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015-02-27常程康
◆常程康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常程康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了对基础教学形式进行分析,必须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对课堂体系进行分析,满足教学体系的本质性要求。半导体集成课程体系的教学形式比较特殊,涉及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其中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干预过程中必须对改革形势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改革形势,促进半导体集成电路课堂体系的有序进行。在本次研究中将以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基准,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变革教学形式进行分析。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堂体系;实践方式
在信息社会时代,对集成电路设计人员的需求比较高,但是高校集成电路设计人员数量比较少,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情况入手,对教学体系进行适当的变革,在现有干预过程中,及时对实践方式进行变革,满足电路设计形式的后续要求,达到理想的设计标准。在实践过程中要从当前教学现状入手,明确改革形势的要求,进而满足课程发展的趋势,使其适应教学体系的要求。
一、当前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针对专业基础课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需要满足课堂体系和变革机制的要求,从后续控制现状入手,及时对教学体系和实践方式进行分析,满足半导体教学机制的最大化作用。以下对当前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专业基础弱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形式进行分析。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专业基础弱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中存在比较大的难度。此外,基于工作形式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阶段存在很多盲区,不能全面深入地学习。有些院校甚至于不开设相关课程,限制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2.课程开设不合理
课程开设形式对实践教学有重要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总结经验,对实践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基于课堂改革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及时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掌握改革形势的具体要求。但在具体教学阶段存在课程开设不合理的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不懂,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很难进入状态,学习效果比较差。
3.课程理论性比较强
基于现有教学机制的特殊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控制形式。但在具体教学阶段存在教学改革机制不合理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半导体实践教学理论性比较强,在干预阶段需要及时对结构原理和形式进行分析,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提升教学效果。部分教师采用灌输性教学,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比较大,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长此以往,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必须及时对教学形式进行解析,明确改革形势和实践教学体系。
4.忽视了实践过程
在 “集成电路”教学阶段,需要学生对电路课堂指标有一定的了解,并及时对应用体系和实践方式进行分析,从集成电路的控制节奏入手,掌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过分强调公式推导以及电路各性能参数的推导,而不是侧重于对结构原理、工作机制和工作特性的掌握,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体系的实践形式
基于半导体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需要及时对控制形式进行分析,掌握最佳控制节奏,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以下将对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体系的实践形式进行分析:
1.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针对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掌握集成电路教学机制的影响因素。在后续设计阶段,其学习重点应该是掌握基础的电路结构、电路工作特性和电路分析基本方法等,而不是纠结于电路各性能参数的推导。例如,在掌握硅的晶体结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杂质进行分析,了解晶体生长技术的类别,最终对环境、水及其他等物质要求进行分析,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复杂,要注重采用实践学习的形式,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基础上,对冗杂的公式进行解析,明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最终确定实践机制。
2.侧重于集成电路工具的应用
基于双向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应用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电路设计工具,满足现有电路版图的要求,及时对CMOS系统进行分析,掌握最佳控制形式,进而对实践方式进行解析。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及时对应用形式进行分析,增加实验设计环节。例如,在CMOS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单级形式,要及时对开关环节和电源结构进行分析,了解EDA工具的具体标准,满足电路设计的整体性要求,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划分课程体系
由于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实践过程中要明确专业课的发展方向,对集成电路的原理和设计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并及时对工艺形式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教学方法。不同专业课教学机制存在比较大差异性,要利用循序渐进和整体优化的原则,根据专业课设计形式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的形式。由于学习内容比较多,可分为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技术等,结合实际情况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对于有学习意向的学生,要开设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专业方面的知识,为后续工作提供保证。此外,教师要及时对编制系统进行拆开分析,明确课程划分机制和实践机制的要求,不断促进电路课程变化机制的变化,使其适应实践教学机制的要求。
4.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在教学体系变革阶段要及时对变革机制进行解析,在现有划分基础上满足后续控制结构的最大化要求。教师除了更新自己的新课程体系基本理论,还必须熟悉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手段对课程理论进行分析。此外,在课程后续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Matlab仿真工具,对相关实验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演绎,让学生对实践过程有全面的了解。通过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对新课标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不仅促进了新课标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更推动了教师自身的研究工作。
在当前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体系和变革形式存在较大联系,在系统后续应用阶段要及时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了解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明确最佳控制形式和干预机制。由于电路设计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性,教师要发挥引导性的作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致力于电路教学变革,对实践教学形式进行解析。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会融会贯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1]刘胜辉,崔林海,黄海.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23(1):98-100.
[2]李兆杰,蒋红丹,王爱民,江美仪.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与教育[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10(1):123-125.
[3]袁颖,董利民,吴武臣,等.集成电路设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1):83-85.
[4]谢海情,唐立军,文勇军,黄安静.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电力教育,2013,12(1):56-58.
[5]刘胜辉,崔林海,黄海.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4):99-101.
(编辑:秦俊嫄)
常程康,男,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
G642.4
A
1671-0568(2015)32-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