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中职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5-02-27王昕明
◆王昕明
定制中职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王昕明
对中职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构建科学运行机制,合理定制公共选修课程。
中职;公共选修课;课程;实践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文件中规定,在中职学校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拟定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时要么思想上忽略选修课程建设,要么简单处置选修课程,阻滞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发展。为此,笔者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尝试构建公共选修课程运行机制,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
一、全方位建构运行机制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虽然都只是在文件上从课时数量上对中职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提出框架性要求,既没有具体操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和监控机制。这样一来,看上去因为是公共选修课程,就应该给予很大的操作空间;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真正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没有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没有组织相应的教师团队进行研发。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一种形式,根本没有达成该课程的功能与目标任务。在学校管理层面,学校规划中就应该契合办学宗旨、契合学生个性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提出选修课程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在教学管理层面,分管校长挂帅组建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等组织机构,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做了硬性要求,以便有力推动学校关于选修课程建设,包括将公共选修课程列入学校课程体系保证 “必须开设”、规定了课时保证 “必须上足”和专门列入毕业资格条件保证学生 “必须学习”,以及列入各系部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保证 “必须有效实施”等。教务处与科研处联手,组织各系部和教研室(组)展开研讨,主要是确立具体的实施目标与措施和调查摸底所有教师的优势与特长,组建公共选修课教师库,以及分析、筛选校内外的物理条件等硬件资源和人脉与文化等软件资源,还有就是主题讨论和研发具体实施指南,包括如何开展调查分析形成课程目录单和课程资源包、如何重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学习组织)、如何确立每个课程的各个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和如何列入学生毕业资格与就业推介条件等。党政办公室和督导室联手,建立系部、教师参与建设的申报机制与质量监控机制(包括调动系部和教师积极参与、推介与辐射实施效果等)。这样的整体联动机制,就基本能确保了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开设上足、整体联动和有效定制公共选修课程。
二、教学资源的分类与配置
1.教学资源的分类
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从服务课例实施的角度看,可以将教学资源分为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两大类。
条件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素材性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以及现有参考资料文本、音视频等。
笔者以为,只有师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广泛采集、整合这两方面的资源,才能真正保证有效定制公共选修课程。比如,经过调研分析形成公共选修课程目录单,其中有一个 “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微型公共选修课程。
2.教学资源的配置方法
在共同研制形成实施方案后,学习团队主要考虑配置了这两个方面的学习资源:
对于条件性资源的配置。一是重组人力资源。调整后的教师成员包括学校一名旅游专业教师(这个微型课程首席教师)、机电工程专业部一名语文教师、学校信息技术处一名摄像摄影技术人员,另外,联系和聘请了一名旅游局和文化局业务部门人员担任指导和一些社会资源协调。二是准备物理资源。主要是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套组摄像摄影设备、笔记本电脑和交通工具,以及学习场所的配置;结合这个课程,将整个县域范围大体划分为五个区块,在不同区块内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故事。因此,我们就充分发挥外聘的旅游局和文化局人员作用,挖掘社会资源。主要由他们梳理各个区块的人文历史、景点等名胜古迹,联系当地文化站人员、文化历史艺术传承人和名人,准备艺术展示技术和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还有网络环境资源,等等。
对于素材性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围绕课程三维教学目标而准备的素材。一是包括通过网络查阅的,或者县志记载的,也或从民间搜集的一些文史、人物和物品等资料,“进行模块化课程的改造,形成课程资源包”,可以是电子的、纸质的、图片的和音像的,也可以是静态的或动态的,还可以是动画等形式;二是对摄像、摄影等设备设施使用技能、现代信息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产和饮食加工等传承技术经验的学习与培训;三是设计各种素材的展示形式与方法、攻略产品推销的途径与方式方法和运行质量监控措施等,智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册、光盘等;四是将地方名人和文史资料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总结提炼出当地的人文精神,激发学习团队乃至当地人们增进团结互助、热爱家乡热情,形成积极发扬传统和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争做贡献的自觉行为。
笔者以为,为学生定制课程,除了重整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内容之外,还要从根本上打破班级授课制和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师生活动从一个封闭的空间(教室或实训车间)和时间(45分钟)内走向 “敞开的无界限时空和平等的自主互动生成”,“实现理想的职校学生学习新常态”。具体做法为:一是组建学习小组。针对不同课程,可以组建具有不同特征的学习小组。比如,对于 “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微型公共选修课程,我们将学生团队规模控制在16~18人,分成两个学习小组,一种组合就是一个小组偏重人文、历史知识存量和写作技能,另一小组偏重物理操作技术、推介技术和协调技能,同时适当考虑籍贯因素;还有一种组合方式就是考量籍贯、人文、历史知识存量、写作技能、物理操作技术、推介技术和协调技能等几个因素,进行均等分组。二是组织体验学习。胡塞尔现象学认为,要认识事物,就必须 “回到事物本身”。其一,指引学生怀揣自己的定制课程走向敞开的无界限时空,主动活跃在所有课余时间和校内外教室、图书馆、报告厅、实训基地、公民道德与素质教育基地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公共环境等相关场所,他们不仅可以无限制使用公共网络资源搜寻和阅读资料,还可以得到全体教师和社会专家名流的指导,等等。其二,指引学生学会自觉观察和联系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和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学会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学会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三,师生之间需要建立平等伙伴关系,互助学习与交流。其四,采取实践操作、作品陈列、智力冲关、主题辩论和才艺表演等多样化方式展示成果。其五,全程贯穿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改善上进心,增强质量意识。通过 “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在学习过程的最优化中实现学习结果的最优化,以切实解决多数中职学生‘不愿学’‘不乐学’‘不善学’现象”,达成 “学生始终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中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互动,体验过程,也体验成功,让课堂时时处处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效果。
总之,中职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不容忽略,需要切实创新思维,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从机制建设、资源整合和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着手定制课程,充分发挥公共选修课程的功能和作用。
[1]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2009-01-06.
[2]刘兵兵.生本视角下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的原则、策略及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4,(33):24-26.
[3]王昕明.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中职学校构建“体验式”物理课堂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
(编辑:郝 婵)
王昕明,男,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等职教公共基础课程教学。
G712
A
1671-0568(2015)32-0096-02