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
2015-02-27◆朱灵
◆朱 灵
理性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
◆朱 灵
从新闻采集设备的角度,以谷歌眼镜为例,探讨可穿戴设备对新闻编辑的影响;从受众参与的角度,以独立媒体中心为代表的交互式新闻网站为例,分析伴随着大众外包趋势发展的参与编辑的特点;对未来新闻编辑工作发展变化的展望,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分析新闻编辑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变化及对传统新闻编辑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新闻编辑;可穿戴设备;独立媒体;参与编辑;场景时代
麦克卢汉在 《理解媒介》中指出,“‘媒介即讯息’大概可以用以下的事实来阐明: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进程”“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处于新的尺度中产生的;我们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新闻编辑的影响不仅仅是让编辑将传统媒介上的新闻内容平移到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上,而是形成了一种更加 “移动”的环境,如受众阅读场景的移动性、内容的移动性等;且移动互联网为新闻提供新的 “尺度”,也催化着新闻生产方式、产品的出现。“媒介即讯息”理论不仅有利于理解当下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从宏观之上把握媒体发展规律,展望新闻编辑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
当今世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不仅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使新闻编辑过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 “5W” (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众、传播效果)为切入点,可以窥见这种变化。
从传播者来说,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生产者、新闻把关人,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编辑,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亦可通过各种软件设备完成基本的新闻编辑工作。特别是一些开放出版的交互式新闻网站,对所有用户开放新闻编辑的权限,使任何用户都可以参与到新闻编辑之中。
从传播媒介来说,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新闻编辑不再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编辑,而是新闻网站的编辑、手机客户端新闻APP的编辑,甚至是谷歌眼镜、iWatch等可穿戴设备客户端新闻APP的编辑。
从传播内容来说,新媒体的无限性(内容无限、不受时空限制)无限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数据新闻、H5等新的内容形式也给编辑工作带来挑战。
从受众者来说,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地位无限上升,从依据受众兴趣爱好提供的新闻 “定制”服务,到依据受众场景变化提供的新闻 “动制”服务,对任一新媒体(网站、手机客户端、可穿戴设备客户端)的编辑来说,受众的形象愈发鲜明起来;且传者、受者身份愈加模糊,以谷歌新闻实验室为代表的新闻生产工具,使得非新闻专业人员亦可进行新闻的选题、写稿和编辑。
从传播效果来说,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效果变得愈发不可控,“反议程设置”效果的例子频频发生。反之,大数据技术使得编辑可以轻易攫取受众关注的热点、偏向。但受众偏向往往与新闻价值相悖,编辑如何取舍非常关键。
二、可穿戴设备新闻编辑
谷歌眼镜是由谷歌公司于2012年4月发布的一款 “拓展现实”的可穿戴智能眼镜。主要结构包括,在眼镜前方悬置一台摄像头和一个位于镜框右侧的宽条状的电脑处理器装置,配备的摄像头像素为500万,可拍摄720p视频;镜片上配备了一个头戴式微型显示屏,可将数据投射到用户右眼上方的小屏幕上,显示效果如同2.4米外的25英寸高清屏幕。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声音控制,拍照上传、收发信息、视屏通话等。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钱江晚报》的前方报道团队专门配备了谷歌眼镜。据 《智能穿戴,引领新闻信息生产新方式》的作者罗凰凤报道,谷歌眼镜为新闻报道提供了 “新视角”,或者说延伸了新闻报道的视角,不方便以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记录下的场景,都可以通过隐蔽性较强的谷歌眼镜记录下来,更加凸显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智能穿戴设备作为信息载体,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媒体介质,由此也会改变新闻生产的流程和生态。”可以大胆的假设,若谷歌眼镜得以普及,新闻采集、生产的过程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纽约时报》是第一家登陆谷歌眼镜平台的新闻应用。《纽约时报》在谷歌眼镜上的应用,是给佩戴者提供最新的新闻标题;如果想看到详细的新闻内容,用户只需要倾斜头部,就可以详细阅览图片和文字。这个应用还能给用户“朗读”新闻。
