,而实际上它是通过情节进展的逻辑为主来表现主题的。纪录片《春色踩桥》就是通过对男主人公一家春节期间参加当地民间的踩桥活动,充分展示当地的民间民俗,如拜过桥干爹,丢钱等,同时又从另一侧面表达出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足,人们渴求加强人际之间交流的愿望。

二是人物塑造多侧面,,这种创作方式在电视剧和人物纪录片中运用的较多。在现代的影视片里塑造人物方面与传统方法创作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在是脸谱化、简单化、好人与坏人的区别,而是以人物个性、素质、气质及内心活动为主要塑造依据,在塑造一个角色正反面的同时,多方位、多侧面的将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就使节目更加具有真实性、可视性。

三是情节简化,时空跳跃。在现代的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很多画面组接上采用镜头直接切换、不用任何画面技巧的剪辑方法,使作品在外部结构上大大压缩了空间。而传统方法创作讲究的是情节贯穿始终,环境地点时间都要交代清楚,使作品从头至尾按照顺时针的结构叙述故事,而现在则是将这些过多的情节简洁化、省略化,以作品的内部逻辑来组接。这样就使其信息量加大、节奏明快、故事集中,很适合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在讲述绵阳天青苑川剧团故事的纪录片《坚守》中,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都尽量使用1到2个特写镜头进行快速转场,在有限的时长内,加快节奏,增加信息量。

四是追求内在情感,多方位展示矛盾。由于作品在外部结构上的时空大跳跃、动作大跳跃,使其在环境、背景、时空方面不如传统方法创作的作品那样连续。但它最大的特点是以内部逻辑贯穿全片,以内在情感吸引观众。它在剧情的处理上,不直接将矛盾冲突尖锐化,而是将矛盾以多方位的角度加以展示。通过内部情节的合理,情感的延续,矛盾的展开,使作品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环环抓住观众的心。纪录片《古镇的甜味》就是通过对男主人公制糖小作坊的如何生存延续下去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在剪辑此片中,我们以制糖作坊为背景,叙述了主人公与儿子、与妻子的矛盾,以及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旧城区的改造,自己的制糖作坊如何生存下去的矛盾。

五是造型纪实,强调内涵。传统方法创作的作品虽然题材是来源于生活,但在艺术处理上却高于生活。它往往渗透着编剧、导演的主观意识,用夸张渲染的手法,将生活中的原型进行艺术再加工。而现代创作出的作品中,更讲究画面造型的真实性。它将新闻和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与电影和电视剧的表现形式融为一体,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使纪实的东西经过艺术的处理更具有欣赏价值。如纪实电视剧《新闻启示录》,它构思新颖,手法多样,造型别致,强调内涵,是现代方法创作的作品中的典型实例。

六是标新立异为主。标新立异本身就体现与众不同。现代方法创作的作品就是在继承传统表现手法的同时,打破传统创作方法的束缚,突出立异,以创新为主,创作出许多符合当今人们欣赏的作品。电视散文《古镇流韵》采用了一些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诸如同期声的使用;另一部电视散文《寻梦郪江》,中间穿插人物朗诵和人物表达情绪的演绎,使作品表现力更加丰富。

五 如何做好剪辑

时代在变,新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这些都要求我们的电视剪辑艺术与时俱进,创作出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作品。

1、勤动脑:在做剪辑时,要不断地去思考如何才可以创造出特别意义的影片,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如何在剪辑时把不同的镜头用在不同的地方,只要多花一些脑筋即可创造出另一个拥有最佳效果或是让人惊讶的影片内容,也能让原本所拍摄的镜头变成更有意义。如1990年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合作拍摄了一部以长城为对象的纪录片,中方命名为《望长城》,日本定名为《万里长城》。这两部纪录片的时空整体结构差异很大。《望长城》是以时间顺序来结构的,支持人采访活动是贯穿全作品的中心线索,带领观众看长城,边走边看。而日本的《万里长城》则以空间顺序来结构全篇,在空间顺序中加入时间顺序的叙述。这就是前期的素材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后期剪辑中对片子整个时空结构的处理不同导致内容、主题、风格大相径庭。

2、过硬的剪辑基本功和娴熟的剪辑手法。首先要熟悉所用的机器型号、性能,同时技术操作要很熟练。剪辑技巧方面如对话的剪辑,形体动作的剪辑,情绪的剪辑以及画面附加技巧的运用,在处理这四个方面时,必须符合作品本身的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时空关系,使镜头长度、情绪分寸感上恰到好处。

3、对素材的审视。要在大批的、杂乱无章的素材中,具备有高度的概括、集中、组织的能力。⑴认真阅读文稿,掌握主题思想;⑵反复查看声画素材,从素材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必要的构思和设想;⑶和编导共同研究探讨剪辑方案;⑷剪辑过程中,随时与编导交换意见,保证剪辑质量;⑸全片剪完后,进行剪辑质量的检查、校对、修改。

4、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尽可能多的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因为电视工作者在精通一门专业的基础上,是一名杂家。

一名出色的剪辑师,应该是艺术的创造者,技术的熟练者,技巧的设想者,它可将一部片子剪得语言通顺,节奏明快;反之也可以将一部片子剪得既缺乏艺术性又没有欣赏价值。剪辑就要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对生活的素材去揣摸、去探索,对艺术的真实去塑造。要吸众家之所长,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增强各方面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创作不干涸、不枯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纪录片节奏创作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YOUNG·节奏
创作随笔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