相较苹果手表的小屏幕,谷歌眼镜的屏幕对于新闻版面编排以更多自由的空间。但不同于手表、手机的固定屏幕,谷歌眼镜的成像随佩戴者的动作而变化,不利于佩戴者集中注意力阅读新闻。这也给编辑提供了挑战:如何编排新闻以适应新的屏幕。
谷歌眼镜的便捷性更有利于新闻的采集,但亦引发了新的问题,即谷歌眼镜极易侵犯他人隐私。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应当成为未来新闻编辑工作讨论的重点。
三、参与式新闻编辑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记者如果是工人的话,编辑就是包工头。现今最通行的建筑团队的模式是,包工头承包一份工程,根据工程的需要招聘工人,即 “铁打的包工头,流水的工人”。这或许是未来新闻生产的一种新模式。
交互式数字新闻网站曾开发过一个名为 “News Bricks”的项目,News Bricks——新闻砖,“旨在剥离复杂故事的冗余部分,并将其还原成最基本的元素”。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一些视觉资料。抛开记者对新闻故事的加工渲染,只留下新闻的核心信息。也许受众更加乐意阅读这些核心信息,而不是经过媒体人加工后的新闻。新闻故事的基本元素就像一块块砖,从第一块“砖”开始,接着其他元素一一解锁,然后堆砌,最后呈现给读者,就是一张完整的事件拼图。
Indy Media就是这样一个新闻工程网站,以众筹方式发布印刷品、音频、视频媒体。其通过运行开放出版的交互式新闻网站,允许所有用户上传新闻。所有参与发布内容的人,以及所有管理网站的当地人决定Indy Medias众筹的内容。全世界的中心都可同时运行,但都应当提供公共版权的内容。这意味着Indy Media上的所有内容都可以以非营利目的进行自由生产。
Indy Media新闻生产模式,将新闻内容生产的工作外包给所有大众,在一定程度上亦让笔者思考,更专业的“新闻编辑”工作是否可以外包给大众,让大众参与到新闻编辑的过程之中。
虽然目前这一交互式新闻生产的模式尚不普及,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化”的不断加深,此模式亦将成为新闻生产的一大趋势。受众通过移动电子设备对新闻进行 “添砖加瓦”,其时效性、全面性、贴近性等是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不断追求却难以全部实现的。
但此类交互式新闻网站的新闻编辑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新闻内容的走向无法控制;对受众的持续性无法预判;对于新闻选材缺乏有效的判断;难以在语言中规避粗俗内容等。虽然此类交互式网站只是将部分编辑外包给大众,让大众更深层次地参与到新闻制作中,但是大众的参与水平是良莠不齐的,新闻内容最终将发展到哪一步是完全不可控的,用户的参与上传何时停止亦是未知的。
四、场景时代的新闻编辑
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所著的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指出了与场景时代相关的五大要素: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他们将这五种要素称为 “场景五力”。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呈现实时在线的特征之后,线上需求满足与线下需求实现的连接通道日渐成熟和清晰。线上与线下需求融合实现,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最新特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入场景时代。
可穿戴设备,如苹果手表、谷歌眼镜,在用户使用中的伴随性大大增强。这些智能设备不仅围绕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还提供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些基于集聚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五要素的设备将会带来一个完善的场景生态系统。
新闻编辑中也应贯穿 “场景”的思想。以用户兴趣爱好为依据的 “定制服务”,在场景时代中应发展为依据用户场景移动而不断变化的 “动制服务”。例如,将新闻客户端和地图结合起来,通过定位系统,在用户场景变化之时,推送与场景相契合的新闻。
五、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造了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将 “移动”的尺度融入新闻的生产方式中。可穿戴设备、交互式新闻网站、场景时代都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出现,并彼此互相作用,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可穿戴设备促进了交互式新闻网站的发展,线上的虚拟社区与线下的现实生活链接在一起,并互相作用,移动性、参与性的不断增强,场景时代就在转角。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张博,李振宇.可穿戴设备对数字阅读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探析[J].新闻传播,2014,(1):177-178.
[3]潘文军,朱一童.可穿戴设备有可能改变新闻生产和消费的方式[J].中国传媒科技,2015,(4):19-20.
[4]张斌.编辑的创新意识培养与创新能力提高[J].青年记者,2012, (11):26-18.
[5]陆指南.数字时代媒体编辑的基本素质探析[J].出版广角,2013, (4):41-43.
[6]罗凰凤.智能穿戴,引领新闻信息生产新方式[J].传媒评论,2015, (2):15-17.
[7]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27.
(编辑:郝 婵)
朱灵,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研究。
G642
A
1671-0568(2015)32-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